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124节

  至于欧美的抗议?这是捐赠给平民,他们找不到任何指责的理由。

  林甲:

  “我们希望能够让战乱地带的人们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因此我们向Gaza地带捐赠一批搭载钙钛矿电池的光伏发电设备,以及配套的净水设备。”

  “对于一些欧美媒体所指责的这会被非法利用在无人机充电上,我想指出他们并没有多少无人机,其次这些无人机是油动还是电动更是未知,他们就做出这样的无罪推定显然是不合理的。”

  “这并不是对阿美利肯的表态,这完全是因为我们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给战乱地区人民的一种捐赠。”

  光甲航天捐赠新闻传出后,华国国内除了少数老牌殖人会酸两句之外,大部分声音都是正面的。

  国际上也是正面声音为主,少数杂音可以忽略不计。

  哪怕如此,林甲特意找她闺蜜来拍了一期访谈节目专门讲这件事,里面林甲大肆宣传西方媒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对。

  这是从舆论宣传层面的考量,你需要有一个敌人,你的行为才足够有说服力。

  如果你做的是对的,那为什么西方不反对呢?这是华国当下舆论场对于各家企业的一种朴素看法。

  被阿美利肯拉黑,说明你有技术牛逼,没有被阿美利肯拉黑,那就说明你不够重要。

  国外也对光甲航天的捐赠赞扬声一片的话,那这件事就起不到足够的宣传目的,过了就过了,很快就会被新的热点事件给覆盖。

  而国外如果大量媒体反对,那可以做的文章就足够多。

  林甲去小米汽车担任高管之后,对于这一套要熟练得多,国外媒体太多了,总是会有媒体跳出来对华国行为吹毛求疵。

  比如媒体从来不会告诉你华盛顿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专门反对华国的媒体,大量政治操弄的言论在上面盛行,实际上它在阿美利肯并没有太大影响力,而华盛顿邮报是华盛顿地区最古老的报纸,曾经因为揭露过水门事件而大名鼎鼎有着广泛受众。

  因此在李希音的采访中,他们选了一些国外媒体的反对声,把这些当成外国主流民意,让林甲来对此进行回应。

  自媒体们也需要这样的话题来炒作,一时间光甲航天的正义之举和西方媒体的小丑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给华国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结合阿美利肯对光甲航天妥协,光甲航天在民间树立起前所未有的良好形象。

  林甲随便刷微博都能看到关于这件事的网友评论:

  “光甲航天太会戳老美肺管子了,前脚有主动宣布全面退出阿美利肯市场,后脚有你开特殊许可,我马上给伱的反对势力捐物资,既做了慈善又给你上了眼药”

  “白宫不得气死啊,光甲航天的行为纯纯是在给老美亲爹添堵啊”

  “还是得看光神,光神是懂的”

  林甲对于华国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操作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为什么传统车企在营销上怎么都比不过小米,也玩不过小米,这是理念和经验的双重差距。

  “没错,我们就是需要利用拓扑增强效应去增强它的光电流响应,这次特别设计的电极形状在收集OAM敏感的光电流成分中表现出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我们成功收集到了中红外波段对光的轨道角动量数据。

  接下来我们要对OAM进行集成,至少需要把它集成到光刻过程中,让它成为工艺的一部分。

  我们不可能挨个挨个去计算光的轨道角动量。

  我想的是采用第二类外尔半金属来设计合适的电极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设计合适的电极形状,进而制备探测器原型器件,

  因为理论上来说,我们最终的光刻需要利用到它的二阶非线性响应,由微扰理论框架下得到电流响应系数张量,由此分析响应系数张量和晶体结构对称性之间的联系,分辨入射光的OAM阶数,最终设计出不同阶数的光刻光源。”

  陈元光在绵阳终于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将光刻机作用于拓扑半金属的进展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因为拓扑半金属的光敏感性和光刻胶要用到的光源是截然不同的,而哪怕是采用相同工艺制造出来的拓扑半金属,都可能需要不同的光源来做刻蚀。

  这就涉及到你如何去设计光源,因为不可能每一次拓扑半金属都要重新计算它的参数,然后根据参数去计算出光源的偏振和波长,这不现实也不是传统工业的模式。

  在未来时空,技术发展史上他们把这些集成到了一台设备上,受限于光刻机是别人的,他们只能做微调,所以想集成是不可能的,只能增加工艺。

  这需要完全重新设计,之前他们一直卡在这里无法往前推进。

第162章 难以想象的困难

  “陈博士,这样真的可行吗?”

