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60节

  AL31F的性能当然是够用的,但潜力就不行了。

  毕竟是70年代末的设计。

  “你们燃烧室出口温度设定的上限是多少?”

  涡扇10的涡轮前温度(也就是燃烧室出口温度)设定在1200-1250℃,这是常浩南亲自做出的决定,但冷却系统肯定要留一定余量,留多少就是殷永泽他们的工作了。

  “留5%余量,1325℃。”

  这个余量当然是按照开氏温度计算的。

  紧接着殷永泽又补充了一句:

  “这个冷却要求实在太高,我们只能用槽缝冷却代替涡喷14上的圆孔冷却,气流量的需求就上来了。”

  这下常浩南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别用槽缝冷却,我下一步计划就是研究涡轮部分的高效率成型孔冷却方案,用异形孔代替圆孔,理论上可以实现跟开缝冷却接近的效果,用气量还不会增加,你们先继续按照1325℃算其它结构,具体的冷却方案,等我把异形孔的多孔介质模型开发出来再定。”

  尽管燃烧室出口的温度毫无疑问是整个发动机最高的部分,但最终把高能气体的能量转化为机械功还是需要依靠涡轮,后者不仅工作环境高温高压,甚至还需要高速旋转并承受外部过载,因此对于材料和冷却技术的要求反而更高。

  如果一个冷却技术能用在涡轮上面,那么搬到燃烧室侧壁一般问题不大。

第463章 要不要安70?

  毕竟常浩南自己已经打包负责了最关键的三大部件之二,因此除了燃烧室这部分之外,剩下几个方向遇到的都是一些小问题。

  哪怕他不来这一趟,也可以等到下次报告时一起解决的那种。

  当然,话虽如此,但这个临时组起来的太行发动机项目进度会议还是开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

  晚饭自然也是在606所解决。

  至于410厂,那就只能明天再说了。

  实际上在航发制造领域,最近并没有什么需要常浩南处理的事情,新一代发动机所需要的几种轴承目前还都在样品测试阶段,就算装机,也是在涡扇9上面去测试。

  真正吸引他的,是前段时间410厂刚刚从波斯那边运回来的一台TF30发动机。

  当初本来是准备看看能不能给做延寿升级,但后来波斯人在考察过410厂之后,决定直接放弃,转而等涡扇9完成全部国产化工作之后直接换发。

  虽然这个型号由于在F14A身上的表现而恶名昭彰,但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F14的问题,至少同样或者类似的型号在F111战斗轰炸机和A7攻击机上的表现都还行。

  因此常浩南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直都想着有机会过去看看。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当天晚上,住在航空城招待所的常浩南便接到了一通来自国防科工委的加急电话,让他第二天回去开会。

  那就没办法,只能下次一定了。

  好在波斯人也没准备把这台实际上已经耗尽了绝大部分寿命的TF30费劲带回去,表示权当留作双方合作的纪念,所以也不急于这一时。

  ……

  第二天,常浩南便搭了最早一班航班返回了京城。

  科工委开紧急会议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轻车熟路了。

  一般来说,如果是技术或者是产业问题相关的会议,那么除非是迫不得已用外线电话甚至手机联系,否则肯定会直接说明具体内容。

  毕竟你想讨论这些,肯定要提前准备一些资料才行。

  像这种只通知一个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基本上是说明有什么紧急情况,而且大概率是政策方面的。

  所以下飞机之后,常浩南连家都没回,就坐车直接奔向科工委。

  相比于上一次只有领导班子成员(和常浩南)的情况,这一次会议显然开放了很多。

  因为会议桌两边坐着不少常浩南没见过的生面孔。

  也不是常浩南吹着唠,这一年多的功夫混下来,科工委司局级以上领导,他就算不都认识,也至少都见过。

  按照惯例,常浩南在丁高恒左手侧找了个位置坐下,打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准备等待会议开始。

  “常……呃……浩南同志?”

  一个让前者有些耳熟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常浩南转过头,思索了一会之后才想起来对方的身份。

  “周司长。”

  之前跟自己见过一面的那位系统工程三司的司长。

  说起来的话,其实对方才是常浩南重生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科工委系统中高层领导。

  而且从业务分管的角度来讲,主要负责航空领域项目的他主要就应该跟这个系统工程三司对接。

  只不过由于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意外,导致常浩南从面向研究所一步飞升到直接对接丁高恒本人,越过了对司局一级单位和航空工业总公司负责的阶段。

  以至于他刚才坐下的时候都没注意到对方的身份。

  毕竟只见过一面的人,实在记不太清楚面孔。

  本来其实也记不住叫什么的,但对方面前的本子上刚好打开封面,第一页上写着周蓉二字,想来就是名字了。

  周蓉显然还想再说点什么,但这个时候,丁高恒和怀国莫两个人刚好从外面走进来,因此只好把话咽了回去。

  实际上,在这种大机关里面,负责具体业务的部门领导,消息反而未必非常灵通。

  系统工程三司只是专管航空和船舶方向,而常浩南如今的影响力,早就不止局限于这两个领域,甚至不止局限于科工委系统里面了。

  尤其像是火炬公司总经理,还有973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这种有官方盖章的硬身份,实际上反而集中在科技委那边。

