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万历1592

万历1592 第817节

所以综合比起来,比起易于钻空子易于让官僚操作的立贤不立长,显然,嫡长子继承制对萧如薰的好处更大。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不是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的都没有,而是嫡长子继承部分家产和父亲的全部政治权益,其余诸子还是能分到家产的。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政治权益。

当然在皇帝权力无可动摇的时代,也就是当今,萧如薰想要立谁就可以立谁,但是他并不想给后世的皇位传承留下隐患。

于是,萧如薰依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自己的皇位到下面勋贵的传承,再到民间,大家继续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千古不变的规矩,这个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矩。

只有皇族三家出于便于掌控的目的而除外。

所以萧如薰在京师稳定之后就下令封自己的嫡长子萧振邦为皇太子,加封秦王,接到京城对群臣做出了表率。

从此,大臣们都知道了,皇帝还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纷纷感觉很放松。

对于这一点一直比较担心的刘黄裳也放松了。

当初在皇极殿之外,萧如薰对他所说的对嫡长子继承制不满意的话他还记着,一直都在担心萧如薰万一看这个制度不爽所以决定废除这个制度,他到底是进谏还是不进谏。

废除这个制度绝对是一招臭棋,他十分担心萧如薰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的时候把这条一起给改了。

结果萧如薰封自己的嫡长子为皇太子,稳定了所有人的心,也稳定了刘黄裳的心。

看来做皇帝和不做皇帝还是有差别了,做了皇帝之后就知道稳定的重要性了。

刘黄裳还稍微有些高兴。

政治风暴的开始和结束他都预料到了,也预料到了这件事情和他没有关系,后来的发展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政治风暴没有波及到他,他还是兵部尚书,在萧如薰的命令之下协助军队进行大秦中央军事学院的建造和筹备。

时不时的,萧如薰还叫上刘黄裳一起去京师东北不远处的中央军事学院的建造之地视察。

为了建造中央军事学院,萧如薰下令征调了五千名士兵和两万名难民一起来建造。

以砖石打造军事学院外围院墙,打造的就和一座小城池差不多,真要出现战乱了这里甚至都能作为军事堡垒来坚守。

城内的路面铺以砖石,修建各种建筑,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等等被萧如薰提出,然后交给工匠们去建造,刘黄裳等于是个监工,要监管建造的质量,不能以次充好。

萧如薰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也让刘黄裳不敢怠慢,只要有空就来工地上监管,看着一座型城池拔地而起,甚至还有从京师到这座型城池的专用驰道,可想而知萧如薰是有多么重视这里。

想想也对,萧如薰吸取了前朝文官太强武官太弱的教训,决定在文官用书院进行教育传衬同时,也设立专门的武人学院,同样用教育的方式来为武人搞传承,增强武人的实力。

如此一来,武人的后备力量也将充分起来,文官将不能依靠数量和素质的优势夺取武将的军事权力,签名土木堡事变之后武将权力大衰微的事情不会再次出现。

刘黄裳甚至猜测萧如薰会对军事制度也做出改变,虽然眼下没有改变,一切沿袭明制,依然采用五军都督府的方式来赐封武将们,但是现在一出手就拿下了朱应槐,这种做法让刘黄裳十分怀疑。

刘黄裳很聪明,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做的很好,就要继续这样做,地面都要铺以砖石,房屋建造也要按照图纸来,规划好,这座城池的城墙最高可以在三丈,就按照一座小城池的方式来建造。”

萧如薰一边视察工地一边对刘黄裳作出指示。

刘黄裳表示自己完全明白。

军事学院的建立在萧如薰看来是很重要的一步棋,一旦成功建立,不仅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合格的军事人才,还能稳住武将们的内心,让他们知道曾经的大帅现在的皇帝说话算话,不要担心。

萧如薰预计还要打仗,现在可不能让武将和军队松懈下来准备享受。

各项训练依然按照规而行,一个月一次大排兵大演习萧如薰都是亲临的,亲自到军队当中接触底层士兵,赐给他们酒和肉,让他们知道皇帝一直都在关怀他们。

萧如薰对军队的训练要求比之前更高了,还弄出了其他很多种练兵方式和练兵器具,同时,从镇南军中开始的体育竞争比赛也没有停止,步军四大营和骑兵两大营依然在不断的进行这样的比拼。

这些体育竞赛项目已经从镇南军士兵这里蔓延到了全军上下,全军都在玩这个,几乎天天都有轮休的士兵进行互相之间的比拼,为一年一次的大竞赛做准备。

要让军队有事情可做,这样军队才不会闲下来搞东搞西,才不会对战法生疏,否则再强的军队也要退化的。

“这样下去,军事学院什么时候可以建造完毕投入使用?第一批军事学院招生你看该如何操作?”

萧如薰向刘黄裳问计。

刘黄裳说道:“按照臣的估计,再有半年就能投入使用了,建造的也都比较完善,陛下需要的设施都已经准备好了,至于学院的招生,陛下是打算从军伍中征兆学生还是面对民间征召学生呢?”

萧如薰思考了一下。

“从军队当中选出年轻识字多战功大的士卒进入学院深造,也可以面对民间征召有志向从军报国的年轻人,年龄定在十八到二十四岁之间,招生人数在三千,一切费用朝廷来常。”

萧如薰对第一期的招生进行了规定。

正文 一千零一十七 兵役

萧如薰让军队不能得到懈碟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体育竞赛这种趣味模式之外,还有更加严厉和残酷的模式,比如对抗演习。

军队不能忘记演练,没有军事战争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战斗,否则战斗力就会快速下滑,西汉时期的汉军之所以可以保持相当的战斗力,不仅仅是有匈奴这个大威胁,更是因为长期不中断的演武。

汉军对军队战斗力的重视绝不亚于秦军。

汉代,中国人口没有现在那么多,面对强大的匈奴的压力,汉军的兵役制度接近于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论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一旦有大战,兵力不足,受过训练的农户就要立刻集结起来到长安,然后准备出战。

因为农闲时不间断的训练,哪怕是不在服役期之内的预备兵也有强大的战斗力,利用这种全民皆兵方式所提供的雄厚兵源,汉武帝最终打败了匈奴,确定了汉政权在东亚地区的绝对霸权。

这种兵役制度饶是在现代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是却在后来逐渐无法施行。

除去政策层面上的问题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央集权的衰落,地方上的土地和农户被地方豪强士绅掌握,国家没有土地没有自耕农,所以兵制逐渐败坏。

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的衰微是兵制无法继续推行的原因,当然,地方力量的兴起也是伴随着科举制的兴起,科举免税官僚群体的兴起也伴随着国家军事力量的衰微。

首节 上一节 817/10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最强特种兵王

下一篇:闲臣风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