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356节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对阿美利肯来说,要想在世界上听不到来自华国的声音,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可他们做得到吗?现在风越来越大,铃声从华国内部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至于塔,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另外陈元光作为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国人,他的声望远超过去的杰克马。

  杰克马在某种意义上是被西方媒体吹捧的产物,阿里背后有着大量外资,后来蚂蚁被其强行从阿里中拆分出来,没有把利益分配给阿里背后的外资,杰克马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几乎肉眼可见地骤降。

  包括在外滩事件中,外媒也普遍是幸灾乐祸,要是杰克马没把蚂蚁拆分,那次外媒肯定会帮他说话,中立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态度。

  陈元光则是在外媒选择性忽视的情况下,借助自媒体的力量破圈。被广大亚洲地区的民众看做亚洲之光。

  而亚洲之光的影响力早就扩散到全球,从Tiktok到Youtube再到播客,所有内容类自媒体上关于陈元光和光甲航天的报道随处可见。

  这次也不例外。

  陈元光的采访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之后,播放量很快破百万。

  很多航天领域的专业自媒体博主围绕陈元光的解读做了视频。

  采访视频被剪成片段后在推特上到处都是。

  而其中一位航天类博主的视频被马斯克转发:

  “莱特把原因归结于NASA继续用过时技术,用KERMIt而不是专门针对现状研发的新材料补丁套件,我认为这个猜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是真实情况。

  因为在2019年的时候,也就是联盟号发生泄露之后,就爆发了持续时间长达五年的压力泄露事故,整个Zvezda服务模块长时间空气泄露水平高于正常情况,进而影响到整个国际空间站的整体运行。

  那一次NASA就发现KERMIt已经逐渐失效了,但后续仍然采用KERMIt,显然NASA充分评估过KERMIt这种材料的风险,NASA专家评估认为KERMIt还能继续用,一直坚持到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休。

  这里说一句,在2024年的时候,国际空间站的预计退休时间就已经推迟到了2030年,所以NASA的专家是按2030年来估算的。

  我在录制这期节目之前,特意找我在NASA的同学请教过,他帮我去问过参与了KERMIt材料评估的专家。

  他们当时的评估一致认为,KERMIt只会造成区域性的微弱泄露,不可能造成这次的整体性全面崩坏。

  而我去调查了一下KERMIt的制造方,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KERMIt是杜邦化学在上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新型材料,一直到2020年病毒大流行以前,该材料的制备都是放在阿美利肯本土。

  而从2020年以后,杜邦开始加大在印度地区的投资,其中包含KERMIt在内的高分子化合物制备开始整体性搬迁至印度。

  从2024年之后,KERMIt的制造均来自印度,我严重怀疑真实原因是杜邦在印度的工厂提供了不符合要求的KERMit材料,这种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导致了这一次的国际空间站危机。”

  好嘛,兜兜转转锅又回到了印度头上,堪比因果律武器的回旋镖了。

  该博主本来只是一个小博主,这几天围绕国际空间站危机的解读视频太多了,管你大V小V都在拍,他的观点一般也就几百个人看到,这下被马斯克一转发,那就是以亿为单位的人都知道了。

  阿美利肯可不想背锅,这锅你印度老老实实背上吧,你们粗制滥造的产品造成了国际空间站危机。

  至于杜邦的品控不行、NASA的监管缺失,这些难道是问题吗?

