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宋末之乱臣贼子

宋末之乱臣贼子 第632节

“老人家,朝廷已经知道民间的情况,皇帝陛下已经下旨朝廷各州县准备旱灾之事,就算是减产了,活下去还是可以的。”柴二娘赶紧在一边劝说道。

“陛下仁慈,看看那些人,都是我们县衙的驻军前来帮忙的,哎,也幸亏有他们,不然的话,像我们家里的五亩土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浇灌完毕呢!”老大爷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几个青壮得意的说道。

“老人家,你们这边挖渠了吗?”李璟望着远处,这里距离涡河比较近,虽然有数里的路程,但是动用劳力的话,未必不能挖出一条水渠来,到时候,浇灌也变的方便了许多。

“自然是挖了,但有些地方哪里能挖的。”老大爷苦笑道:“这挖渠肯定是要破开别人家的田地,这,这,如何能行,就算是有龙骨水车,有些地方也不让你架上这水车啊!”

“这是为什么?难道官府就看着远的地方的田地不能耕种吗?”梁红玉听了面色一变,忍不椎道。

“哼,河边的土地一般都是上等田地,虽然朝廷给每家每户都分了田地,可是这上等的水田都是那些大户人家的,这些人家岂会愿意在自己的田地里肆意妄为?”旁边一个年轻人顿时冷哼道。

李璟一阵默然,就算自己下了政策,但下面仍然是有对策,老百姓是分了土地,但多是下等田地,出产不高,或者位置不好,像河流附近的上等田地,仍然是掌握在大户人家手中,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就算是李璟也不能让天下大同。

“真是自私自利。”梁红玉冷哼道。

“世事多如此,私心者太重,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璟化成了一声长叹,田野上阡陌纵横,已经有许多忙碌的身影,李璟心情变的沉重起来,耗费无数人力和物力,最后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天意了。

“这位公子,虽然眼下比较困难,但总比以前要好,最起码我们还有盼头,听乡里面人说,若是今年干旱,陛下肯定会减免你们的税赋的。”柴二娘在一边安慰道。她虽然没有接触过农业,但也看的出来,今年的局势。

“陛下乃是古往今来难得好皇帝,看看我们的耕牛、犁、耙等这些都是陛下赐予的,我们县距离京师比较近,所以优先发下来的,有些这些东西,相信我们这次一定会渡过难关的。”老人家指着田埂上的一些农具,得意洋洋的说道。

在这个时候,工具稀少也就算了,耕牛更少,犁田都是用人力,不符合精耕细作的根本,还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李璟从草原带来大量的耕牛,虽然是几家共用,但耕田起来方便许多,也解放了人力。

“有希望就好,有希望就好。”李璟脸上露出一丝喜悦,他望着远处,这些老百姓还是很容易满足的,谁对他好,谁对他坏,老百姓心中自然有杆秤。他牵着李定北的兄,朝不远处的马车行去,老百姓是一群可爱的老百姓,但那些士绅却不一定。

“真是一个奇怪的公子,这个时候还有公子来我们这里,和我这个老汉说话。”老汉望着远处官道上的马车,马车周围还有几十个劲装汉子护卫,无一不在说明对方身份的不简单。

“杨老头,你在看什么呢?”这个时候,身后传来一个清朗的声音,就见一个中年,面色白皙,留有长须,却是穿着短衫,明明一副读书人打扮,但此刻却宛若是一个庄稼汉一样。

“哦,是里长啊,刚才有一个年轻的公子找老汉聊天,嘿嘿,看上去高贵的很,身上穿的衣服就好像是绸缎一样,嗯,比里长这个还要好。”老汉看见来者,赶紧弯腰说道。

里长早就忘记老汉的行礼,而是望着远去的车辆,面色复杂,好半响才盯着眼前的老汉,看的老汉不知道如何是好,嘴唇颤抖,说道:“怎么,里长,邢儿犯事了?”

