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42节

杨淑慧并没有去收拾行李,而是询问具体情况。在了解到事情经过以后,她突然说:“不行,你不能马上去见委员长。”

“为什么?”周佛海疑惑道。

杨淑慧分析道:“委员长虽然恶了汪院长,但不一定知道你跟汪院长有来往。就算知道了,你赶过去见他也无济于事,三言两语是无法澄清自己的。”

“那我该怎么办?”周佛海已经急昏了头。

杨淑慧出主意道:“你应该马上写几篇文章,让你的刊物和《中央日报》步调一致,以此来表示你坚决拥护委员长的决心。同时,你还要做出几件事来,证明你已经跟汪院长划清界限,证明你是委员长的忠直孤臣。”

周佛海瞬间念头通达,连连笑道:“还是夫人通晓事理,为夫差点误了大事!”

周佛海出生于湖南一个偏僻山村,同样是民国吊丝逆袭的典范。他第一次见到杨淑慧时,形象是这样的:头发乱蓬蓬的,一套山东府绸子的白西装,背上已染上枯草般颜色,脏得不成样子。

吊丝,彻底的吊丝。

而杨淑慧呢?有钱人家的富贵小姐,其父是上海总商会的主任秘书,她自己也是个进步知识分子,甚至还帮助中共召开一大选过会址。

周佛海欢天喜地的跑回书房,准备写文章赞美周赫煊。他十二岁的儿子周幼海好奇地问:“妈妈,爸爸怎么刚才还苦闷,现在又高兴起来了?”

杨淑慧笑道:“因为爸爸刚才遇到困难,现在把困难解决了啊。”

“哦。”周幼海听得半懂不懂。

杨淑慧这个女人很复杂,从夫而忠,聪明贤惠,却又泼辣野蛮。

因为周佛海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杨淑慧曾经不止一次大发雌威,甚至把拉皮条的人淋得满身粪水。而当周佛海因为汉奸罪要被枪毙时,杨淑慧又直闯常凯申的侍从室,威胁说只要自己老公被杀了,她就马上公开常凯申的亲笔信,要跟常凯申同归于尽。

于是,大汉奸周佛海被改判无期,最后病死在监狱当中。

至于他们的儿子周幼海,长大以后却变成了共党,积极从事策反工作,成为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干将,他甚至把自己分家所得的1万美元全部交给组织。

当时周幼海这样的地下党很多,比如陈布雷的女儿陈琏、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傅作义的女儿傅冬……一个个都是国党高官子弟,却暗中为共党传递消息,完美诠释了“天下无人不通共”这句话。

周佛海的笔杆子还是很厉害的,只用了半个钟头,就写完一篇对周赫煊的赞美文章,对妻子说:“立刻送去《申报》报馆!”

杨淑慧接过稿件,笑着安慰道:“心别慌,委员长会明白的。”

周佛海看着妻子离开书房,心里却格外别扭。他为了向上爬,不得不给老蒋当狗,但其实已经对老蒋极为不满。

原因很简单,由于周佛海在私生活上毫无顾忌,经常闹出桃色丑闻,明摆着跟常凯申的新生活运动对着干。常凯申已经多次在会议上,公开批评周佛海的不检点行为,这让周佛海感觉丢尽了脸面。

周佛海未来投靠汪兆铭做汉奸,很大程度上也跟这个原因有关,他被常凯申批评太多,而且越来越不受重用。

第六百二十七章 论战再起

由于周赫煊的及时提醒,史量才在七月底就离开上海,躲进天津的法租界找朋友喝茶看戏去了。

在离开上海之前,史量才希望鲁迅能写一篇文章,帮周赫煊说说话、正正名。

鲁迅当时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答应,他不想掺和这种破事。直到《中央日报》刊登赞扬周赫煊的社论,舆论风向瞬间翻转,鲁迅才突然用本体大马甲开了一篇,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文如下——

