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88节
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尽管仍然没办法直接影响到大的政策方针,不过对于航空产业领域内的一些技术方向,还是有些话语权的。
如今常浩南的电话,甚至已经可以无需经过转接,直接打到丁高恒的办公室了。
嘟嘟的回铃音只响了两段,电话就被接了起来。
“小常啊,一大早就突然打电话给我,是又有什么好消息了?”
虽然最近忙的有些焦头烂额,但在看到来电者是常浩南之后,丁高恒的声音还是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意味著有什么喜事发生。
“可能要让丁主任失望了,这次没有什么好消息,反倒是给您添些麻烦。”
“哦?那我们常主任有何指示?”
丁高恒用略带幽默的语气询问道。
当然,常浩南自然不可能真的接著对方的玩笑话,而是郑重地回答道:
“我想请您批准,在近期召开一个只有航空工业系统内部人员参加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
电话那边传来了一阵沉默,显然丁高恒也是在评估这件事情。
常浩南之前写的两份报告只提交了一份,因此关于搞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个想法的细节,目前还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哪怕杜义山和刘振响,也只是大概了解过一些常浩南准备重点关注的技术方向。
“更具体一点呢?”
几秒钟之后,丁高恒再次开口:
“航空系统里面,搞航空动力的研究所可正经不少,当年三线建设的时候,给每个区域内都配了至少一个,除了目前力量比较强的盛京之外,筑城、蓉城、建宁、冰城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产业规模,这个会,你准备把规模搞到多大?”
“规模可以不用很大,但我希望每一家都能派代表过来。”
常浩南深吸一口气,然后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如果只是想要把涡扇10给搞出来的话,那他大可不必耗费如此周章。
直接跟盛京那边联系然后对接工作就行了。
最多再跟涪城624所沟通一下。
也不是他瞧不起兄弟单位,实在是这功夫华夏的航空动力研发本就薄弱,为数不多有战斗力的力量都在盛京,具体到三代大推这种项目上,别人能提供的帮助不说没有,但也非常有限。
之所以要开这个会,是因为他希望能把原本分散的航发研制力量给整合起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华夏在航空器设计制造这方面,虽然实力也不强,但总归有些底子,常浩南只要在一些关键技术层面给予帮助,哪怕是贵航这样技术相对薄弱的主机厂,都能勉强折腾出一个高级教练机来。
只要有型号在研,那就有办法快速锻炼人才队伍。
比如常浩南和姚梦娜带出来的林示宽,如今已经快成为整个华夏数码化设计制造领域的大师兄了。
根本不用他多操心。
然而在航空动力领域,情况就要严峻得多了。
毫不夸张地说,除了606所/410厂和这对组合勉强有一些自主研发的经验(大部分还是失败经验)之外,剩下的是真带不动……
只能是手把手教。
可是现在常浩南手上的项目相比一年前多了何止十倍,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四处奔波再去各地搞一对一辅导。
也没那么多项目给大家分别练手。
单单涡扇10正式搞起来,就差不多能吃掉航空动力领域每年研究预算的一多半。
况且现在航发这边还没有独立出来,理论上仍旧需要作为主机型号的配套才能上马。
总之,在最近一两年的时间之内,涡扇10应该都是唯一一种从头开始走流程的航发型号,也是给航空动力系统练手的独苗,最因此好是让其它单位也有机会参与进来取取经,同时把经验应用到对现有型号的改进之中,逐渐积累科研力量。
比如镐京的涡扇9、建宁的涡桨6和涡轴8、冰城的涡轴5,都可以作为这一过程的获益者。
等到这些成果逐渐反哺到军队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上之后,航空动力系统再说“脱离飞机型号独立立项发动机”这种话的时候,好歹也能有些底气。
“每一家都派人进京的话,这个动静其实也不小了……”
电话那头的丁高恒要考虑的事情显然更加宏观一些。
在京城这种地方,有很多非技术因素都需要考虑。
听到对方在会议地点上有些犹豫,常浩南赶紧解释:
“丁主任,这个倒不一定非得在京城开,只要您能批准,然后把场地给安排起来就行。”
“这样的话问题应该不大。”
丁高恒也松了口气:
“更具体的事情,你来科工委面谈吧,我派辆车过去接你。”
377.第377章 集中力量,航发大会战
第377章 集中力量,航发大会战
40分钟后,常浩南便来到了丁高恒的办公室。
有些出乎他预料的是,除了后者本人之外,还有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董事长梁卓平也在。
“丁主任,梁总。”
常浩南只是在去年参与八三工程之前的那次面谈会上跟他见过一面,不过再怎么样,他对于自家航空工业的掌门人肯定还是认识的。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合理,毕竟丁高恒这种身份,不可能亲自去主持一次具体技术层面的会议。
而常浩南又没那么多精力去搞行政工作。
所以大会真开起来,无论在哪,肯定还是得由梁卓平来负责实际的筹备工作。
“小常啊,随便坐吧。”
丁高恒正在翻看手中的一份报告,从封面上看似乎正是有关航空发动机产业的。
而梁卓平竟然主动站起身,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浩南同志,好久不见。”
仅仅第二次见面,称呼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虽然听起来似乎区别不大,但其中隐含著的意思,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梁卓平已经不太好把常浩南视作一个单纯的晚辈或者下属了。
实际上前者的内心此时也是有苦说不出。
要知道,当年让常浩南参与八三工程,他好歹也是出过力的。
但毕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后面也就没有格外去关注。
毕竟刚开始一段时间,关于八三工程的报告里面,对方的名字出现频率也不是非常高
结果等到今年年初意识到情况不对,终于反应过来的时候,再想发力就已经来不及了。
谁能想到才半年左右的功夫,人家把人脉直接建设到丁高恒那去了?
