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1067节
祥瑞号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力有25吨,减去登月计划需要用到的17吨之后,还有8吨的运载力剩余。这8吨运载力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只要陆舟不是申请把自个儿装上去,航天局那边当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时大概是去年七八月份左右的事情,在拿到了航天局的批准之后,陆舟立刻联系了航科集团还有华农大学、华科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展开了对这个太空种植单元的设计。
整个装置名字听起来虽然很高大上,但其实说白了只是个自动化的种植装置,为了节省空间将培养液与硬件分离,设计成了可折叠的模式,甚至连黑科技都算不上。
不过,即便如此,能够在半年之内边研究边实践,用不到一千万的经费将这个东西做出来,也相当的了不起了。也正是因此,陆舟才会感到如此的惊讶。
“比起你造飞机也不算快了,认真算起来都过去半年了。”电话那头的陈玉珊弯了弯嘴角,换了之后握着手机,继续说道,“按照你的要求,该种植单元采用水培技术,完全展开并填充培养液之后,种植面积正好达到十平米,总重量大概5吨左右。在保证电力充足的情况下,储备的营养物质能够维持作物一期的生长条件。”
陆舟点了点头:“已经足够了,详细的技术参数呢?”
“我已经发到了你的邮箱,注意查收~”
“OK,我这就去看看。”
挂断了电话之后,陆舟立刻返回了办公室,走到书桌前坐下,通过电脑登陆了自己的邮箱,很快便看到了那封邮件。
将邮件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陆舟的嘴角不由勾起了一丝笑意。
不出意外。
这5万自由经验,看来是稳了!
第719章 登月准备!
上京。
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站在媒体的镜头前,穿着正装的新闻发言人,用清晰而庄严的声音宣布道。
“……考虑到国际社会的热切盼望,我方高层在经过研究之后决定,将于本月底开放‘火种’计划的参与申请渠道,并且欢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这项关乎地球、关乎人类未来的伟大事业中。”
发言人的话音落下,惊讶的声音顿时在发布会现场传开。
向国际社会开放“火种”计划?
剧本和他们原本想的怎么有点不太一样?
在此之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媒体都将所谓的“火种”渲染成华国为殖民太空的野心铺路,而相关的研究自然也将以非公开的形式进行,却没想到华国竟然大方地向国际社会开放了参与到“火种”计划的门槛。
只要具备专业以上的水准,都可以向负责该项目的部门提交申请,在得到批准之后便可以参与到该研究计划中。
15亿RMB的投资,折合成美元超过了2个亿,对于绝大多数经费短缺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来说,华国对该计划的支持力度都是相当诱人的。
也正如陆舟所预料的那样,在科技部方面放开了“火种”计划的参与门槛之后,各种参与研究的申请书,简直如同雪花一般从世界各地飘来。由于申请的数量实在是太过庞大,为了更快处理这些申请,科技部方面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科级部门,来协助“火种”计划的项目方,协调这一大型科研工程。
对于华国开放“火种”计划的门槛,国际学术界自然是持欢欣以及肯定的态度。
然而,会这样想的人显然并非全部。
对于不少将大国骄傲埋在骨子里的美国人来说,华国在这场航天竞赛上步步紧逼的脚步,无疑是一种挑衅。
北美某脱口秀节目上。
正好聊到了相关的话题。
穿着白色西服的主持人坐在沙发上,将话筒递向了坐在他对面那个大腹便便的嘉宾,用搞怪地语气问道。
“吉姆,你在银行上班对吗?”
“是的,怎么了?”
“我认为你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我可以采访一下你吗?”
“当然可以,如果是我能回答的话。”
“我们都知道和我们隔着一个太平洋的那个国家最近正在重建生物圈,并且邀请了很多学者去他们家里帮他们一起研究,你怎么看这次华国人的决定?”
那个名字叫吉姆的嘉宾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摆了下手说道。
“怎么看?一个一直对你的邻居很吝啬的人,突然敞开了自己的口袋要请你喝啤酒,你会怎么看?他要么是看上了你的车子,要么是看上了你的老婆,或者两者都是。”
台下传来了哄笑的声音。
对政治的调侃,几乎是这类脱口秀节目的惯例了。
只不过这一次,比较露骨而已。
不只是北美的脱口秀节目,立场保守的纸质媒体也是一样。
比如在最新一期的《纽约时报》在报道中便宣称,华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火种”计划,是在为其展现太空霸权的野心铺路,呼吁北美本土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谨慎参与该项目。
将这篇报道从头看到了最后,陆舟只是笑了笑,没有任何的反应。
美国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从冷战时代建立的太空霸权,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家荣誉的一部分,而这份骄傲如今受到了后起之秀的挑战,北美的媒体会在这个问题上如此同仇敌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报道,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与大多数保守主义者的平民不同,大多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是国际主义者,而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的也大多是全世界。谁愿意负担经费供他们继续研究,那么他们便会替谁工作。
只要“火种”计划开放的消息放了出去,甚至不需要过多宣传,他们自己就会买上机票飞过来。
除非美国人打算重启生物圈三号,或许勉强还有点用处,毕竟在经费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还是更愿意去软硬件条件更好的北美从事此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