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468节

等腾杰离开会客厅,常凯申又拨通一个电话,问道:“邓泽生(邓演达)还是不肯合作?”

“他死不松口。”电话里回答。

常凯申目露凶光:“那就杀了吧。”

如今政治形势严峻,常凯申知道自己难逃下野的命运。但在下野之前,他必须为以后的复出做准备,提拔复兴社首领腾杰是其一,秘密处决邓演达是其二,暗中联络汪兆铭是其三。

可怜邓演达这位高喊“我要为中华民族维护正气”的国党左派,就此死于派系斗争当中。

对于此次整治斗争的失败,常凯申下野后回老家写日记,总结经验道:今次革命失败,是由于余不能自主……党内胡汉民、孙科,一意迁就,乃至于不可收拾。而本人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以致‘外交派’唐绍仪、陈友仁、伍朝枢、孙科勾结倭寇卖国,而未之预知陈济棠勾结古、桂各派,古应芬利用陈逆皆未能信,乃至陷于内外挟攻之境,此皆无人之所致也……

如果常凯申没有在日记里说谎,那么广州国民政府和日本人是真有勾结——粤桂联军在南方出兵,阎锡山在西北复出,日本人在东北入侵,三方相继发难导致局面不可收拾。

常凯申痛定思痛,从此疯狂地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同时发展特务组织来巩固自身统治,他不愿再吃“无干部、无组织、无情报”的亏。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七人背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宁死不做亡国奴!”

周赫煊坐着黄包车,穿行在寒风凛冽的北平街头。街上数百学生组成的游行队伍,正举着标语高喊口号,沿途市民纷纷驻足围观。

北平这边的游行属于小打小闹,真正的大游行在南京那边。

月初的时候,北平各校数千名学生卧轨三天三夜,迫使铁路局往南京发车,与来自山东的数千名学生联合进行游行示威活动。

学生们抵达南京后,分化为“激进派”和“缓和派”。“激进派”借住在中央大学,“缓和派”借住在金陵大学,天天上街搞游行,把南京国民政府搞得焦头烂额。

但这时候的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不能轻易得罪。南京当局一边安抚,一边给予照顾:每人发两条军用毯,每餐二荤二素一汤,外加面包、黄油和饼干做点心。若有参观中山陵和游览市容来不及回校吃饭的,还可以凭餐券在全市任何一家餐馆免费吃饭。

刚开始,学生们把这些嗟来之食都扔掉,后来估计是钱不够用,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

就在常凯申宣布下野的三天前,他(九一八以来)第18次亲自出面与游行学生谈话。“缓和派”学生团体得到安抚,在南京当局组织参观游玩一天后打道回府,“激进派”还在继续闹游行示威。

两天之后,上海十几所学校的数千名学生赶来汇合,杭州、安庆、芜湖、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也陆续前来,示威学生总人数再次过万,全都住进了中央大学。

常凯申宣布下野那天上午,学生们首先来到外交部,把外交部的牌子、汽车、桌椅、门窗和文件柜砸得稀巴烂。接着学生们又前往国党中央党部,这里正在召开国党四全会议,学生们跟国党的诸位大佬碰个正着。

学生们叫嚷着要常凯申出面表明态度,老蒋坐在里头不动声色,一副看好戏的模样——他刚刚被逼得宣布下野,辞去国家主席和三军总司令职务,这种事情已经不归他管了。

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以及教育界大佬蔡元培站出来,前者负责治安,后者负责劝说学生。

蔡元培没说几句话,就跟陈铭枢一起被学生们抓住,旁边的卫兵连忙朝天开枪警告。枪声把学生们彻底惹怒,一个叫薛讯的北平艺术学院女学生,照着蔡元培的脸就给了一耳光,其他学生也纷纷开始围殴。

打完陈铭枢和蔡元培,薛讯高喊着“活捉常凯申”的口号往党部冲,跟宣传部长张道藩、组织部长陈果夫等人狭路相逢。于是乎,国党大佬们就跟学生们在过道里打起来,桌椅板凳互相乱砸,玻璃、吊灯稀里哗啦尽皆碎裂。

这场闹剧众说纷纭,其中头绪很难理清。

但双方肯定都有不少人挂彩受伤,京沪卫戍司令被学生打晕,蔡元培被学生们当人质劫持,闹得最凶的学生也被抓捕。

周赫煊在北平看到这则新闻时,不由自主地想象常凯申当时的反应。老蒋应该是幸灾乐祸吧,让你们联合起来逼老子下野,老子现在不陪你们玩了,你们自个儿慢慢处理去。

“先生,到了!”黄包车夫提醒道。

这是北大和西山中间的一片荒地,周赫煊带着孙永振下车走去,立即有几个学生过来问候。

周赫煊笑道:“实验搞得如何了?”

“请周先生检验成果。”一个领头的学生高兴道。

这些都是北大科研部的同学,周赫煊凭借记忆弄出一些玩意儿,让他们帮着进行研发实验。

只见空地上放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模具、有炉子、有木料、有木炭、有风箱、有火药……零零碎碎的,一看就是那种最低级的小作坊器物。

学生们很快动起手来,一个小型的化铁炉被竖起。炉子外壁由薄铁皮制成,炉衬主要由黏土拌水涂抹,里头还加了少许耐火材料。

两个学生互相配合,将化铁炉和风箱连接起来,然后开始点燃木炭生火预热。待炉底的木炭全红时,学生们开始往炉子里加废铁,每下一层铁,就撒上少许石灰石,这是为了增加铁水的流动性,并方便稍后的清渣工作。

大概15分钟左右,铁水已经烧成,可以开始进行浇铸了。

在烧铁水的同时,另有学生已经制造好模具。模具是混合砂模,由75%的砂、15%的黏土、6%的锯末和4%的水,均匀搅拌灌入砂盒当中,通过炭火烘干即可。

只见学生们先是对模具进行预热,接着又在模内涂油,最后把铁水灌进砂模中,一颗手榴弹的弹壳便很快成型。

与此同时,另外两组学生,分别在制作手榴弹的木柄和拉火装置。

弹柄是在自制的车床上进行加工的,这车床属于全木质结构,连脚踏板都是木头做的,只有部分关键性零件为钢铁。

等所有程序全部搞定,接下来便是装药了。用纸斗把黑火药装入弹壳,用木棒将火药捣实,再用木棒压出雷管室即可。

然后是安装拉火装置,连接好拉火绳和拉火管,将拉火装置放在弹柄内,从相应的一端引出拉火绳,再栓上拉火环。为使拉火装置固定,需要先在四周用纸或者棉花塞好,再注入固定剂(沥青或石蜡)等待冷却。

最后一步便是组装木柄和弹壳,如果需要长期保存,可用白蜡密封防潮。

前前后后,制作一枚手榴弹只需用时50分钟,人力足够的话,可以同时制造多枚手榴弹。

这一整套的手榴弹制作设备,在后世有个响当当的名号——七人背!

当敌人来袭时,七个人就能背着设备转移。而且用料极其粗糙常见,如果没有石炭和木炭,甚至可以用玉米芯烧炭代替。

这玩意儿是共和国某位民兵发明的,后来被印刷成册,大力进行宣传推广。

只要是识字的聪明人,就能依靠小册子上记载的方法,利用废铁、木料和黑火药,成本低廉的大批量生产土制手榴弹,非常适合敌后游击队使用。

“试试威力!”周赫煊说。

一个学生拉动火绳,手榴弹尾部迅速冒烟,在抛出去数秒后,“轰”的一声炸开。

首节 上一节 468/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