“杨老头啊,杨老头,真不知道说你什么好?你这祖坟上可是冒青烟了。你可知道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谁?”中年人脸上露出惋惜之色。

“是谁?”老汉忍不庄问道。

“当今天子,今天上午天子和皇贵妃、秦王殿下来到我们县里了,刚才县令还召集我等里长,商议抗旱的事情,没想到啊,没想到陛下居然来到这里了,啧啧,还和你说话了,杨老头,你的祖坟上真是冒青烟了。”里长连连曳,这样的机遇可不是任何人都能遇到的,就算是他自己也只有羡慕的份。

“皇上,居然是皇上。皇上啊!”杨老头听了之后,顿时跪在地上,朝远去的马车磕头,大声说道:“陛下没有忘记我们,正在关心着我们。”

旁边正在耕种的老百姓这个时候也知道李璟到来的事情,纷纷跪在地上,幽人失声痛哭起来,天灾不可怕,可怕的是朝廷没有任何举措,没想到,到这个时候,李璟居然亲自南下,巡视天下,如何不让人感动。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大唐的皇帝 只为大唐的子民

“陛下,那些士绅们太可恶了,为了自家的利益,就这样看着其他百姓家田地干旱,着实可恶』就是站一席之地,送点水过去吗?”马车之中,梁红玉顿时不满的说道。

“父皇,为什么有人不允许从他们家田地里送水呢?”李定北听了之后人,有些好奇的询问道。

“人心多险恶,这些人在自己利益面前,早就忘记了别人的利益,士绅的田地多是熟地,占据了比较好的位置,土地肥沃不说,因为是在大河边上,水源充足,其他人的流水从自家田里经过,一方面会带走土壤的肥沃,二来,自家好,何必在乎其他人?”李璟眉宇之中带有一丝煞气,冷哼道:“却不知道,就算是涡河之帜水源再怎么充足,但一旦天下大汗,涡河也抵挡不椎情,还需要从其他地方调集水源来,这个时候不兴修水利,最后遭罪的还是自己。”

旱情已经显露,各地都在为抗旱做准备,一方面先解决春耕问题,在田地洒上秧苗,另一方面,就是要深挖沟渠,将大河之中水源引过来,才能保证干旱期间,沟渠之中仍然有充足的水源。

只是有些富户,因为田地靠近水源,不愁水源,一旦深挖沟渠,或者是用龙骨水车将河流之帜水引到高处,也就占据部分田地,会损害富户的利益,才会导致现在抗旱情况并不理想。只是面对这种局面,李璟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

“父皇,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疵呢?”李定北仰着性袋询问道。小脸上还露出一丝愤怒之色,他年纪虽然很小,但得朝中大臣教导,自幼就知道自己以后可能会承受的责任,嘘纪已经有了成熟的气息,和寻常孩子并不一样。

“不过因势利导,若是还不行,直接下狠手,这些家伙还以为是前朝,皇帝也奈何不得这些家伙,却不知道,这里是大唐。”李璟双目中一丝狠厉一闪而过,说道:“还认为朕的刀交够锋利。”

“陛下,民间的富户乡绅多是和当地的官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官吏多是地方有名望或者有势力的担任,这些人自然是维护自己家里的利益。”柴二娘迟疑了一阵,说道:“当初陛下命令地方士绅豪强将家中多余的田产卖给朝廷,有些人虽然做了,但想必自己留下来的多是土壤肥沃的,靠近水源的良田,这个时候,陛下在逼迫这些人,恐怕有些不妥当。以前朝廷是站在大义方面,虽然是买田,打的是为天下稳定,为天下黎民百姓的口号,这些人刚刚经历了战乱,所以不敢反对陛下,但心中有怨气是肯定的,这次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接受的。”

“是啊,陛下,臣妾听说,每次到了灾荒之年,就是这些士绅们最欢喜的时候,他们家中有足够的余粮,可以帮助自己渡过荒年,但是那些穷苦百姓就不行了,他们只有抛弃家帜田产,进行乞讨,若是能活下来最好,在官府的安排下,返回家中继续耕种劳作,若是死在外面,那些田产就会为当地的士绅所有。实际上,就算是老百姓回到自己的家里,家徒四壁,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只能贩卖田地度日。”梁红玉当年在民间呆的时间比较长,对民间的生活知道的一清二楚,知道其帜勾当。