于是梁卓平就有点尴尬了。
在科研领域,他不是院士,甚至也不是型号总师这类带头人。
行政上虽然身居航空工业董事长,但对方又不是你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员工,再说看人家跟丁主任这关系也是非比寻常,谁能压谁一头还说不准呢。
而要论个人关系,他还不像阎忠诚和杨奉畑这老几位一样,在常浩南刚加入八三工程那时候就一直带著他。
艰苦创业你不陪,功成名就你是谁?
这点自知之明,梁卓平还是有的。
总之小常同志四个字卡在嗓子眼半天愣是没能叫出口。
最后还是换了个称呼。
常浩南倒是没在意这些。
能跟梁卓平在地位上尽量拉平一些没有坏处。
不是说对这个人有什么意见。
而是在他的计划里面,未来要把航空工业总公司下面所有负责航空动力的单位全都拆出去单独成立一个华夏航空发动机集团,势必要触及到梁卓平的利益。
早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没办法跟大趋势对抗,反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到时候出现一些不愉快的可能。
“丁主任,我这段时间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考虑之后,写了一份关于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报告,请您过目。”
常浩南从包里把掏出一个文件袋,放在了丁高恒的办公桌上。
后者拿起文件袋,被里面内容物的厚度震惊地动作停顿了一下,然后才动作麻利的拆开。
“简单说说伱的想法,关于那个航空发动机产业大会的。”
常浩南的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可行性论证,以及汇总国内外航发产业发展情况,并没有直接提到刚刚在电话里面说过的内容。
“我认为,涡喷14发动机的最终定型,实际上以另外一种形式实现了当年高推预研项目设定的目标,也就是对标F404发动机,为我国自行研制涡扇发动机提供技术储备。”
所谓高推预研项目,是1980年时,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启动的第一个按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大型预先研究项目,历经15年,才终于在1994年1月拿出来了一个样机。
尽管这台样机在纸面上达到了换算流量25kg/s的目标,但实际上么……
反正在项目总结里面,重点部分只能写“锻炼了人才队伍”。
这也是我国搞第三大涡扇大推过程中遇到的众多挫折之一。
只不过在如今的时间线里,由于涡喷14表现出的性能过于支棱,甚至在部分指标上达到了早期型F404的水平,相当于给这个不是很成功的项目强行挽了个尊。
但无论如何,这都说明咱们华夏已经把第二代发动机给玩明白了,按照一般科研规律,接下来就是时候搞第三代了。
因此停顿了一下之后,常浩南又继续道:
“应该认为,目前已经有了正式启动推重比8一级大推力涡扇发动机项目的基本条件,我希望能够集中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研究力量,以606所为总工程师单位,结合624所和黎明厂(410厂),共同牵头,其它单位负责协助参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
“所以,在正式启动项目之前,我希望能够将相关单位的同志们集中在一起开个会,一方面是把思想统一起来,让大家意识到,这不是在牺牲自己支援兄弟单位,而是互惠互利,另一方面也是系统性地介绍一下,过去一年中我们在涡喷14项目中取得的技术突破,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一些其它影响,给我们航空动力领域增强一些自信。”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