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123节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二百七十六 救火队员李太后(上)

萧如薰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朱翊钧曾经如此接近过死亡与失败,这些事情是不会付诸于史书的,也难以为外人所知,他也是那个时候才知道,自己所做出的疡是正确的。

宋应昌和萧如薰在四月初一抵达了天津卫,大军上岸列队整顿花了一天半,休整花了一天半,三天以后的四月初四,东征大军正式开始朝着京师进军。

为了这一天,大军经历了大旋十战,和无数强敌元厮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将二十万倭寇击杀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倭寇远征军自其酋首丰臣秀吉以下全部将领无一漏网,死的死抓的抓,大明军队不仅仅获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这还是一筹威海外稳固大明威名,震慑周边宵挟辈的荣誉之战。

大家一路上都在畅想着自己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封赏,李如松想要封爵,其余的将军们也想封爵,而且由于这一次大家获得的战功实在是太大,就算是封爵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有低,所以,大家不断的畅聊着自己封爵之后该是何等的荣耀和辉煌,该是如何的扬眉吐气等等。

但是落在了真正的明眼人眼里,比如宋应昌,比如萧如薰,比如袁黄,他们所考虑的显然和功勋武将们所考虑的不太一样。

“老夫已经命人去信京城开始运作,但是情况究竟如何,老夫也不是很清楚,老夫只知道,这件事情不太好办,这招以退为进也不知道能否奏效,那些京城里的高官们哪一个不是此中好手?季馨,坤仪,你们说这事能成吗?”

宋应昌的问题其实也是萧如薰和袁黄的问题,作为主要授功者,此次征战的决策层显然是首当其冲,他们三人是最需要考虑自己的退路的,之前皇帝的三王并封令让本来明朗的局势再一次变得浑浊不清起来,让萧如薰和袁黄都有些看不清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

“我想,如今朝堂的关注点已经从我们转移到了三王并封的事件上,大家都在讨论三王并封的事情,大军凯旋反倒屈居第二位了,但是这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减轻我们的关注度,让我们更容易浑水摸鱼,更方便我们去运作此事,说不定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萧如薰的意见得到了宋应昌和袁黄的赞同。

萧如薰猜对了一半,没有猜对另外一半。

朝堂上现在的主要关注点的确是三王并封事件,但是实际上,三王并封的事件已经被解决了,因为就在大军抵达天津卫的那一天,四月初一,万历皇帝朱翊钧下诏给内阁,宣布收回三王并封的召令,表示自己之前欠缺考虑,没有考虑到群臣的意见,所以收回这个召令。

群臣满意之余,也多了一丝疑惑——这一次,皇帝服软的也太快了吧?之前每一次都要折腾掉几个高官,然后拖延一段时间再服软,这一次,谁也没落马,皇帝就服软了,这不科学J帝改性子了?

群臣没有一个人知道宫廷内的巨变,没有一个人知道曾经有一把屠刀距离他们那么近,他们却毫无察觉,他们盲目的欢庆着胜利,然后决定给皇帝一个甜枣——礼部尚书罗万化开始紧急安排大军凯旋归来的礼仪问题,各项指令一路绿灯,毫无拖延,办事效率高的可怕。

礼部的确忙碌,但是最忙碌的其实是东厂和锦衣卫,为了封口行动,张鲸和骆尚志连着三个晚上没有睡好,指挥东厂的番子和锦衣卫的密探到处抓人杀人,秘密的毁尸灭迹,宫里面的内侍一夜之间少了几百号人,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但是熟知宫廷政变规则的宫人们老老实实的一句话不敢说,生怕多说一个字,屠刀就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砍掉自己吃饭的家伙。

朱翊钧的精神萎靡不振,整个人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一般,不说话,不出宫殿,不临幸后妃,只是吃饭睡觉,内阁来的全部的奏折他都不看,置之不理,只把皇帝的郁叫王德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知道内情的王锡爵深深叹息,亲自带着奏折跑到李太后的宫殿里,请李太后当一把救火队员,疵这些他无法疵的国事。

李太后知道朱翊钧的问题,但是她没有办法也没有想法去解决,只想着在朱翊钧恢复过来之前,帮他把国事料理一下,王锡爵现在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人选,什么事情和他商议之后,请李太后盖上皇帝的玉玺。

“太后,眼下唯一的难题就是东征军诸将的封赏问题,陛下之前曾经说要给东征军诸将厚赏,但是具体怎么赏,还没有个定论,就被三王并封的事情给抢了风头,现在大家伙儿都等着,尤其是礼部,正等着安排礼仪的规格,到底是封爵不封爵,太后,您得拿个主意。”

李太后翻看了一遍有功将士名单,把目光聚焦在了萧如薰三个字上。

“这个萧如薰就是此次东征的第一功臣了,的确很有能耐,王卿,皇帝之前是打算怎么封赏萧如薰的?”

王锡爵回忆道:“陛下打算不给萧如薰封侯,而是给萧如薰加官,将整个京营全部交给萧如薰去编练整顿,因为陛下知道萧如薰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善于练兵,颇有戚少保的风范,然后就算是赏赐田亩金银财碑类的。”

李太后沉吟了一番,问道:“皇帝很器重萧如薰?”

