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137节

  他们先把自己给骗过了,反而是一些企业家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经意间透露些许真相。

  能源和基础材料的突破是AI突破的基石。光芯片技术突破都不够,哪怕英伟达芯片的算力再提高十倍,芯片之间的网络连接不用更低延迟的材料来互联的话,它依然无法达到宣传中的效果。

  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需要大量配套技术实现突破,我认为这其实不是人工智能时代,而是太空时代,人们真正意义上走出地球,大规模利用太空中的资源。

  人工智能只是其中的重要篇章。”

  陈元光这些话说完后,大佬们频频点头,有顶级科学家下定论,无疑能让他们放心不少。

  大家都很清楚华国和阿美利肯在技术上有差距,而且还是不小的差距。

  大家更明白了,陈元光为什么一直要做太空采矿这样的项目,这是他的知行合一。

  “常温超导、机器人、半导体、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核聚变、清洁能源等等,这些都会是关键点,阿美利肯可能在某些个领域实现领先,但是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实现领先。

  同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目前在常温超导和清洁能源上是领先地位,在半导体上已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突围,拓扑半金属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我们可以依托该技术逼迫一些外国来找我们合作。

  光刻机领域之前的龙头尼康,这是一家霓虹企业,他们已经在私下和我们进行接洽,这家霓虹企业对于合作的渴望非常迫切。

  光刻机,目前华国离搞定全国产的28nm都还有一定距离。

  而要是和霓虹的尼康合作合作,我们能够把拓扑半金属的工艺制程很快突破5nm,拓扑半金属的5nm等效换算成硅的话,相当于制程直接突破下了1nm,我们可以用更小的单位pm来形容了。具体和几pm等效不好说,因为做硅的西方国家们他们自己都没不敢去想,到了pm之后芯片算力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强度。

  这些是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很难在所有领域都实现突破。

  前面有提到现代科学的细分领域越来越多,科学家干的活也越来越具体。

  细分领域这么多,资源是有限的,到了今天,要是想在所有领域都自研,自己突破,这太难太难,几乎不可能。

  阿美利肯做不到,我们同样做不到。

  我们也许未来能做到,但是现在是做不到的。

  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决定了我们最多只能有百分之多少的人培养成科研人员,这個数量很有限,进而决定了我们投入到研发中的资源有限。

  这里的科研人员可以是大学、研究所、学术组织的科研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科研人员,很多时候企业的科研人员战斗力还会更强。

  所以,我们要是想在这一轮技术革命中实现优势,我们需要把资源投入到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去。

  靠着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来控制整个产业链发展。”

  陈元光觉得有必要举点例子来说明这个想法。

  “还是讲光刻机吧,我感觉大家应该对光刻机最熟了。”

  在座各位都露出微笑,很明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光刻机都经常上neican。

  像当年紧急成立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就是坊间传闻的大基金,大佬们都印象深刻,一期募资了一千多亿,二期募资了近三千亿,两期加起来超过了四千亿,间接撬动的社会资本更是超过了万亿规模。

  更重要的是该基金的早期高管们一大半都进去了。

  某位大佬把这拿来当成典型案例讲过。

  “如果回到千禧年,我们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要想全产业链把光刻机给搞出来,这几乎不现实。

  像蔡司和cymer,前者做镜头,后者做光源,想买他们不可能。

  而我们可以选择去把控最关键的技术,比如说光源。

  控制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做不到,那么把资源集中在光源上,这样就能保证其他国家离开我们,也无法把光刻机给造出来。

  而阿美利肯可以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妥协,要求他们配合,听他们的话,把企业搬迁到阿美利肯本土去。

  但是他们无法这样要求我们。

  在大量领域,集中资源做关键技术的攻关,然后大规模应用,来实现在技术领域的反超。

  现在钙钛矿已经达到效果了,因为钙钛矿是很热的领域,我们率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化之后,国外光伏企业并没有放弃钙钛矿电池的研究。

  他们甚至在工业化量产上实现了一些突破,但是没用,因为他们的技术没我们的好,无论是良品率还是光电转化效率上都不如我们。

  简单来说,因为技术差距,用国外自研的钙钛矿投入100块只会产生1块钱利润,而用华国的技术,投入100块能产生6块钱的利润。

  这个差距还在随着华国量产的铺货而进一步提高,这逼的国外企业不得不放弃。

  而我们掌握了钙钛矿技术,就在光伏产业上掌握了主动权,阿美利肯不得不给华国的钙钛矿技术开绿灯,让我们紧急进口。

  这就是掌握关键技术的好处,我们能够深度嵌入到未来技术革命后全球产业中去,甚至因为我们的技术是关键技术,能够分到更大的蛋糕。

  我的讲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抽空,下面是答疑环节,欢迎各位提问。”

  陈元光说完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佬们很给面子。

  “元光,你讲的很好,我们都老了,虽说很多都是理工科出身,但是在对前沿科技的认识上肯定没法和你比。

  所以我还是有一些问题想请教你。

  那就是你刚刚提到的关键技术突破,按照我的理解,是不是越是关键技术,它的研发难度就越大?”

