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550节

当然是跟中央政府唱对台戏,而且动作非常快。

隔日,一封揭露监狱黑幕的英文信件,就在报纸上被披露,甚至作为民权同盟的宣传资料广为散发。

这封信,多半是那天探视监狱时,地下党偷偷塞给杨杏佛的。也不知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周赫煊当时居然没有发现,或许是最后握手时给的吧。

在孙夫人、鲁迅等人的刻意推动下,整个左联和许多媒体都帮忙宣传,甚至捅到了世界各国的报纸上,一时间闹得舆论哗然。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胡适还是从报纸上得知此事,然后立刻给杨杏佛打电话,把这位老朋友大骂一通。他仔细回想整个事件的经过,立即明白自己被坑了——北平分会成立当天就去监狱探视,第二天披露监狱黑幕的英文信就被公开,说不是事先策划好的,谁信啊?

胡适感到最愤怒的,是他根本不知道有什么英文信,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而杨杏佛等人,还在宣传的时候用了他胡适的名号,口口声声说胡适是监狱黑幕的见证者。

老子真是大傻瓜!

胡适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天可怜见,他探视监狱的当天,就给王卓然提了建议,要求改善犯人的生活条件。王卓然还给他回了信,说已经告之张学良商办,希望他的建议能够全部实现。

可结果呢,仅仅三天后,他就收到孙夫人的秘书史沫特莱的快信,还附带有一份《北平军分会反省院政治犯控诉书》,并要求立即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

胡适愤怒之下,立即给蔡元培和林语堂写信,坚决撇清一切关系。说他没看到犯人被虐待,还有人冒充他写了一封控诉信,那封信也是伪造的。

紧接着,胡适又给报社写信,坚决否认监狱里的犯人被虐待,说那封揭露黑幕的英文信也是伪造的。

这还不算完,胡适干脆又写了一篇文章登报,在诉说自己的民权理念后,又称民权同盟被一二人所操控利用。那“一二人”实际上暗指孙夫人和杨杏佛,这个就闹得有限过分了,相当于跟上海那边划清政治界限。

于是乎,民权同盟总部那边召集开会,投票讨论是否要开除胡适。

搞得轰轰烈烈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才一两个月,现在就已经成为大笑话。国党都还没亲自动手呢,组织内部就已经自行分裂,一大批偏右的民主人士都打算退出同盟。

直至3月7日,热河被日本人全部占领,全国人民义愤填膺,一致谴责常凯申和张学良的丧权辱国。

张学良这次铁了心要抗日,但却得到如此结果,他也感到心灰意冷了。面对糟糕的舆论和局势,张学良在热河沦陷的当天就致电中央,表示引咎辞职,随后通电下野。

当然,下野是假的。

军队仍旧掌控在张学良的心腹手中,等他跑去欧洲旅游一趟回来,一切都是照旧。

由于张学良突然下野走人,北平政局还是混乱了几天。王卓然趁机乱中行事,把几个监狱里的地下党给放出来,居然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第五百三十五章 叛徒,也是烈士

三月中旬,春光明媚。

轿车在周公馆门口停下,张学良透过车窗往外看了一眼,对随行秘书潘文育说:“帮我送拜帖进去。”

潘文育快步而行,按响了三乐堂的门铃。

不到片刻,铁门大开,轿车载着张学良驶入花园。

管家崔慧茀笑着出来迎接:“汉公,快请进!”

张学良看到崔慧茀,突然惊讶道:“你是溥仪的大管家,叫……叫……”

崔慧茀笑道:“汉公记性真好,我叫崔慧茀。”

“对对对。”张学良瞬间想起来了,“上次我见溥仪的时候,你们姐妹都住在张园。”

崔慧茀不想多提以前的事,只笑道:“汉公里面请吧,周先生扫榻以待。”

“唉。”张学良叹了口气,他是真没脸再见周赫煊。

“九一八事变”已经成老黄历了,现在又添了新账,热河的抗战打得是一塌糊涂。

最可气的是张学良他老爸的拜把子兄弟,热河省的土皇帝汤玉麟。这家伙为了保存实力,居然带着三万士兵不战而逃,以至于张学良制定的防线成了摆设。

汤玉麟本人更是被128个日本骑兵追赶,一路就跟撵兔子似的,热河的省会承德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丢了。

一百多个日本骑兵攻陷热河省会?

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想象。

所以张学良必须下野,因为他是北方的主事者,否则难平天下悠悠之口。

张学良突然间呼吸急促,他的鸦片瘾又犯了。自从东三省沦陷以后,张学良又复吸鸦片,再加上酒色的摧残,此时的少帅面容枯槁,如同行尸走肉。

缓缓走进周家的会客厅,张学良见周赫煊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他打起精神抱拳说:“明诚,好久不见!”

“汉帅怎么有空到我这儿来了?”周赫煊起身寒暄,“请坐吧。”

张学良说:“我还是希望,明诚能称我为六帅。”

“汉帅”和“六帅”,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亲疏远近,只有很早就追随张学良的心腹才能这样喊。

周赫煊对此无所谓,他跟张学良置气也没毛用,发泄一些心中不满就可以了。他问道:“六帅来找我,所为何事?”

“叙叙旧而已。”张学良说,“我已经辞去一切军政职务,现在只是普通的中国公民,所以到处走动走动。”

周赫煊冷笑道:“你这是把一大堆烂摊子放着不管,只图自己逍遥快活啊。”

“我能有什么办法。”张学良无奈道,“热河是汤玉麟的地盘,他为了保存实力,连自己的地盘都丢下不顾了。谁又能想得到?”

后世许多史学家分析,说张学良在热河之战又犯了大意的毛病,认为关东军的胃口没那么大,所以没有把全部主力都调派到前线。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调集大军的程序很复杂,张学良如果要搞全军总动员,首先他的财力就撑不住,而且也需要充足的时间。张学良尽可能地调派十多万人应敌,这已经算是短期内的极限了,如果战局陷入僵持阶段,张学良应该还能继续抽调部队支援。

但问题是,汤玉麟部下的投敌,再加上汤玉麟本人不战而逃,把张学良的后续计划全部打乱。

首节 上一节 550/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