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49节

  分别来自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中科院。

  “老丁,你现在提出这种要求,让我很难办啊……”

  王宇忠把快要烧到手指的香烟按灭在已经半满的烟灰缸里,抬起头一脸苦恼地回答道。

  “不难办的事情,我也不会亲自跑过来找你。”

  丁高恒似乎早就预料到了对方的反应,一脸平淡地回答道,

  “科学院提交的那份建议里面已经说的很明确了,软件产业是我们国家目前最薄弱的技术领域之一,也是在863计划和973计划中都被列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而软件产业和传统行业,甚至计算机硬件行业都不一样,它需要持续对版本和内容进行叠代、修复还有升级,否则很快就会过时。”

  “所以要想运营下去并且和国外的同类产品进行竞争,还是需要一家公司才行,而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考虑,这样一家公司,最好还是以国有独资的方式创建,再委派给可靠的同志负责运营和管理。”

  眼见丁高恒继续坚持,王宇忠又点燃了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口,才继续回答道:

  “老丁,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但眼下的国有企业属于三头分管,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而且今明两年是国企转型最关键,也是最混乱的阶段,目前的原则是能不新建就不新建,等到这一轮清退改制结束之后再说。”

  “这也不是单单针对你这里,哪怕是电信公司那么大的规模,想要把移动通信业务剥离出来另外成立两家新公司,都因为这个事情被推到98年去了。”

  “再者说……”

  后者犹豫了一下,把最上面的一份文件翻到最后一页,然后调转过来,将印著内容的一面朝向丁高恒:

  “科学院推荐出来的企业负责人,1976年出生,满打满算也还不到23岁,虽然咱们国家法律是没有明确规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年龄,但这个岁数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上面印著的个人信息,自然就是常浩南了。

  这件事情如果追根溯源,还要回到前些日子。

  在歼10的地面启动实验顺利通过总装备部以及国防科工委的相关验收之后,由于启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以及对1001号原型机进行复检时又发现了不少质量问题,总工程师薛炽寿和蓉飞总经理杨宝树二人就此专门向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写了一份汇报。

  其实这份汇报的核心意思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及自请处分,算是一个出现重大事故隐患之后的标准操作流程。

  只不过一方面,科研工作中遭遇问题和挫折属于客观上无法避免的情况,加上二人的态度积极主动,也没有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在验收过程中,并非611所和132厂人员,且全程参与了故障检测排除的常浩南与林晖都明确表态,认为这不能算是一次责任事故,只是由于我国航空制造水平和经验不足所带来的技术问题。

  因此,最终也并没有对薛、杨二人进行组织方面的处理。

  但是汇报材料和验收材料中,都提到了常浩南最近在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一套面向新一代电传飞控飞机的喘振预测和主动稳定性控制系统。

  说是蓉城方面的投桃报李也好,据实汇报也罢,在事后的总结文件中,他们直接表示,正是由于常浩南开发的那套系统,在原型机试车过程中提前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这才挽救了1001号原型机,进而可以说挽救了整个十号工程。

  总之,对常浩南研究出来的计算方法直接进行了一个拔高。

  这个贡献可就大了。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杜义山没有通过京航大学,而是通过科学院,与另外几名资深院士联名提交了一项建议,以完全国资的形式,成立一家专门负责专业领域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公司,并且由常浩南担任总经理,或者其它名义的负责人。

  公司成立之后的首个产品,将是一套同样由常浩南领导开发的多物理场综合仿真建模软件,此类软件已经在过去一年中多次证明了其在几乎全部的科研领域内都具有重要价值。

  也就是如今正拿在王宇忠手里,让他一脸纠结的那份文件。

  由于经贸委并不直接负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加上关于常浩南的多数信息都处在保密,至少是不会公开大肆宣传的状态,因此身为经贸委主任的王宇忠对这个名字的印象,也就是他刚刚获得了第一届的华夏青年五四奖章而已。

  不过丁高恒既然来了这里,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

  “所以我们科工委和科技委也都出具了文件,证明常浩南同志虽然年轻,但已经在多个项目中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完全有能力、也有资格担任一家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

  他指了指放在对方办公桌上的另外两份文件:

  “科技委方面,已经聘请了常浩南同志作为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我们科工委也马上就要聘请他作为精工计划的总顾问,这难道还不够格么?”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王宇忠也明白,今天自己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完全推掉了。

  不说两部委的影响力,就是丁高恒本人,也还是有些面子在的。

  更何况还有那封科学院的建议书。

  署在最后的名字虽然只有寥寥几个,但念出来都能让整个华夏抖几抖。

  杜义山、宋建、王选、路甬祥几位也就算了。

  钱老爷子你们是怎么请出来的啊?

  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院士总共35个,你们直接拉出来5个。

  这是讲道理的架势么?

  什么叫仗势压人啊?

