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魏宫廷

大魏宫廷 第1107节

从旁,徐殷似乎并未察觉到赵弘润这句喃喃自语所包含的深意,闻言笑着说道:“殿下放心,鄢陵军的实力是非常强的,这一点徐某可以保证。”

见徐殷误会了自己的意思,赵弘润微微一笑,也不解释什么,继而将注意力投注在眼前这支鄢陵军身上。

说起来,商水军的战斗力他已经在三川战役时期深有体会,虽然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已可以称之为是一支军队。

而眼前的这支鄢陵军,说实话赵弘润还真没有亲眼看过他们征战时的样子。

但这支军队此刻所呈现的磅礴浩大的军势,让赵弘润却无轻视他们的念头。

『晏墨,真是大将之才!』

赵弘润在心中暗暗称赞,毕竟据他所知,鄢陵军的操练,皆是由晏墨一手负责的。

至于鄢陵军的主将屈塍,他除了平日里抓一抓对鄢陵军的控制力度外,似乎更倾向于与鄢陵城内的贵族交流。

这也是赵弘润对屈塍有所不满的原因:相比较晏墨、伍忌这类纯粹的将领,屈塍更像是『贵族』,那种将军权视为迈向上流贵族圈子的垫脚石的『贵族』。相比较武将的功勋与荣誉,可能屈塍更向往的是魏国上流贵族圈子的接纳。

不过这不奇怪,毕竟屈塍本来就是楚国芈姓屈氏的旁支出身,是正经的贵族,因此有这方便的需求,再正常不过。

“踏踏——踏踏——”

迈着整齐的步伐,铚县南郊的鄢陵军率先对城池展开了攻击。

明明是第一轮试探性质的攻城,但晏墨却投入了整整五个千人方阵,由此,不难猜测他要攻克此城的决心。

只见那五个千人方阵,在各自千人将的率领下,呈『三前两后』的阵型,徐徐逼近铚县。

赵弘润无法知道此刻铚县城上的楚军兵将究竟是什么心情,但是他这边,已被这五千鄢陵军士卒那整齐的步伐,刺激地鸡皮疙瘩都逐渐冒起,情绪也愈加亢奋起来。

『……』

徐殷好似有所察觉,惊讶地转头望了一眼赵弘润,见这位殿下双目睁大,面颊微微泛红,心下不由一愣。

『这个年纪的王公贵族子弟,恐怕也唯有这位肃王殿下,在这种紧张的战场非但不畏惧,反而愈加情绪高涨……看来这位殿下,事实上相当“好战”呢……』

徐殷会心地笑了笑。

身为魏国曾经第一阶梯的大将军,目前魏国除『上将军府』外第二阶梯的大将军,徐殷绝不会排斥“好战”心理。

或许,徐殷早已将身边这位肃王殿下视为『主战派』的一员。

在魏国的军方体系中,其实早有『主战派』与『保守派』的雏形,比如徐殷,再比如砀山军的司马安,便是彻头彻尾的好战分子。

尤其是后者,若是给司马安足够的兵力与粮草,这位大将军绝不会管他的敌人究竟是谁。

无论是韩国、楚国,还是齐国。

而其余几位大将军,虽然好战心并不如司马安、徐殷那样强烈,但归根到底,亦算是主战派的一员,哪怕是推崇『仁武』的成皋军大将军朱亥。

而至于『保守派』,指的就是朝廷兵部。

相比较血气方刚的驻军六营大将军,兵部尚书李鬻确实要保守地多,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做到了『未算胜先算败』,总是顾忌这、顾忌那,担心战况不利会使魏国陷入更大的危难。

可能这才是『驻军六营』与『兵部』关系恶劣的原因,虽说后者还是前者名义上的上署司衙。

五支千人方阵,徐徐靠近铚县。

当这些魏军士卒距离铚县仅一箭之地的时候,徐殷心中澄明:该冲锋了!

果不其然,随着坐镇后军的晏墨一挥手,顿时鄢陵军后军战鼓擂动。

而在听到那身背后的战鼓声后,那五名率兵在前的鄢陵军千人将,纷纷拔出了腰间的佩剑,剑峰遥指铚县城墙,似异口同声般喊道:“冲锋!!”

“喔喔——!”

五千名鄢陵军先锋军登时加快的步伐,将缓缓踏步向前为大幅度的奔跑。

而与此同时,铚县城墙上,亦射来了一波箭雨。

“回避前方箭矢!”

一名鄢陵军千人将大喊一声,喊话的时候,用手中的利剑挡下了几支飞向他的箭矢。

虽尽管这五千名鄢陵军先锋军士卒早有防备,但仍然还是有人中箭。

好在楚军的箭矢,其箭镞尚停留在『双翼』的阶段,因此,不乏有些兵将尽管被箭矢命中,却依旧有余力带伤冲锋。

而倘若换做魏国冶造局早已研制成功,并且正逐步给魏军更新换代的『三翼箭镞』,恐怕鄢陵军此番必定是伤亡惨重。

不过话虽如此,这五千名鄢陵军先锋军,亦陆续出现了阵亡的人员。

这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攻城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攻城一方凭士卒的牺牲去攻克敌城。

为何赵弘润要命冶造局改进投石车,不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巨幅消耗士卒的攻城战么?

只可惜这场战役的地点,距离魏国太过于遥远,否则,只要赵弘润命冶造局日夜赶工打造成千上百的新式投石车,别说攻克小小一个铚县,哪怕是楚国的王都寿郢,都不在话下!

不过说到投石车,赵弘润不由自主地望向了那『三前两后』的五千名鄢陵军先锋军士卒中,那稍稍落后的两个千人方阵。

在那里,有着大概数十架投石车,这儿,正处于装弹阶段。

“轰!”

一刻石弹被一架投石车高高抛起,但结果,却只落在距离铚县北城墙大概还有二十余丈的空地上。

赵弘润微微摇了摇头。

首节 上一节 1107/30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民国之文豪崛起

下一篇:抗战之火线精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