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2节
比较正面的典型是米格23和F16,前者可以匹配AL21和R29-300两种发动机,后者则可以匹配F100和F110两种发动机。
而反面典型就是F14上面的TF30了。
这款发动机在F111战斗轰炸机上的表现还算差强人意,但安装到F14上面之后堪称人厌狗嫌,再搭配本就可靠性爆炸的变后掠翼设计,导致总共才632架的F14在服役生涯中坠毁数量高达144架,堪称F104之后的第二代寡妇制造机。
所以卢育英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是能有一个既熟悉涡喷14,也熟悉歼7F各方面性能的人来帮忙就好了。”
最后一句话说完,常浩南终于懂了。
好家伙,原来搁著等著我呢?
什么叫“既熟悉涡喷14,也熟悉歼7F各方面性能的人”?
你直接报我身份证号就完事了。
“卢总,您这讲话的艺术,属实高明啊。”
常浩南的语气让人很难听出他是不是真的在表示赞赏。
“诶,我这也不是乱说的。”
对面的卢育英面色不改,自从上次抢人失败,他就意识到在做这种事的时候,脸皮厚才是王道:
“六月份的时候,我就去找过老杜,结果他说你已经开始参与八三工程了,那毕竟得讲究个先来后到,我们也不好再说什么。”
“但是现在,我看八三工程应该也快结束了……”
显然,他已经什么都算到了。
实际上,这也正好是常浩南自己正在考虑的事情。
十一号工程的第一个阶段是112厂用加加林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大件进行飞机总装,以及601所对苏霍伊设计局提供的设计资料进行翻译和转化。
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常浩南的帮忙,因此他确实准备在放下八三工程的相关工作之后,争取参与到十号工程之中。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飞控底层架构的问题,歼8C并不能,或者说并没有来得及实现飞推一体化控制,它的飞机操纵和发动机操纵仍然是分开进行的。
而歼10从一开始就是实打实的电传飞控,还是数字电传,虽然眼下也还没有实现飞推一体化,但却有著这方面的潜力,以及对于常浩南来说非常充足的时间。
而歼7F项目显然是个很好的过渡踏板。
“我来帮忙应该没有问题。”
常浩南同意的果断程度让卢育英都有些意外:
“至于具体的合作形式要由611所和杜院士之间确定,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还是以课题申请的形式进行。”
“那就这么说定了。”
二人轻轻碰了一下杯。
被晾在旁边的李先哲几乎是目瞪口呆地看完了全程。
他在得知了常浩南并不是601所的员工,而是京航大学的人之后,也不是没想过找对方帮忙。
但是一来他们冰城这边眼下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项目来吸引人家。
运12只是一种毫不起眼的五吨级小型运输机,直9则并没有明确的后续改型计划。
就算有,也不大可能是什么大项目。
二来他也没想到竟然会有人在晚宴上就直接出手抢人。
一点都不体面。
在常浩南放下手中的酒杯之后,李先哲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要先探探对方的口风。
他知道冰城方面有一个雄心勃勃的10吨级三军通用直升机计划,尽管目前可以说八字还没一撇,但仍然可以拿来画饼。
如果对方有兴趣的话,回去之后可以考虑争取一下。
这两年哈飞汽车卖的很不错,闲置经费多少还是有一点的……
李先哲越想越觉得值得一试。
然而当他再次把目光投向常浩南那边时,却发现竟然又有一个人挡在了自己前面。
“啊?”
第142章 新型护卫舰(上)
涡喷14作为一个单独的展品在航展过程中亮相本就十分出人意料。
更不用说还一并给出了相当详细且夸张的性能数据。
并且歼8C在飞行表演中的耀眼表现也能从侧面证明,展板上的数字至少不完全是凭空捏造。
因此,除了卢育英这样的航空工业内部人员以外,也吸引了不少其它系统同志们的关注。
香洲航展虽然名字里面带著“航空航天博览会”,但或许是为了扩大受众面,因此对参展商的具体业务并没有严格限定。
总之有很多跟航空航天完全不搭边的单位也派了人来帮帮场子,而且一样都顶著航技集团的名头。
也就造就了航技集团不仅卖飞机,还卖枪卖炮卖坦克的奇景。
当然后来随著香洲航展的规模越办越大,这种情况也就越来越少,大家都穿上自己真正的马甲出来活动了。
而林青所在的船舶重工701研究所正是来帮场子的兄弟单位之一。
海军舰艇这种东西,哪怕是最小的快艇,也不可能运到会展中心来。
再加上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是配角,所以只是带了一批做工相当粗糙的模型,摆了几个室内展台,也没寻思过真能在这做成什么生意。
至于跟著一起过来的工作人员,除了轮流留下两个人看著展台以防被偷走东西之外,也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林青本人也就全程观看了歼8C的飞行表演,并且见证了涡喷14的真容从防雨布下面露出来的那一刻。
但是跟其他只是单纯看热闹的围观群众不一样。
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这趟来的不亏。
因为最近一两年的时间,林青都在负责对新一代导弹护卫舰的技术路线进行规划——
进入90年代之后,随著国民经济发展,军费逐渐变得宽裕了一些,海军装备采购经费也不再像是过去那样一年买不下一艘护卫舰,自然对新装备有了一些追求。
当时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是北约称为江卫级的053H2G,虽然同时装备了反舰和防空导弹,但是6枚鹰击8A和6枚红旗61的配置只能说解决了有无问题,尤其后者的性能更是堪称天理难容。
至于反潜……
对不起,什么叫反潜?