  工业界有很多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具体落地的过程中会发现有难以克服的困难,理论可行到落地很可能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更何况他们做的是完全从零到一的工作,摸着石头过河,你能知道河到底有多深,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没有参照物去探索一条新的河流,其中的困难难以估计。

  陈元光见刚刚发文的是梁孟松,他直视对方,目光坚毅:“一定可以。”

  陈元光没有再多解释什么,他喜欢用结果说话,理论上的可行性他已经解释过一遍了。

  梁孟松被外界认为整个华国最懂芯片制造的人,认为他对芯片有着远超想象的敏锐嗅觉,在中芯国际内部斗争中败下阵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在中芯国际内属于有职位没有实权的闲人。

  一直到华为打算用全新工艺,用28nm的双重曝光技术做7nm工艺制程的芯片后,梁孟松得以从中芯国际内部波云诡谲的斗争中脱身,开始成为这一项目的实际负责方。

  对他来说,做事要远远比斗争来的容易。

  和外界所猜测的,华为的7nm芯片是靠牺牲良品率获得的工艺不同,他们并没有损失多少良品率,远没有外界认为的50%到70%的良品率那么夸张。

  对于华为来说,7nm用在他们的旗舰机型mate60上不仅能赚,而且能大赚。

  在他的主导下,华为和中芯国际下一步要将28nm工艺的光刻机去把芯片推进到5nm,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因为出色的履历,梁孟松被派到712工程上负责芯片制造方面的工作。

  他自己在接到任务后也非常感兴趣,一直以来他都是技术的狂热爱好者,更别说像拓扑半金属这种过去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材料,现在成为现实,他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事实进展上的不顺利让他逐渐感到不安,他们真的能花两年时间搞定这一全新的工艺吗?要知道这可是全新的工艺,所谓拓扑半金属的光敏感性和光刻胶的光敏感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陈元光并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一个项目上,哪怕梁孟松要见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开会上,私下想约对方非常难。

  过去的经验在失效,项目上各个环节的研究人员在逐渐变得浮躁起来,大家对陈元光光环的无条件信任在消散,梁孟松感觉到事态在失控,他内心的不安在堆积。

  而陈元光语气中的坚定让他内心的不安要缓解一些,这种时候最怕的就是连陈元光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好,那我们就按照这一方案去做工艺模拟。”梁孟松说道。

  梁孟松在开完会之后就飞回申海去推进后续具体工作了。

  整个712工程的项目组分散在全国各地,毕竟芯片设计在鹏城,工艺制造在鹏城、申海和江城,而一些大大小小的供应商更是分散在全国各地。

  “你说两年时间真的够吗?”

  项目成员太多,但无论如何负责芯片制造的工程师都是核心人员。

  中芯国际选了一批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师加入到项目组中去。

  这不仅是因为华国官方,华国官方只会说要他们大力配合。

  具体你内部哪些工程师有经验,哪些工程师靠谱,华国官方并不知道,也不会去分辨。

  之所以这么卖力,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力度,更多是中芯国际自身的实际需要。

  因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来看,ASML都不可能会先进工艺制程的光刻机给他们。

  和华为的合作,最多能把工艺推进到5nm,但是因为技术是由华为和他们共同研发,这种工艺只能卖给华为,而无法提供给其他客户。

  又由于工艺是共同研发,中芯享受到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无法通过7nm工艺的突破实现超额收益。

  从资本市场能够明显看出来,华为搭载7nm芯片的mate60发布,中芯国际的股价并没有因此上涨。

  712工程,是能够帮中芯国际把等效工艺推进到1nm甚至更高,这在中芯国际看来,简直是和当年台积电和ASML共同研发浸润式光刻机进而打败一众竞争对手一样的千载难逢机会。