马车内一片寂静,只有外面车轮碾压在官道上的声音,李璟心情并不好,这种事情,他也是能猜到的,只是不敢猜。

这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缘故,实际上就算是在后世,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但仍然有饿死人的地方,仍然有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方,更不要说现在,李璟已经旧能的帮助这些百姓,但实际上,也只能解决一部分,对于大唐许多地方,都是不可能改变许多。

这个时代,经济生态圈极度脆弱,一旦有灾荒出现,就会造成饿殍遍地,也同样会加剧土地兼并的进行,这已经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了。

“陛下。”一双玉手放在李璟大手之上,柴二娘感觉到李璟心情的沮丧,赶紧说道:“相对于前朝,大唐的子民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关心他们的皇帝,就算有灾难来临,最起码朝廷并没有放弃他们,相信我大唐百姓以后的日子只是会越来越好的。”

“放心,朕没有那么脆弱。”李璟虎目中一道寒光闪过,笑道:“现在朕还没有统一天下,府帜粮草也消耗了许多,但是朕还有军队,有句话说的不错,若我家没有,别人家有,那就抢过来,只要自家人能活的很好,哪里管其他人的死活。”

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其他的☆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神,他没有办法瞬间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不是袁老先生,鼓捣出杂交水稻,养活了几十亿,但他是皇帝,一个手握百万军队的皇帝,面对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就是抢,从其他地方抢来无数的粮食,来养活大唐的子民,至于其他地方的百姓,那已经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了。

“陛下,若是如此,日后史书将如何书写呢?”柴二娘低着头有些担心的说道。中原百姓因李璟而活,那其他地方呢?就如此不久之后的高丽,那个地方的百姓会因为失去粮食,而走向死亡,日后史书将如何书写李璟,必定是臭名远扬。

“呵呵,朕是大唐的皇帝,不是其他国家的皇帝,哪里管到其他人的死活。”李璟嘴角上扬,闪烁着一丝冰冷,不管怎么样,他首先想到的是大唐的子民,然后才是其他。至于史书,哪里能管到那么多,也许那个时候,自己都已经化成灰了。

“父皇,那以后大唐的子民是不是不用干活都能有饭吃了?”李定北好奇的询问道。

李璟顿时哈哈大笑,摸着李定北的性袋,说道:“自然不是,他们通过修建城墙,兴修水利,拓宽官道等事情获然定的食物,这叫做以工代赈,一举数得。”

正文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再会虞允文

“臣虞允文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官道上,马车缓缓而行,沿着涡河南下,远处一个凉亭之中,几个人站在那里,为首的一个白衣书生看见远处的马车缓缓而来,赶紧飞奔而来,恭恭敬敬的拜在马车旁边。

“彬父,起来吧!”李璟从马车里走了出来,扫了周围一眼,说道:“这里还没咏太康吧出城多少里了?”

“臣许久都没有见陛下了,所以特来迎接陛下,这里已经不是太康境内了。”虞允文赶紧解释道:“这里是杞县境内,过了那座山,才是太康。”

“看来,你是有事情要跟朕说。”李璟看着远处的几个青壮,并没有官员前来,就知道虞允文必定是有要事要跟自己说,甚至可以说,虞允文在地方上过的并不好。

“臣无能,恐怕有负陛下期望。”虞允文惭愧的说道:“太康虽然靠近涡河,但实际上,这么长时间以来,春耕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下去,地方上的士绅和府衙吏员相互勾结,臣还没有办封决这件事情。”

“哦,吏员一直是地方上的痼疾,自从皇朝开始到现在,数千年的制度都是如此,朕曾经颁布过法令,吏员可以升官,可以离开故土,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离开自己的故土,哪怕是去其他地方做县令、县丞、县尉,这些人都不愿意,你可知道为什么?”李璟招呼虞允文说道。

“臣认为是利益,若是离开自己的故土,本土的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故此这些人就愿意留在自己的故土。”虞允文想了想说道。

首节 上一节 632/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极品驸马

下一篇:席卷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