《花边漫谈》

“周明诚在近日遇到了麻烦,中国报纸泾渭分明的分做两派,一派极尽诋毁,一派高高捧起……史君离沪前,曾邀我做文章,为周氏摇旗呐喊,尽一份朋友的心意。”

“我与周氏曾在北平见过一面,他不喜欢喝豆汁儿,可见并非同我一路人。他有他的想法,他对中国是抱有乐观主义的,而我恰好相反……我对周氏的私人生活并不关心,但他的文章我必看不落,不可不说他是中国顶有自我思想的学问家……”

“这次报纸论争的结果让人惊奇,短短几日时间,西风东风合做一团,骂得激烈,收得也突然。像是全中国的报纸,一夜之间忘了有场骂战,竟齐齐唱起了赞歌……”

鲁迅开始在文章里讲故事,讲一些让人摸头不知脑的故事,句句都在暗讽无良媒体溜须拍马,只知道逢迎上意。他根本就不是在帮周赫煊说好话,而是借机骂国党的舆论控制政策。

这篇文章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之后,鲁迅又加班加点的写出第二篇文章——

《周氏与泰氏之比较》

“有个叫‘竺震旦’的印度诗人,曾在中国掀起大风浪,他即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个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叽里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说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地上的青年们失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呢?”

“但我今年看见他论苏联的文章,自己声明道:‘我是一个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约他到中国来的时候,决不至于还糊涂,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鲁迅虽然一向对泰戈尔不感冒,但还不至于公开批评,只是经常嘲讽那些无限吹嘘泰戈尔的国人而已。

但这回,鲁迅借题发挥,直接逮着泰戈尔开喷,还把泰戈尔的中文名“竺震旦”拿来开玩笑,就因为泰戈尔公开说自己是“英国治下的印度人”。不言而喻,鲁迅是在嘲讽那些对日投降派及主和派,顺便把徐志摩给涮得不轻。

咱们继续看——

“有人奉诏为周明诚正名,谓曰:‘明诚先生可说是晚清以来中国第一大文豪,是足与泰戈尔比肩的亚洲贤哲’。他显然未曾听说泰戈尔的投效之言,不料泰氏已做英国忠犬,错把巴掌拍到马腿上。”

这段话兜着圈子把陈布雷也骂进去,极尽讽刺之能事,就差没说陈布雷是溜须拍马还拍错的小人了。

鲁迅继续写道——

“为什么定要拿中国人与外国人比肩?是不是在脑子里,就提前定下一个规矩,外国人肯定要比中国人高尚——即便这个外国是印度?似乎有个中国人,能与外国人相提并论了,我等即可皆大欢喜、与有荣焉。”

“泰氏有‘诺贝尔’的黄袍加身,于是就在中国飞升成仙。周氏只有‘诺贝尔’提名,于是就天然比泰氏低上了一等?”

“要我说,周氏的成就早已超过泰氏。文学层面,周氏的小说蔚为大观,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全新派别。周氏虽然只做了几首诗,但在中国诗坛也有着普罗米修斯的意义。在学术层面,周氏史学开宗立派,欧美日本都有他的徒子徒孙。”

“或者,只因周氏的中国人身份,我们就自觉把他看低,连夸赞他的时候,都要用一句‘可与泰戈尔比肩’。莫要自惭形秽到丧失理智……”

鲁迅把周赫煊全方位的夸了一遍,简单的说就是周赫煊吊打泰戈尔。然后借此大肆抨击国人的自惭心理,陈布雷首当其中被骂个狗血淋头,通篇文章看不到一个脏字,却句句如刀,把中国人的不自信剖析得淋漓尽致。

陈布雷若是看到这篇文章,估计要吐血三升,心中大喊妈卖批。

好吧,开玩笑而已。陈布雷先生还是很大度的,多半只是付之一笑,顺便赞叹鲁迅的文章写得好。

不管如何,鲁迅的文章再次掀起论战,引起国内周赫煊的粉丝和泰戈尔的粉丝互怼。

首节 上一节 642/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