  波音整出的好活,也没见波音被处罚。

  马斯克的推特被转回国内之后,简中互联网喜闻乐见的桥段来了,网友们最爱拿阿三开涮,属于是传统艺能了。

  某种意义上,阿三在简中互联网的生态位类似红脖子在阿美利肯互联网上的生态位,阿三甚至还没有办法通过选票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果然还是阿三会整活,阿美利肯喜欢把产能搬迁到印度,喜欢投资印度,先是*味iPhone,然后是波音宇宙飞船阀门故障,这一回又是零部件质量不过关,早晚有一天阿美利肯会逐渐印度化。”

  “乐子来了,我之前在外网就看到关于杜邦产能转移的报道,说是本土迁移到亚太地区的产能,在迁移前杜邦高层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华国,另外一个是印度,最终他们选择了印度。

  那时候我还在想这对华国来说不是好事,这些跨国巨头们的产能外移越来越多地考虑印度、墨西哥这些国家,而不是华国。

  现在看来对华国不是好事,对他们来说同样不是一件好事,双输!双输!”

  “谁说是双输,这不是双赢吗?

  作为化工行业的业内人士,我想讲一下,杜邦选择去印度建厂不仅仅是因为白宫的要求,或者阿美利肯整体供应链转移的偏好,还有成本的原因,这里的成本不光指人力成本,最大的应该是环保成本。

  在华国,管你外企还是国内企业,但凡是化工类企业,都需要做环境影响评估,巴斯夫知道吧?欧洲化工巨头,就前两年在粤省投了100亿欧元打造一体化化工生产基地,算得上那年整个粤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了,照样得做环评。

  化工项目用于环保方面的成本一般来说不会低于整体项目投资的百分之十。

  印度即便有要求,和国内肯定没法比,杜邦选择印度建厂节约了一大笔环保费用,反正恒河也不在乎多这一点污染。

  杜邦节约了成本,华国获得了这次在全球范围内给华国航天打广告的机会,这不妥妥双赢啊?

  印度获得了投资,简中网友们则获得了乐子,这样看是四赢!赢中有赢赢麻了。”

  “之前马斯克不是要求4v的供应商把产能搬出4v么,强烈建议别搬到印度,阿美利肯和印度天然互补,这互补性太高了,阿美利肯负责科技研发和金融,印度就负责生产,完美的组合。

  像什么宙斯盾啊,F-35啊,B-2隐身轰炸机啊,这些要多少有多少,全都建议把生产线放到印度!”

  “所以元光,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太空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各种新型的飞行器也好,还是说实际发展,我们今年要在月球建造基地,阿美利肯也在重返月球,欧盟给欧洲航天局的拨款每年都在增长。

  而大家对光甲航天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你会不会感觉到有压力?”

  “外界压力是一方面,这部分的压力比较小,更大的压力来自自身,对我而言,光甲航天的规模一直在扩大,我们整体规模已经突破5万人了,如果今年月球基地的建设顺利的话,可能在2030年我们的规模就会突破10万人。

  管理这么多人,要给他们提供在申海这座城市算比较不错的待遇,要分配给他们有意思的工作,要给他们一个看得见上升通道的机会,这是更具体的压力。

  我几年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给大家带来下一个黄金时代,可以算是一个flag,立下了flag自然要完成。

  这个压力是抽象层面的,我还年轻,有很长的时间来慢慢做到它,外界大家对我的期望也好,说是期待也好,它都不会直接传导给我。

  而光甲航天内部的这些员工,我需要对他们负责,这个压力是直接而有形的。”

  光甲航天的食堂里,电视上正在放着访谈节目的回放,陈元光的声音从音响中传到每个员工的耳中。

  坐在陈元光对面的是陆奇,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负责人,光甲航天内部光是搞各类算法的员工都突破五千人了,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因为光甲航天的要求很高,能进来的算法工程师,照样能进其他大厂。

  考虑到阿美利肯放开了对华国的限制,这帮人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工作的。

  光甲航天五十万左右的薪酬并不算高,有期权,但光甲航天不上市,又几乎不分红,期权和没有没区别。

  陆奇安慰道:“Boss,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现在担心这个未免有点太早了。”

第398章 活久见

  陆奇对现状很满意,做的工作注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伟大事业,尽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哪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期权,但也得看是什么期权,兑现之后这可是光甲航天的股份。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那就是英伟达,英伟达过去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大受益者,市值最高超过了4万亿。

