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33节

第1152章 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常浩南的思路,和过去还是基本一样的——

  能获得来自上级领导的支持,这很好。

  但如果能反过来支持上级领导,从而推著对方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那显然更好。

  这个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是明白的。

  但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

  真想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难度很高。

  不光要技术过硬,还得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否则花了大把力气最后发现努力的方向错了,那就只能前功尽弃。

  另一方面风险也很大。

  万一出了问题,很可能弄巧成拙,反而失去来自上级的信任。

  因此,在听到常浩南的想法之后,丁仲理微微皱了皱眉:

  “虽然这样想确实没错,但是操作上……恐怕很难实现。”

  接著他又进一步解释道:

  “目前检测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手段,最准确也是最普遍的肯定是现地或者空中测量,但因为各种非技术因素的限制,在很多位置难以进行,所以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只能应用于局地观测。”

  “真要想对较大面积,乃至于全球范围内进行持续稳定的高精度观测,那就只能考虑卫星遥感……比如三年前IPCC第三次评估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就联合发布过一个关于我国晋省某煤矿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并指控这个煤矿单位产量对应的谈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倍。”

  说到此处,丁仲理也带上了几分愤愤不平的表情:

  “因为对方是太空遥传感量,我们也没办法用主权问题来应付,虽然后来紧急组织了一次国际联合考察用来澄清,但还是一度被搞得非常被动……”

  这倒是完全涉及到常浩南的知识盲区了:

  “还有这事?”

  “太多了……”

  丁仲理无奈地摇了摇头

  “可惜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不够,再说航天发射资源又很紧张,不可能专门为了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发射一颗卫星上去……”

  作为地质和地球物理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也是过惯了苦日子的。

  这个行当虽然说是理科,但对于资源投入的需求其实不比大型工程要低。

  真要想进行足够高水平的研究,那像什么超级计算机、遥感卫星群、地面观测网、乃至战略侦察机……全都得给配上。

  以21世纪初华夏的条件,确实不可能在这种既不产生直接效益,也不涉及国防安全的领域如此奢侈。

  实际上,考虑到现在已经是2004年8月,而IPCC第四次评估计划在2006年内结束,就算钱到位,华夏也大概率来不及发射一颗卫星上去。

  所以,常浩南一开始考虑的,就是另外一条路。

  用国外的数据,打他们自己的脸。

  “我们自己发射卫星肯定不行。”

  思索片刻过后,他摆了摆手回答道:

  “先不说时间和钱的问题……就算是真的打上去了,别人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们的数据是假的嘛……到时候我们虽然不至于被动,但也就是回到各说各话的状态,没什么太大意义……”

  “不过照理来说,温室气体研究应该是全世界共享的,国外大气二氧化碳卫星的遥感结果,应该是对外界公开的才对?”

  面对这个貌似有些没水平的问题,丁仲理一时间有些发懵,想不通为什么刚才还非常敏锐的常浩南这会却突然犯了混。

  但还是回答道:

  “公开倒是公开的……但外国人也不蠢,他们如果真想在一些关键位置造假的话,肯定会提前调整放出来的红外光谱,让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对得上。”

  “至于卫星的一手原始数据……那我们就更没可能接触到了。”

  常浩南听罢,立即追问道:

  “那如果……不只考虑二氧化碳呢?”

  丁仲理搞了十几年气候研究,马上就反应过来了他的意思:

  “你是说甲烷……或者氮氧化物?”

  所谓温室气体,实际上是一个大类,其中最典型和著名的是二氧化碳。

  但实际上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别的气体。

  如果单从温室效应强度来讲,那么二氧化碳在其中甚至不算是很强的。

  只不过它的绝对浓度最高,又是正常大气中就必定含有的成分,所以经常被拎出来挨打而已。

  “是甲烷。”

  常浩南点点头:

  “虽然空气中的甲烷含量比二氧化碳少得多,但也要考虑到,前者造成温室效应的能力是后者的30倍以上,尤其对于那些外行的媒体和好事群众们来说,不能指望他们搞清楚全球变暖潜能值和全球变暖影响值之间的差别,是个很好利用的噱头。”

  他虽然不懂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但为了正在研发过程中的AE1500,却刚好从化学层面上研究过几种典型的温室气体。

  其中甲烷的最主要来源,其实是哺乳纲偶蹄目动物的反刍作用,以及石油开采和农作物种植。

  这里面除了第三条以外,都不是华夏的强项。

  丁仲理稍微思索了一会:

  “但目前并没有特别成熟的、通过太空遥感方式来确定甲烷含量的技术手段……”

  “我的意思是说,虽然红外高光谱卫星会在探测二氧化碳含量的同时也给出包括甲烷、水蒸气、VOCs在内的数据,但总的来说,要想精确获得CH4的浓度,还是需要短波红外、热红外和主动激光雷达三种手段协作……只靠单一的光谱数据,尤其还是别人提供的二手资料,恐怕很难获得准确的数据。”

  然而,常浩南此时却露出了有些怪异的表情:

  “为什么要获得准确数据?”

  “???”

  丁仲理满脸都写著“你怕不是在逗我?”

  “二氧化碳和甲烷在红外光谱的1.6微米处有一个共同的吸收特征。”

  常浩南的下一句话有些无厘头。

  不过很快他又继续道:

  “也就是说,可以选择测量点位上的二氧化碳浓度作为为参照物,利用正向辐射传输模式和反演过程的叠代更新构成算法,对它和甲烷在共同吸收带上进行浓度反演。”

  “从技术上讲,如果他们在数据中刻意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又因为毫无防备而没有对应修正和甲烷相关的其它参数,那么反演出来的甲烷浓度就会异常畸高……而且考虑到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实际浓度一般是甲烷的几十上百倍,这个所以畸高的程度会非常非常夸张。”

  “换句话说,他们要么承认自己在公开的数据中造了假,要么承认自己偷偷排放了数量足以毁灭地球的甲烷气体……”

第1153章 天降大礼

  在听完常浩南这套环环相扣的计中计之后,丁仲理脸上的表情一时间非常精彩。

  如果用后世因特网时代的方式总结就是……

  6。

  借刀杀人不说,借的还是别人自己的刀。

  关键是巧妙地利用了多数人的心理盲区,在最后,也是最致命的输出打出来之前,几乎不可能有人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真的能拿出来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算法,让全世界,至少是让学术界都接受利用光谱结果反演出来的甲烷浓度结果。

  否则最后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然而学术界在气候和环境问题上的节操……

  只能说比舆论界强一些。

  但不多。

  实际上,就连全世界最著名的两份综合类学术期刊,也就是Science和Nature,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著明确的立场。

  投稿过去的研究结果如果和出版社背后的立场不符,那么除非是强到无可辩驳的那种神级论文,否则大概率会被拒稿。

  因此,丁仲理还是显得有些忧心忡忡:

  “常院士,我当然相信你在理论方面的能力……但气候研究和工程项目还不太一样,观测地球演进的周期一般以10年为基础,而且又很难通过实验手段拿出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成果……”

  “我担心的是,对方会直接鼓动学术界出来反对这套反算法本身,而媒体和公众显然是没有能力判断算法正确与否的,最后还是会变成谁发出的声音更大谁就有理……你知道,我们在这方面,一般是不占什么优势的……”

  他的这个说法还是过于保守了。

  华夏在舆论层面何止是不占优势。

  简直是被人杀得丢盔卸甲。

  不过,常浩南从一开始也没指望依靠国内的媒体:

  “如果直接提出新的大气成分反演方法,那这个目的性确实太明显了……就算对方不能直接提出反对,也会提前有所警惕,让我们失去进攻的突然性。”

  “所以我打算先从跟气候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理论层面入手,毕竟算是老本行了,我在这方面也还算有些影响力……等到数学界和工程学界基本认可了构成反算法的理论基石之后,再推出针对性更强、适用于大气遥感领域的具体算法。”

  看著对方这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丁仲理也马上明白过来。

  这应该是早就打好了腹稿。

  他本来还想再问问具体是什么理论,但深思熟虑一番之后又觉得这并非自己的专长领域,要是对方解释一大堆结果自己全都没听懂,那就有点尴尬了。

  于是干脆跳过了中间的部分:

  “那我这次回去之后,就提前整理一下过去积累的调研结果,准备给常院士你打辅助咯?”

  “话可不能这么说……”

  常浩南赶紧摆了摆手:

  “丁所长在气候问题上前后奔走,据理力争十几年,要是因为我中间插了一次手就变成辅助,岂不是显得我喧宾夺主了?”

  在这件事情上,他并不准备直接站到明面上来。

首节 上一节 1033/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