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升级避难所 第309节
“听上去不错,不过配套弹药又是怎么回事?不是可以兼容他们的弹药,我们还生产弹药干什么?”陈新问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向这位工作人员感叹道:“看来欧洲这边的局面比我预想的要糟糕啊!普通士兵无法对外星生物造成有效杀伤,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这么久的。”
对于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只是苦笑说道:“他们在前线布置了很多重机枪,甚至连二战时期的老古董都拉了出来,靠着重机枪和高射炮布置出来的防线才勉强借助地形优势挡住了这些外星生物。
至于说弹药,主要还是他们的制式弹药采用的是减装弹药,就算有电磁步枪加持,对外星生物的杀伤力还是有些不足,而我们这边生产的配套弹药都是全威力弹药,初速更高,穿透力更强,杀伤力也更好。
所以我们就分出了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配套的弹药和电磁步枪一起输送去前线,欧洲各国自己也在做这方面的调整,因此这只属于临时应急,之后就会调整成同样的电磁步枪生产线了。”
第750章 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还是在用3D打印设备生产电磁步枪,你们有计划建一条专门的生产线吗?”陈新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在这座巨大的工业基地里参观着,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疑问。
工作人员点点头说道:“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建了,您看到的这些建筑模块就是给生产线那边用的,之所以用3D打印设备生产,主要还是我们先造的3D打印设备,前线要枪又要得急,所以就让这些3D打印设备先顶一顶了。
等生产线那边完工,就会由那边来生产电磁步枪,这边的3D打印设备则会转产外骨骼、动力装甲和泰坦等装备。”
随着欧洲各国答应了炎国的要求和条件,外贸版的动力装甲和泰坦自然也提上了援助的日程。
虽然现在欧洲防线最需要的还是电磁步枪,就连外骨骼的需求量都不大,但是欧洲各国还是十分清楚,这只是暂时的。
随着炎国将外贸版电磁步枪的相关技术资料交给了德意志和其他欧洲国家,让他们也可以生产这种武器,电磁步枪的产能也在不断的提升,前线每天都能获得更多的电磁步枪。
而当电磁步枪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外骨骼、动力装甲和泰坦这些强力装备的需求也自然而然的会产生。
因此之前欧洲各国就已经在获得了炎国答应提供动力装甲和泰坦的承诺之后,向援欧舰队这边提交了需求订单,只不过援欧舰队这边生产计划眼下都排给了电磁步枪,需要等电磁步枪的生产线完成,3D打印场空出来之后才能进行生产。
一圈走下来,陈新也总算是对这座工业基地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敬佩这些工作人员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陈新也关心的问道:“你们现在有遇到什么问题需要解决的吗?我这次来,就是来为你们解决问题的,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
“目前来说,我们主要遇到的问题还是原材料不足和生活物资匮乏这两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建设上倒是问题不大。”对于陈新为什么要来欧洲,工作人员自然清楚,因此也没有过多的客气,便将援欧舰队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说了出来。
并且一边说着这些问题,工作人员还向陈新解释着:“3D打印技术确实很好,但有了这个技术之后大家什么都想造,恨不得直接在这建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出来,但德意志这边缺少石油作为化工生产的原料,加上这个矿区的产出有限,我们手头的生产原料现在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虽然德意志方面有向我们提供部分原材料,但他们也要满足自己的生产需要,所以舰队这边基本上还是靠自给自足。”
说到这里,工作人员也忍不住感到无奈,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来说,最头疼的事情无疑就是原材料的匮乏了。
毕竟现实不像是游戏,你找一片资源,派采矿单位过去挖,一两种资源就能够满足全部需要。
电磁步枪在经过了多道简化之后,需要的原材料种类已经够少了,但仍旧有十几种原材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化工产品,还需要先进行初步加工成零件之后才能用于生产。
缺乏原材料,这着实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限制,让援欧舰队的工作人员很是头疼。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去解决这个问题,纵使德意志方面有些不情不愿,欧洲其他国家却也愿意向援欧舰队开放更多的矿区。
但问题是援欧舰队现在无论人手还是开采设备都有些不足,就算获得了新的矿区,他们也无力去开采。
至于生活物资的匮乏就更好理解了,欧洲现在可是在打仗,所有的资源都在向着战争倾斜,生活物资的生产本身就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自己都不太够填饱肚子,又哪有多余的资源来供给援欧舰队?