而且这个型号的底子还是80年代初设计的053H2,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已经很小,前两年701所为****海军设计了一种出口型护卫舰,验证了这个船体的极限基本就在2400吨左右,已经不可能满足海军未来的需求。
一种全新的护卫舰设计势在必行。
而从一开始,关于新型护卫舰的技术方案就分成了两条路线。
区别主要在于动力,还有防空武器的选择上。
一种是在053H2G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舰体,继续使用皮尔斯蒂克16PA6V系列柴油机作为动力,武器系统则直接照搬052型驱逐舰,满载排水量大约3800-4000吨。
另一种则更加彻底,是参照90年代初俄罗斯向我国提供的设计方案,使用燃气轮机作为动力,4组“长手套”短程防空导弹(实际上就是海基道尔)用于点防空,满载排水量大约4200-4500吨。
已经几乎跟052型驱逐舰处在同一个级别。
两种设计各有优劣。
第一种方案的技术风险比较低,舰上大部分系统都是我国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但战斗力和发展潜力都相对较低。
尤其法国方面拒绝转让皮尔斯蒂克柴油机STC系统的技术资料,导致国产16PA6V-280-STC柴油机的功率较低,仅相当于法国原产的12PA6V-280-STC,需要足足4台才能提供够用的动力。
而第二种方案毫无疑问性能更好,潜力也更大,全燃动力可以带来先天更低的噪音以及更快的航速,在反潜作战中先天具有优势,4组8联装垂发的防空系统也比1个8单元的海红旗7要靠谱得多。
不过作为代价,全燃动力在极限航程方面必定比不上怠速油耗更低的柴油机,而且华夏去年引进的30套陆基道尔M1防空导弹才刚刚开始交货,要想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再开发出对应的海基版本,至少也需要几年时间,在这之间很可能需要对外采购武器系统。
总体上,作为乙方设计人员的林青还是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案。
工程师嘛,自然希望从自己手里出去的方案能够尽善尽美。
然而好景不长,在这两个设计方案提出来之后没多长时间,通用电气就断供了LM2500燃气轮机,连原本的113舰都差点没能建造,就更不可能再拿出足够的数量用在护卫舰上面了。
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以斯贝涡扇发动机为基础的航改燃项目也走到了尽头。
原计划两条腿走路,结果现在两条腿都断了。
燃气轮机方案的动力直接没了著落。
就在这趟珠海航展之前,林青几乎已经要放弃原来的想法,准备选择柴油动力方案,并带领手下进入总体设计阶段了。
然而航展上的这台涡喷14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
在白天的时候,林青就已经旁敲侧击地问过,盛京那边来的领队是那个看上去最年轻的男同志,叫常浩南。
所以晚宴开始之后,他直接带著极强的目的性找了过来。
“常浩南同志?”
眼见著常浩南结束了跟卢育英之间的对话,林青赶紧来到了前者身边。
毕竟是有求于人,尽管面前这个人看上去年龄跟自己的儿子差不多,但他还是用十分客气的语气自我介绍道:
“您好,我是船舶重工701设计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林青,这是我的证件和工作牌。”
“呃……您好,林青同志。”
一番过于正式的发言让常浩南有点没反应过来,而且他也没想过会在这里遇到船舶工业系统的人:
“不知道您来找我是……”
“哦,是这样,我今天白天看到了你们带过来的那台涡喷14发动机,所以……有几个问题不知道方不方便咨询一下。”
也不是林青刚才想要端著架子,实在是他想要问的问题确实有些敏感,如果不在一开始就表明身份,很难把话题继续下去。
常浩南看了一下面前的证件,验证了对方的身份。
确实是个大佬。
“没关系,请问,还有,叫我小常就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