  所以直到上次亲眼看到常浩南和丁高恒并排走在一起还谈笑风生的样子之后,周蓉经过一番专门的打听,才知道常浩南如今已经混到了个什么水平。

  要知道,她当初也是面试常浩南的几个人之一,真要说起来的话,这层身份还稍微带着点“伯乐”的意思。

  虽然肯定比不上杜义山那么正统,但如果在过去一年中多加联络和经营,周蓉要拉近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根本就没有难度。

  然而她把常浩南丢进八三工程之后,就再没怎么关注过。

  毕竟哪个正常人能想到会是这种发展剧情。

  现在人家开会时候的位置都已经在自己前面了,再去强调当年的事情根本没有意义……

  总之就是感到后悔,非常后悔。

  曾经有一个一步登天的机会摆在面前,但是没有珍惜……

  就在周蓉为自己过去的选择而懊恼的时候,丁高恒轻咳两声,正式公布了这次召集众人开会的原因。

  “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在独联体范围内做生意的老板联系到我们,说自己有一些在基辅的关系渠道,询问我们是否对一些联盟解体之后留下来的遗产感兴趣。”

  “起初我们也没太当回事,只是让相关单位的同志维持例行的接触,但是前段时间,对方真的给我们提供了一批舰用特种钢材的技术资料,还有样品,虽然要的价格不低,但是经过国内船舶领域专家的鉴定,品质相当之高,甚至可以用来造航空母舰或者大型补给舰一类的重型舰艇,绝对物超所值。”

  “现在这个老板又联系到我们,说他有渠道可以跟马达西奇集团,以及安东诺夫集团进行直接合作,询问国内的意愿。”

  丁高恒介绍完情况之后,怀国莫也在旁边补充道:

  “之前跟伊留申谈判的时候,我们假意和安东诺夫那边接触过,但当时完全没有深入谈合作的条件,只是作为压低伊尔76MF报价的筹码而已,这次如果他们真的谋求直接合作,我想大概率是那个安70运输机项目。”

  “现在咱们很快就要接收一大批伊尔76MF,要是再去搞安70,会不会定位上重合了?”

  很快有人提出质疑。

  “那倒不会。”

  坐在常浩南旁边的周蓉接着说道:

  “虽然这两种飞机纸面上的最大载重接近,但安70本质上还是一款放大之后的战术运输机,算是咱们运8的上位替代,伊尔76MF在改进之后的最大起飞重量将近200吨,还是不在一个量级上。”

  对于她来说,如果能把这样一个新型号抓在手里,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因此说完之后,还特地给了旁边的常浩南一个眼神,想要示意后者也表一下态。

  不过常浩南一直低着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周蓉的小动作。

  “我觉得还是取决于对方要价多少,咱们这两年在航空领域铺开的项目可不少,十号工程、十一号工程、第三代发动机、还有新的中型预警机……虽然现在的经费比过去是充裕多了,但也架不住这么花……”

  财务司的司长脸都快绿了,他最近只感觉满世界都在找他要经费,但财务司又不是印钞厂,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

  刚刚他说的还只是航空方面,随着99年10月的临近,过去在经费上始终没什么话语权的陆军项目也比过去强硬得多,更别提还有个烧钱大户海军,光是在筑堤行动之后确定了选型的新一代护卫舰,就是一笔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所以,尽管说的委婉,但实际还是反对的意味居多。

  毕竟二毛的情况谁都知道,找合作对象那必定是极其缺钱,要价显然是不可能太低的。

  很快,会议室里便分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虽然不至于吵起来,但相互之间也称得上剑拔弩张。

第464章 还是从二毛那挖人吧

  常浩南对于安70这个型号的感情,总体上还是比较复杂的。

  毫无疑问,运8平台,就算经过了他和梁绍修的魔改,底子终究也还是太差,整不出什么花来。

  把飞行安全问题解决一下,基本也就到顶了。

  航程,尤其是重载情况下的航程实在是救不回来。

  不要说安10这样一个客货两用机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运8,哪怕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面一直作为战术运输机标杆的C130,在进入21世纪以后也会迅速落伍。

  虽然捏着鼻子也能用,但终究满足不了未来军队对于战术运输机的性能追求——

  哪怕再怎么有钱的国家,过日子也总要精打细算的。

  实际上,伊尔76对于起降条件的需求,就已经和自己的前辈安12,也就是运8的原型差不多了。

  而C17,尽管最大起飞重量和运载能力相比伊尔76要强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相当强的场地适应性,完全可以在等级较高的非铺装跑道上起降,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载重能力会受到影响。

  甚至苏军也确实认真考虑过完全放弃原教旨主义的战术运输机,直接用伊尔76与更高一档的安22进行高低搭配的疯狂思路。

  不过哪怕是冷战巅峰期的美苏,也终究扛不住让战略运输机打杂带来的高昂成本和寿命浪费,最后也还是老老实实继续用着安12和C130。

  另一方面,以一个重生者马后炮的眼光来看,未来这种百吨多点体量的“跨界战术运输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对于体量庞大的国家来说,可以作为档次较低的战术飞机,而对于一些体量较小的二线国家,则可以作为主力,与档次更低的双发轻型运输机进行搭配。

  欧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00M,未来就是这样的定位。

首节 上一节 360/9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