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民国之文豪崛起

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674节

1904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先生,发现美国政府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中,掺杂了各种水分,有虚报浮报的嫌疑,于是到处游说美国议员退还那些不实庚款。

由于美国想要增加自身在中国的影响力,缓和与中国政府及人民的关系,再加上美国教育界的努力,于是老罗斯福总统答应退还部分庚款,并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由此出现。

清华校长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人是第二批留学生。就连清华大学,最初也是利用美国庚款而创建,专门用来培养赴美留学生。

后来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胜国”,有资格跟列强商谈庚款事宜。

德国直接在巴黎和会之后,放弃了剩余的庚子赔款,后来英、法、荷、比、日等过也相继承诺退还部分庚款,并纷纷学习美国把庚款用到留学生身上。

日本做得最恶心,不但拖着不给钱,就算给点也各种使坏,趁机大力扶持亲日分子,并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每个庚款留日学生,都要在领取补助费前填写誓约书,大致内容为:“自xx年xx月起,每月领取补给学费金70(日)元,不胜感激之至,为此誓为专心勉学。毕业后,并愿体奉右记主旨,勤奋奉答恩眷之隆,特此誓约如上。”

嗯,你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每月都领了日本的津贴,毕业以后要好好报答天皇的恩情。

中国为啥有那么多亲日分子,甚至是汉奸?

很大程度是日本庚款搞出来的,他们用庚款资助各种中国民间文化团体。这些文化团体只需要宣传日本的好,就能每个月拿到巨额津贴,长此以往,不知蒙骗了多少国人的思想。

不仅如此,日本还用庚款成立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并与中国政府合作,下设北平图书馆、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是科研单位,但所长和研究人员都大部分是日本人,不仅用于宣传日本友善,而且还用这些科研机构来搜集中国的农林工矿资料,完全就是间谍机构!

英国人就要好得多,它不需要缓和跟中国的关系,于是把少量庚款用于办学,大部分庚款用于中国的交通建设——中国铁路修到哪里,英国的商品就能卖到哪里。

英国人这么一搞,其他国家也有样学样,纷纷把庚款用来投资中国铁路。

北方即将全线通车的陇海铁路,最后那一段路线,就是由比利时退还的庚款所修筑。而南方的粤汉铁路,现在正在修建的株韶段,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德国和英国庚款——宋子文说他多方筹集,其实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至于南京政府的钱,基本上都用来扩军打内战去了。

不但如此,南京政府还各种挪用庚款,要不是洋人盯得紧,许多庚款修筑的铁路估计都建不成。

可见当年满清政府赔的钱是真多,只一个《辛丑条约》的部分庚子赔款,就够民国发展20年的教育和交通事业。

好吧,作者君真正想说的是,别再让周赫煊出资修陇海铁路了。那条铁路的最后一段已经开工,用的正是比利时庚款,明年就能全线竣工通车。

至于云贵川的交通建设,现在找南京政府合作也没用。即便是老蒋,也对那些西南军阀毫无办法,周赫煊想要建设西南交通,必须亲自跑去跟军阀们打交道,估计要被吃得连渣都不剩。

特别是四川,工程难度巨大且不说,大小军阀一堆一堆的,建条稍长的铁路就要通过好几个军阀的地盘,根本就特么修不起来!

四月底,周赫煊来到杭州,见到了传说中的桥梁专家茅以升。

茅以升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发型为三七分,最大的外貌特征就是嘴唇特别厚实。他现在是钱塘江桥的设计师和工程处处长,负责修建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现代钢铁大桥。

可惜,历史上这座大桥刚刚建成三个月,就由茅以升亲自主持炸桥——阻止日军攻打杭州。

“周先生,你好!”茅以升热情地握手道。

周赫煊笑道:“茅先生,久仰大名,你跟詹天佑先生一样,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啊。”