  光甲航天是什么?站在百年跨度的时间维度来看,光甲航天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波音、通用电气、福特等企业的结合体,还是1950年时候这些企业的结合体。

  真实价值可要比巅峰时期的英伟达还要高的多。

  因此即便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期权,也足够让陆奇满足了。

  绵延子孙数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哪怕未来赛博朋克化,巨企主导下的人类社会,能持有光甲航天的原始股,站在人类社会上层更是没有任何问题。

  “嗯,我知道我们现在发展很好,各条业务线和研发线推进的也很顺利。

  只是还是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光甲航天它的膨胀速度太快了,我们从0到5万人只花了五年时间,整个组织架构又很扁平化。

  开会动辄就是数千人一起在线上,我认不出的员工越来越多。

  它让我会有些不适应。”

  同样是商业航天企业,SpaceX的员工数是两万人,而光甲航天是5万人。

  SpaceX成立于2002年,而光甲航天成立于2022年,相差足足20年,后者的员工数却要远超于前者。

  当然这和业务模式有很大关系,光甲航天的业务条线要远多于SpaceX。

  “员工的增长速度确实太快了。

  很多时候我们人工智能条线的新负责人我都认不完,大家干的活越来越前沿之后,导致很多人做的工作,我甚至都没办法判断,他们做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像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驾驶技术我很了解,一些具体的模型我甚至亲自跑过但到了太空上,我们需要的是三维的无人驾驶模型。

  而且思考逻辑和地面的无人驾驶也截然不同,它更多需要考虑的不是避障,而是在轨道之间的变道节奏。

  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听上去大差不差,无非是从二维平面到了三维立体,实际上技术内核已经完全不同了,解决的问题更是天差地别。

  我也想去从零开始学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需要思考哪些问题,但我没有这个精力,要管的事情太多,我只能确认这名中层最懂这件事,并且大家都认可他懂。

  那好,这方面的工作都由这名员工来替我把关。

  这种烦恼是很常见的,过去我在其他互联网公司,老板们同样会有这样的担心。

  但其实这都不关键。

  关键的其实是趋势。”

  趋势,陈元光一边吃饭,一边内心在咀嚼这个词。

  “趋势是最重要的。

  在行业上升期,企业只需要跟着跑,内部管理其实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像互联网最黄金的那二十年,动不动就是新的业务模式冒出来,我们要不要跟进,是自己做还是收购,自己做的话谁去做,分配多少资源给他。

  即时通讯软件、电子商务、游戏、社区、团购、打车等等,业务多到你做不完,整个企业在高速发展。

  不管大厂中厂还是小厂,管理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问题。

  在这股趋势中,最好是跑在最前面,哪怕没有跑在最前面也没事,一样能活的很好,因为不断有资本涌入,老板们可以把公司卖给大厂,员工们有的是跳槽机会,甚至有跳槽薪资翻倍的说法。

  互联网黄金时代持续了二十年左右,而航天能持续多久?在我看来,最少最少也是五百年,和大航海时代一样,从麦哲伦15世纪的环球航行到千禧年算告一段落。

  为什么说千禧年算告一段落。

  因为从千禧年前后开始的全球化、技术大爆发和金融资本化,导致人口、土地和资源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技和金融开始占主导地位,金融上的控制能带来远比过去殖民高的多的收益。

  现在这股趋势才刚刚开始,您其实不太需要担心员工们的生计问题。”

  “大家好,我是林甲,今天特意好不容易请到了元光来给你们带货,希望大家能够捧场。”

  长空号经过了两天时间终于快要接近光甲号了。

  长空号需要先进入到光甲号空间站内部,完成喷涂和燃料补充后回到地球。

  整个太空援救过程才算圆满完成。

  这也是光甲号第一次有人类宇航员踏足,也是第一次和长空号空天飞机对接。

首节 上一节 356/4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末日:每天十连抽,我必定无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