如果不是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援欧舰队带的物资足够多,而且也有足够的自给自足的能力,恐怕他们现在还得向国内要求后勤补给。
这也就导致了援欧舰队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毕竟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更多的人手,更多的人手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物资消耗。
在只能保证现有规模人员消耗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考虑后勤上的问题,从国内调派人手是简单,但很显然这同样也会增加舰队的物资消耗。
听完了工作人员所提出来的两个问题,陈新点了点头表示了解:“你说的问题我清楚了,这些问题不难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是有的,靠国内的物资输送当然是一个办法,现在有着货运陆行舰,可以说国内和欧洲建立了一条稳固的物流通道,从国内向欧洲输送物资保障援欧舰队的运转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只不过货运陆行舰的运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还需要运载其他物资,不可能全部用来运载后勤补给。
所以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发扬炎国人的传统技能,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而这就不是光靠援欧舰队自己所能够解决的。
虽然他们也有搭建种植温室什么的,但很显然,想要扩大生产规模,满足舰队后勤消耗的需求,他们自己搭建的温室产出肯定是不够的的。
不过这对于陈新来说反而是最好解决的问题。
至于说生产原材料的不足,那就真的只能去挖矿了。
毕竟现实不是游戏,没法凭空变出资源来,而且也不存在一种矿产满足所有生产需要这种既不科学也不魔法的事情,所以挖矿、开分矿就成了陈新现在所需要为援欧舰队解决的首要问题。
而满足了生产原材料的需求,让援欧舰队所建造的这个工业基地满负荷运转起来,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自然也能够更好的支援前线作战,让欧洲各国能够坚持的更久一些。
至于说怎么挖矿、开分矿,陈新觉得一些游戏设定或许可以给他不错的参考。
第751章 单细胞蛋白
“目前援欧舰队这边运作良好,生产建设速度也达到预期计划设定的目标,但是生产原材料的不足还是影响了他们的生产效率。”陆行航母的通讯室内,陈新正在和国内联系:“我已经和舰队相关负责人聊过,德意志方面提供给我们的就只有现在作为舰队驻地的这个矿场,虽然说可以再进一步挖掘产能,不考虑可持续开采的情况下进行破坏性开采以提高产量,但能够提升的产能依旧有限。
而且根据生产需求,德意志提供的这片矿区只够出产有限的几种原材料,其他原材料还依赖他们的提供,这对生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所以我建议最好还是将法兰西和英吉利提供的矿区也利用起来,在欧洲这边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资源产出体系,保障生产原材料的获取,以免受制于人。”
正在和陈新通话的高层认真听完了他的汇报,低声讨论了一下之后才问道:“可是援欧舰队现在人手和物资不足,想要开拓新的矿区也无力为继吧?还是说陈院士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是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既缺乏必要的人手,也缺乏足够的后勤物资,确实没有能力去开拓更多的矿区来获取原材料。”陈新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这一点:“所以我的想法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完善援欧舰队的后勤保障,确保这里的物资产出能够满足舰队的消耗之后,再扩充舰队的人手,开拓资源。”
说到这里,陈新停顿了一下,带着一点自嘲的笑了一下才继续说道:“当然,这种计划我想舰队的领导和其他人应该早就已经想到了,我也看到舰队的人有开辟种植温室,种植一些能够快速成熟的农作物,但这还是见效太慢了。
至于说从国内输送物资来欧洲,虽然现在有着货运陆行舰,可以保障物资的输送,但国内现在应该物资也不充裕吧?”
对于这个问题,一位负责后勤物资供应的领导肯定的点了点头:“前线的战斗虽然最近烈度有所下降,对外星生物的防御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但物资消耗依旧很高,国内大部分的物资都供给前线的作战部队了,而且还要保障民生。
我们能够拿出来的物资除了供给‘代购计划’之外,就只能保证舰队的基本消耗了,虽然不是没有余力,但还要考虑可能的紧急情况要留做储备。”
所谓“代购计划”就是李玉龙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们拿着国内输送过来的应急食物和生活物资,目前正在欧洲各国搜集各种用得上的技术和物资,很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正因为如此,货运陆行舰送过来的物资配额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分配给他们使用的,而不是拿来给舰队扩充人手。
对于这一点,陈新倒是没什么意见,舰队这边的基本物资供应还是有保障的,只不过是没有多余的物资来扩充人手而已。
至于物资该怎么分配,什么对国家更重要,自然有上面的人去考虑,不需要他来置喙。
“所以陈院士你是有什么其他解决办法吗?”几位高层领导饶有兴趣的看着陈新,既然陈新知道这些问题,还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显然他肯定有新的想法了。
陈新肯定的点了点头,向几位高层领导问道:“几位领导听过单细胞蛋白吗?”
“单细胞蛋白?蛋白肉吗?”有一位高层领导似乎听说过类似的东西,略微提了一嘴:“灾难之前也有人提议建设这种人造蛋白肉工厂,用人造蛋白制造合成食品来满足食品消耗,不过当时国家并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是差不多的概念,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并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陈新向几位高层领导介绍着,不过为了方便他们听懂,陈新并没有说太多专业的术语:“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胞质,而且培育速度相当快,生产效率比动植物高成千上万倍,事实上在灾难之前这东西就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了,除了蛋白肉之外,还常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以补充蛋白质或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种东西虽然吃起来可能口感欠佳,但填饱肚子是没有问题的,且对人体无致病性,营养丰富,是很好的合成食物。
而且培育起来相当简单,工农业的废水废料,甚至是石油、天然气的相关产品都可以用来作为生产原料,培养和生产起来相当简单,而且可以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不错,我也想起来了,当时是有这么个方案,提议在各个城市修建蛋白质工厂,用来生产这个什么单细胞蛋白来制造合成食品,满足食品消耗,我们当时也有考虑这个方案。”此时另一位领导也想起了这件事,还向一旁的其他领导问道:“我记得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计划可行性不错,后面是怎么给否了的?”