“哪里,哪里。”茅以升立即介绍身边的人说,“这位是远东工程公司的总经理钱昌淦先生,他是钱塘江大桥的施工方总负责人,也是大桥的设计师之一。”

“钱经理你好!”周赫煊握手道。

钱昌淦连忙说:“你好,你好!周先生,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是你的忠实书迷。”

钱昌淦绝对属于民国时期的高富帅,清华毕业,美国深造,如今身居合资公司总经理之职,而且还娶了个漂亮的美国妞做老婆。对了,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艾伦,老二叫菲利普,老三叫乔治,一听名字就洋气得很。

周赫煊完全没听说过钱昌淦的大名,因为此人死得太早,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大名气。

事实上,钱昌淦在日本全面侵华后,将成为滇缅公路的桥梁修建总负责人。由于公路桥梁经常遭到轰炸,在一次视察公路桥梁受损情况的途中,钱昌淦所乘坐的飞机被日本战斗机击落,不幸牺牲,年仅36岁。

如果钱昌淦不是死得那么早,而且留在大陆的话,他的名气不会比茅以升低到哪里去。

跟两人短暂寒暄后,周赫煊开门见山道:“茅先生,钱先生,我这次来杭州,是想邀请两位主持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修建工作。”

茅以升遗憾道:“武汉长江大桥的事情,交通部已经通知我了。我本人也很想去,可钱塘江大桥的工程难关有很多,我必须留在杭州全权负责。当然,关于桥梁设计方面,我可以参与其中,但总设计师只能另请高明。”

钱昌淦倒是非常感兴趣,他说:“周先生,我们远东工程公司,是中国最好的桥梁设计和修建公司。只要把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交给我们,远东工程公司必然全力以赴,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第六百六十一章 前往武昌

在浩浩荡荡的钱塘江边,有两排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屋,茅以升和钱昌淦就住在这里。

“条件简陋,周先生不要见怪。”茅以升笑道。

周赫煊推门而入,见里边黑漆漆的,桌上摆满了一卷卷设计图纸,他佩服道:“两位先生跟工人们同甘共苦,实在让人敬佩!”

茅以升俯身从床底搬出个大皮箱,找出一摞图纸说:“周先生,这就是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图。按照这个设计方案来修建的话,预计耗资1060万元,造价实在太过昂贵了。”

“武汉大桥的完整设计方案你都有?”周赫煊惊讶道。

茅以升苦笑说:“事实上,我参与设计武汉长江大桥,还在设计钱塘江大桥之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政府放弃了武汉大桥计划,改修钱塘江大桥。”

修建大桥需要巨额资金,而江浙财团是民国时期最有钱的群体。钱塘江大桥一修通,立马就能连通沪杭和浙赣铁路,整个沿海地区的商人都能受益,因此民间踊跃参与建桥筹款。而武汉那边的商人财力就要差得多,再加上武汉大桥的造价,几乎是钱塘江大桥的一倍,所以武汉长江大桥很难修得起来。

周赫煊望着远处的江面,颇为感慨道:“茅先生,你就不怕日本人一旦打过来,这座钱塘江大桥就要被炸掉吗?”

钱昌淦惊道:“长江中下游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日本恐怕不敢乱来吧。”

“两位可以想想一二八事变。”周赫煊说。

茅以升脸色煞白,苦笑道:“等日本人打来,我就自己把桥给炸掉。”

历史上,茅以升确实有这种觉悟。

就在“七七事变”发生的当天,茅以升在报纸上看到日寇进攻卢沟桥的新闻,立即就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在大桥南2号桥墩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当时没有给任何人解释原因,直到五个月后,日寇即将攻陷杭州,那个桥墩上的大洞就成为了炸桥关键点。

毫无疑问,周赫煊投资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也必然遭遇这样的艰难抉择。

幸好,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桥还能够重新修复,比从无到有的建桥要方便许多。

首节 上一节 674/10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抗战之最强战兵

下一篇:大魏宫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