  哪怕只是理论可能性,他们都不想放弃这个机会。

  被选中的工程师在签完保密协议后,看到拓扑半金属的技术参数后都兴奋不已。

  对个人而言,能够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后续不管是跳槽还是继续在这干,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经验。

  加上当时常温超导才问世不久,陈元光整个人笼罩在无所不能的光环下,大家对两年就能搞定这件事毫不怀疑,都在畅想两年后拳打台积电脚踢英特尔。

  直到一直在原地打转,半年时间过去,进展寥寥后,大家心气都没了。

  “我觉得不够,问题是光神觉得够,在两年之期到之前,我都相信光神的。”

  “你太乐观了。”

  “不是我乐观,是现在除了相信还能怎么办吗?先相信再质疑。

  好歹那边一直在给解决方案。”

  “这还只是光源,后续有一大堆的工艺等着改进呢。

  目前的化学研磨,哪里有针对拓扑半金属的工艺。”

  化学机械研磨是芯片制造中的关键工艺流程,它通过机械和研磨液实现硅片表面的平坦,避免了硅片表面起伏而导致的电阻值不同引起的电路短路。

  硅片表面不平坦不仅会带来电路短路问题,还会造成光刻过程中无法准确对焦,导致线宽控制的失效。

  因此它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许拓扑半金属不需要化学研磨?”

  “不需要化学研磨?怎么可能,它是半金属不是常温超导,不是整个内部电阻都为零。

  它依然有电阻存在。”

  现有化学研磨工艺需要研磨液、研磨头和研磨垫等耗材组成,他们都是针对特定材料的耗材,目前工艺中主要还是针对硅研磨和硅氧化物研磨。

  因此针对拓扑半金属,完全没有适配的耗材和工艺。

  “哪怕需要化学研磨也能找到解决方案,这工艺又不难。”

  “不难归不难,问题是时间,我想表达的是两年时间怎么看都不够。”

  “为什么要卡两年,是因为台积电的工艺大概率会在两年后来到1nm,也就是现有体系的极限了,光神想的是弯道超车,在他们实现1nm前我们先在那等他们。

  问题是两年做不到又怎么样?只要最后整个工艺流程能打通,别说两年,哪怕五年对于中芯国际来说也是大赚。

  申海微电子的28nm全国产光刻机可是从20年就在喊要交付,现在都2024年了也没见他们交付成功了,不也没事吗?”

  “也对,我们急什么,我们急也没用。”

  中芯国际内部参与到712项目中的工程师对于两年能搞定全新的工艺越来越不乐观。

  从资本市场来看,同样如此,712工程被阿美利肯知道后,英特尔、台积电和英伟达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当天微跌后迅速止跌。

  阿美利肯压根不相信他们能做到,哪怕有陈元光。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华国绝对不可能通过全新的材料绕过光刻机的限制,把芯片推进到1nm工艺制程上。”

  虽说华尔街不信,但是华盛顿依然对这一可能性如临大敌,量子计算机已经足够给他们的算力封锁来一拳了,要是再实现了芯片工艺制程的突破,还是比阿美利肯先到1nm,那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都要面临一次洗牌。

  因此他们在国会山紧急召开内部秘密听证会,邀请了英特尔的CEO帕特·格尔辛格和德州仪器的CEO里奇·坦普莱顿接受听证。

  帕特斩钉截铁道:“优化现有芯片制造工艺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哪怕是阿美利肯要做到这一点也要赖以全球包括霓虹、荷兰、高丽、英格兰等十来个国家,数十家供应链企业配合下,才有可能做到。”

  “格尔辛格先生,抱歉打断你,刚刚你提到优化现有芯片制造工艺需要数十家供应链企业配合,可根据历史来看,台积电在干式光刻机到浸润式光刻机的工艺优化过程中,仅仅只和ASML进行了配合。”某位议员反问道。

首节 上一节 124/1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