王锡爵点了点头:“有传言称,萧如薰以二十三岁之龄得以出任东征军主将,还挤掉了李如松,原因就在于萧如薰是得到了陛下的青睐,陛下欣赏萧如薰,所以亲自下令要提拔萧如薰,兵部尚书石星奉了陛下的旨意,所以疡了萧如薰而不是李如松出任东征军主将,遂有如此大胜。”

李太后明了般的点了点头,开口道:“既如此,那萧如薰也就不能留在京师了。”

王锡爵松了口气,开口道:“太后圣明。”

萧如薰要是留在京师,皇帝肯定会起别样的心思,王锡爵拼上性命挽回了沃,又怎么会让沃再次出现呢?

第一卷 威震西北 二百七十七 救火队员李太后(下)

“萧如薰不能留在京师是为了防止皇帝还有些什么想法,但是也不能明里暗里打压萧如薰,免得让皇帝心存不满,哀家到底不是大明的天子,这大明的天下还是皇帝的,哀家打压萧如薰无所谓,但是你们这些奉诏的就要狠狠的得罪皇帝了,会被皇帝认为是落井下石,更让皇帝愤恨,怕是以后晚景凄凉。”

王锡爵心中一凛,忙道:“多谢太后提醒。”

“那么,有什么地方是萧如薰可以去的,还不会让皇帝不开心呢?”

王锡爵盘算了一下,忽然想起了这几日兵部有些公文里面提到的西南洞武国不断入侵云南边境的信息,云南巡抚陈用宾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拨饷以相助云南边兵击败洞武国入侵之敌,保云南边境安稳。

兵部的账面上刚刚多出了一大笔银子,是六部尚书分赃大会中石星抢来的,本来打算添置一些新的兵器,并且根据朝鲜之役里前线将官对火器实用度不足的投诉进行专项整改,现在考虑到洞武国欺人太甚,十余年来不断犯边,简直不知好歹,正值国内大胜倭寇,兵部有人提出要挟大胜之威彻底解决洞武国的问题。

王锡爵盘算着,觉得既能把萧如薰调离京师,让皇帝孤掌难鸣,也能尽量使用萧如薰这员大将的能力,不使之无用武之地,于是果断提出建议:“太后,近日云南巡抚陈用宾上疏,言及西南番邦洞武国再次出兵袭扰我大明边境。

鉴于洞武国十余年来不断袭扰我大明云南边境,杀我边民,殊为可恨,屡教不改,之前大明国库空虚,无力发动全面反击,如今正值国库充盈之际,不如就让萧如薰带兵去云南,彻底解决这洞武国,太后以为如何?”

李太后对用兵的事情没什么主意,但是知道这个萧如薰给大明弄来了千万两银子,大明账面上一下子就宽裕了很多,很多之前不能办的事情现在都能办了,眼下正是国库充盈的时候,干脆就趁那些吸血虫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首先用了这笔银子,用来开疆拓土解决边患也总比被人贪污了强。

于是李太后点头同意了。

“既然如此,王卿,干脆就给萧如薰封个侯,然后打发去西南带兵平定那洞武国,也算是人句用,看看能不能再给大明捞点钱回来,如果可以的话,就算给他封个郡公也无所谓,王卿你看呢?”

王锡爵没什么意见,便开口道:“太后发话,老臣自然遵命,那就封萧如薰平虏侯,予世封,赏田亩金银珠宝,封其妻萧杨氏正二品诰命夫人,准荫二子,另封提督云南御边平南总兵官,定期赴任,为大明平定洞武国,再建功勋。”

李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如此,不伤皇帝的心,也算得上是人句用,这个萧如薰算是有本事的,大明那么多将军,打仗就知道要钱,萧如薰不仅不要钱,还给大明往家里面拿钱回来,皇帝慧眼识人啊,就是管不住身边的人,还管不自己的嘴,否则,也不会有今日之祸了,王卿,你说是吧?”

王锡爵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听懂了李太后的言外之意,捡回一条命的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点了点头,开口道:“太后所言极是。”

“嗯。”李太后冷笑着点了点头,而后问道:“其余功臣武将呢?该怎么赏赐,你有个章程没有?”

“其余武将倒是好封赏,唯独大军经略宋应昌不知道该如何封赏,宋应昌出征之前已经是兵部左侍郎,再往前,就是兵部尚书,可是现任兵部尚书石星并无犯错,也立下大功,现在,老臣正是有些难以抉择的时候,宋应昌立下大功,不得不赏,但是石星也有功劳,并且无错,于情于理都不该贬斥。”

“贬斥石星做什么?给宋应昌重新安排一个职位不就好了?六部尚书里面可有政绩不明,犯错不少,贪污甚多之辈?”

李太后雷厉风行。

“嗯,硬是如此说的话,那工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的政绩都不明显,平素里也没什么作为,只是”

“只是什么?哀家可听闻过,你们六部里面,吏部最重,工部最轻,刑部最贱,工部和刑部这两个部的尚书素来都没什么话语权,地位也不甚重要,既然兵部动不得,其他三部也不能动,那就动工部和刑部吧!”

听李太后说的如此轻巧,王锡爵也不免翻白眼。

“禀太后,吏部尚书陈有年日前上表辞官,群臣正在议论,是否将刑部尚书孙丕扬调任吏部尚书,执掌吏部,空出来的刑部尚书之位,正好交给宋应昌。”

李太后皱起了眉头。

“陈有年?他为何辞官不做?”

首节 上一节 123/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