  “一般来说是这样。”陈元光点头。

  “而按照我的理解,现在的科研环境,其实是唯论文论,有论文才能评教授、评各种头衔,如果学者们去做类似的关键技术前沿研究,他们在物质条件的获得上就天然弱于其他做更简单问题的同行。

  他也许做一辈子都没有成绩,但是能力却比其他学者更强,而其他做容易课题的学者,他们在物质条件上要比这些学者更充裕。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攻克关键问题是存在不适配的情况。

  而摆脱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一样会有问题,那怎么判断谁能力更强呢?是不是只能依赖于同领域已成名的专家来给定论,谁更强,谁更弱?

  那么前者是科举制,后者是举孝廉,前者固然有问题,后者更不妥。本身学阀已经够被青年学者们诟病了。

  我们应该怎么做,能够实现你所描述的目的,又能够避免评价体系主观化的困境。”

  陈元光觉得有点被问麻了,他连企业管理都不怎么亲自下场,这种涉及一整个管理体系的问题,有点太难为他了。

  这下真成“啊,我?”了。

第175章 惊艳的设计

  对方提出的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它的存在和华国各方面现状息息相关。

  这其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状。

  类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华国,在阿美利肯同样存在,大家都得去卷数量不多的tenure,而且随着学历贬值,tenure越来越难拿。

  而你要是想评tenure,要么大佬担保,这里的大佬光有成就还不够,还得有足够的影响力;要么就是你有足够优秀的成果。

  做一些困难课题,是很难在年轻时候发论文的。

  反而是所谓灌水会更容易取得成绩,发足够多的文章进而走上人生巅峰。

  也正因如此,在博士阶段选导师显得格外重要,导师的学术品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未来发展轨迹。

  导师能够帮助你选择一个好的方向,给你选择合适的课题,让你在博士阶段能够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博士毕业后这个方向可以一直挖掘下去,既保证了下限又保证了上限。

  然而能遇到这种导师,是极小概率事件。

  陈元光把现状在脑海里迅速过滤了一遍,他知道大佬提问是一次考试,考好了也许会给他带来意外收获。

  避免这种问题,由人工智能来把关是最好的。

  因为哪怕是他,有未来作为参照物,也不可能能够了解每个学者做的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说哪怕有未来做参照,都不可能做到。

  因为你能知道这個方向有没有前途,但是不知道他到底做的怎么样,或者说也许这个方向在未来被更有希望的方向给取代了,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小的价值。

  比如人类未来真的把油车给干掉了,全是电车,对于1950年的人类来说,油车技术依然有着巨大价值。

  因此陈元光对此的解法是:

  “em老实说这非常困难。

  在当下它缺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案,我的建议是为年轻学者们解决住房问题。

  这能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有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深度、有品味的课题。”

  陈元光接着说:“我刚刚想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说搞一些重大问题,做这些重大问题的学者给予他们更大的支持力度。

  又或者是组建专家评审答辩的方式,让学者们来讲自己做的阶段性成果。

  这些办法都或多或少会有问题存在。

  第一种谁来决定什么事重大问题,谁来决定哪些学者有资格来做这些问题,这些现在来看是无法解决的障碍。

  而后者又会和您所说的举孝廉类似,专家们的权力过大,会让当前隐约浮现的学阀问题更加严重。

  因此我觉得不如简单一点,给入职之后的青年学者发房子,给高校更多的编制,青年学者们入职,哪怕只是讲师,也分房子。

  除了无法交易外,和其他权益一模一样。

  国内房地产走到今天,最不缺的就是房子,而解决掉住房成本,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解决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编制加住房,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大家的生存压力,让大家有动力、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更有深度、更有意思的问题。”

  陈元光还没说完:“这种办法对我们国家增加的整体负担并不大。

  本身基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了,边际效应愈发明显,而做这类基建,它可以一定程度上带动消费。”

  陈元光的方案,两点,增加编制别那么卷,解决住房问题。

  在座大佬们内心都觉得陈元光不错,方案很接地气,同时考虑的方面也足够多,包括国家财政的承受力度、基建边缘效应等等。

  这个方案的话,损失的是地方利益,受益的是国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本来现在大部分地方卖地就卖不动了,高校青年教师是一波不错的韭菜,有能力有意愿帮房地产接盘。

  现在给他们提供住房,帮地方房地产接盘的人那不就又少了吗。

  “元光,某种意义上,就是提高高校教师这部分人的收益,通过大灌水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进而让他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

  另外一位大佬说:“元光的办法让我想到了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应用。

  帮青年学者们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他们会自发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陈元光点头:“这么说也没错,大水漫灌之下,总是会有一些人有耐心、有意愿、有动力做出更多的成绩。

  增加编制是提高基数,解决住房问题是提高这类人群的概率。”

  没人问这样搞是不是过于倾向青年学者了,但陈元光还是主动解释道:

  “至于外界会不会认为,这样做过于倾向于青年学者,我觉得这同样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首节 上一节 137/26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末日:每天十连抽,我必定无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