“主要是原材料的问题,当时按照我们预估,工农业生产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用来生产蛋白质的原材料获取困难,所以当时综合评估了一下之后,觉得大范围铺开不能提供足够的原材料,所以就给否了。”一旁的一位领导似乎是记性比较好,很快回忆起了这件事。
不过他们虽然当初否定了这个方案,但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再听陈新提到这个方案,几人一阵讨论之后,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只是几位高层领导还是颇为关心的问道:“虽然这项技术确实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但是你生产这些单细胞蛋白的原材料哪来呢?国内运过去的话,还不如直接运输食物,在欧洲有获取的渠道吗?”
“这一点请放心,我已经认真考虑过了,不会有问题的。”陈新肯定的点了点头,并且将自己写好的报告通过网络传输,发给了几位高层领导。
第752章 工业舰
单细胞蛋白的培育和生产,确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它们所需要的原材料并不复杂。
诸如农业废物、废水,工业废物、废水,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都可以作为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原料,甚至更夸张一点,氢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作为原材料。
在灾难之前,这些东西很好弄,对于那些生产企业来说他们正愁这些废渣废料废水没办法处理,拿来生产单细胞蛋白,制造合成蛋白肉正好废物利用。
但是对于灾难之后的环境来说,这些东西就不那么好弄了。
首先工农业生产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规模急剧萎缩,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成了宝贵的资源,需要用到可以利用的工业生产上,并不能拿来做合成蛋白的原料。
而工业废弃物也是差不多的状态,大多数废弃物都被拉去进行回收再利用了,而石油、天然气的相关产品更是要优先满足国计民生各方面的使用需求,并没有多余的部分拿来生产合成蛋白。
这一点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炎国本土,都是一样的。
不过陈新既然提出了这个想法,自然有着自己的盘算。
英吉利人虽然舍弃了自己的本国领土,但作为曾经统治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他们的势力范围曾经遍布整个蓝星。
甚至于就算在帝国落日之后,昔日帝国的领土纷纷独立成了一个个国家,但这些国家仍旧是一个联邦,如果联合起来其体量仍旧相当于昔日那个日不落帝国。
当然,已经分了家的日不落,那自然是不可能再拼回去了,各个国家虽然仍旧承认联邦的存在,但也只是把这当成了一个组织,而不是一个主权国家。
英吉利人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不去奢望重建那个日不落帝国,只是守着帝国的遗产,苟延残喘的过日子而已。
而拜昔日那个强大帝国的遗产丰厚所赐,他们还是可以拿出不少好东西来的。
比如说欧洲的海洋石油资源分布图。
海洋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海洋石油的开采在过去也是很兴盛的行业。
但是在现在,不提绝大多数钻井平台都已经毁于之前的灾难,海洋洋面封冻,开采地点远离陆地,缺乏有效的输送和物资保障,就算还有能够运作的石油钻井平台,也已经无法运作,更没人敢远离陆地呆在钻井平台上。
不过这对于陈新来说,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钻井平台损坏不打紧,手握系统的陈新不仅可以修复钻井平台,还能做个技术升级。
远离陆地,这也不是问题,陆行舰在陆地上行驶还需要考虑地形问题,对于一望无际的平整冰面,那还不是放开了速度狂飙?
至于说冰层厚度能不能承受得住陆行舰的重量,会不会开裂,那就更不是问题了,不是还可以飞嘛!
而物资补给也不用担心,生活物资的消耗并不算大,靠着陆行舰在运输石油的过程中顺带进行补给就可以解决。
而食物问题就更好说了,挖石油就是为了给合成蛋白的生产提供原料,这难道还会没有食物?
唯一的问题,也就是油料的输送了,毕竟过去钻井平台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输送到工厂的。
然而现在海洋封冻,原本的工厂也大多不能再继续使用,输油管线输送过去也没有什么用,就更不用说谁也不知道现在这些输油管线还能不能用了。
所以考虑实际情况,最佳的办法是在开采地点附近建立一个分基地,直接用原油来培育合成蛋白以及进行石油化工生产,然后将生产出来的成品用陆行舰运走。
对于其他人或者其他国家来说,想实现这个计划无疑都是困难重重,并且难以实现的。
但是对于陈新来说,这一切都不在话下。
根据英吉利人提供的资源分布图,从舰队派出直升机去确定钻井平台的情况之后,陈新便借助基地里的3d打印场开始制造他全新设计的工业舰。
这是专门设计出来用来开采资源,和开分基地使用的,灵感自然是来自于游戏里的基地车之类的设计。
它本身是一条大约一百多米长的陆行舰,内部可以容纳50人居住,同时安装有一台3d打印设备和一个完善的农业温室与和合成蛋白生产设施,拥有良好的自持能力,可以长时间的单独执行任务。
上一篇:全球废土:避难所无限升级
下一篇:这世界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