  总之就是惹不起。

  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这个多头管理的情况下,要想成立一家新的国有企业是何等困难……

  被夹在中间的王宇忠只觉得头都大了。

  “老丁啊,你也不要继续难为我了,我看不如这样。”

  低头沉思了半晌之后,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算是两全其美的方案,

  “新成立一家国有企业呢,眼下确实没有可操作性,现在管国企组织和干部队伍的企业工委,自己都是个刚成立一个多月的新机构,所有精力基本都放在航空产业改革上面,就算我帮你这个忙,全套流程走下来,恐怕也得个一年半到两年时间,这还是最乐观的情况,要是中间再受到一些暗中阻挠,或者遇到什么意外情况,那就没数了。”

  听到这里,丁高恒明显还想再说点什么,但是被王宇忠抬手阻止。

  后者停顿片刻,又继续道:

  “所以我的想法是,从目前正在准备改制的地方性国企里面找一个经营范围差不多的出来,彻底完成清算之后由科学院接手,先作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如果确实对国民经济作用巨大,等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理顺下来之后,再升格成直管央企也不迟,而且,这样一来,你们那个23岁负责人的任命也无需通过企业工委批准,只需要进行报备即可。”

  “如果用这种模式的话,大概到今年年末,最晚明年初,就能把新企业给彻底定下来,至于中间这段时间么……”

  王宇忠犹豫了一下,

  “我们经贸委有一个技术进步与装备司,负责指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和产学研联合,虽然因为你们科工委和他们科技委的存在,导致这个司过去几乎没什么实际业务,但权限还是有的,可以以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名义,拨款200……呃,300万元,给你们用于软件的先期开发。”

  “我看科学院报告里的意思,成立公司主要是为了应对后续的产品维护和升级,那就是说开发工作应该能以课题组或者项目组的模式进行下去,等到开发结束,那边的公司应该也已经转到科学院下属了,正好可以无缝对接,如何?”

  见到对方提出了这么一个方案,丁高恒知道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谈判嘛,无非是妥协的艺术,人家既然已经退了一大步,他也不可能寸步不让。

  “那王主任说的这笔拨款,不知道什么时候……”

  丁高恒拎著公文包站起身准备告辞,旋即又回过头来询问道。

  这个时候,王宇忠也意识到自己刚刚松口松的有点太快,其实可以再拉扯几个来回。

  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脸他还是得要的,只好硬著头皮给出保证:

  “我给你走加急审批,第一笔钱争取一个月内到帐!”

  争取到一个三百万项目的丁高恒终于把笑容挂在了脸上:

  “那就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王宇忠露出了一个和哭差不多的笑容,目送著对方的背影离开。

  随后长舒一口气,整个人倒在座椅靠背上:

  “这主任太TM难当了……”

  注:三次元中双院院士总共34个,但为了避免和谐,重要角色杜义山只能使用原创人物,也被安排进去了,所以是35个

330.第330章 我身为973计划专家组成员,提一

  第330章 我身为973计划专家组成员,提一些建议很合理吧?

  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对于常浩南来说属于一段难得的轻松日子。

  除了正式获得973项目专家组成员和精工计划总顾问这两个带编制且有待遇的帽子以外,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那本他和刘洪波合作编著的教材已经完成校对,交付出版社印刷了。

  不过这倒也不需要常浩南做什么,因此他这段时间除了每天安抚因为临近高考而焦虑不安的妹妹常佳瑶之外,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撰写有关下半年项目的建议报告——

  没错,90年代这会,高考是在7月初进行的,一直到2003年才改到后来人们熟悉的6月初。

  至于下半年建议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与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同步,正式开始对涡扇10“太行”发动机开展总体设计。

  尽管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立项几乎和涡喷14差不多,但后者还可以依托一些参考而磕磕绊绊地推进下去,前者就完全属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了。

  总之到现在差不多十年过去,虽然也做过几版设计,但都属于在纸面上看著就不太靠谱的程度。

  航空工业和606所自然也知道自家的水平,所以此前一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难度更低的涡喷14上面,少数扑在涡扇10上面的成员也是以进行技术预研和跟踪前沿研究为主。

  好在也没花出去多少钱,不算亏。

  而如今,606所的工程师们在过去一年对于涡喷14的改进完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数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十年前也有了长足进步,再加上常浩南自己的能力相比一年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语,已经可以说具备了正式开始对涡扇10发动机进行研制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一轻一重两种第三代战斗机的进度都超过预期,歼10已经完成地面发动机启动测试,下半年基本确定能够首飞,两架由112厂进行总装的歼11战斗机原本预计年末完工下线,但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大概可以提前三到四个月。

  虽然目前看来AL31F/FN并没有遭到断供的可能,但留里卡-礼炮方面也一直拒绝转让发动机技术,国产三代机的核心动力长期依赖国外总不是个办法。

  因此无论从条件上还是需求上,搞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势在必行!

  在第一份报告的最后,他还列出了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

  比如全三维数码化协同设计和数值仿真、新一代主动冷却技术、单晶材料开发和铸造、高温合金……

  嗯……

  不列不知道,一列全是问题。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关关难过关关过吧。

  好在这些东西并不全都需要常浩南亲力亲为来解决。

  写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想起了今天上午看到的那封征求意见函。

  “以军用和民用分一集团和二集团虽然比上辈子的情况合理了一点,但是合理的不多……”

  他停住笔,开始思考跟航空产业改革有关的问题。

  如果要把航发真正重视起来,倒不如一步到位,直接把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提前拆分出来,专门负责航空动力的研发和制造。

  这也是常浩南重生以前的航空系统,也是国外主流航空工业强国所采用的办法。

  毕竟飞机设计和航发设计本来就有不小区别,常浩南能无缝切换是因为他开了挂,不代表其它从业人员也需要这么干。

  “后面还是可以完善一下这个思路……”

  常浩南从桌边扯过一张便笺纸,把这个想法写在了上面,然后继续写第二封建议书。

首节 上一节 249/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