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1节
在常浩南周围的人群逐渐散去之后,刚刚被挤到外面去的林示宽才满脸敬佩地坐回他旁边:
“刚刚那个灰白头发的老前辈叫徐进,他一直都觉得我们数码化设计组完全是浪费项目资源,每次开这种会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针对我们,结果这次竟然只提了个问题,然后一句话都没说。”
“老同志嘛,对于新事物存在顾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能拿出足够强有力的事实,我相信任何讲究科学的人都能被说服。”
常浩南没有抬头,只是一边把刚刚被打乱的报告整理起来一边回答道。
此时会议室前面的杨奉畑也再次开了口:
“我想经过刚才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应该也都能看出来,常浩南同志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严肃考虑的,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验证带弹情况下的副翼反效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如果是在二十分钟之前,杨奉畑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能还会遭遇一些反对意见,但在刚才传阅过那份报告之后,大家对于常浩南的模拟计算结果多少都有了些信任。
只是这样一来,八三工程的设计定型势必要延迟了。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担心项目进度的时候,常浩南却再一次开口了。
“我认为关于副翼反效的试飞验证工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如果顺利的话,应该不会耽误太多进度。”
第62章 我要上天
一句话,再次让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到了会议室后面的常浩南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几乎感受不到众人目光中的怀疑了。
清了清嗓子之后,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具体计划:
“现在我们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不确定计算机模拟出来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差距有多大,因此完全可以分两步进行验证。”
“副翼效率的计算本质上是一种流场分析,所以我们首先选择一个确保试飞安全的工况,比如1.2倍音速、10°仰角,然后由我来计算出这种情况下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然后进行一次试飞。”
“如果这一次试飞得到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吻合度符合要求,说明计算结果的精度没有问题,下一步就可以激进一些,直接在发生副翼反效的工况点附近进行试飞”
这个想法其实还是受到了之前603所的启发,后者在验证主动颤振控制技术时,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分成两个步骤,在加快验证进度的同时把风险控制在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当然,说是可以接受,但终究是不如最保守的逐次逼近法稳妥,还是需要身为总设计师的杨奉畑承受一定压力的。
这边常浩南的话音刚落,旁边不远处就有一个看上去很年轻的工程师开口询问道:
“这个办法在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你的第一步,验证你计算出的带弹状态下机翼上表面的流场情况,应该如何进行?”
由于90年代的传感器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很难实时测量整个机翼表面的流场分布情况,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试飞员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
风洞模型倒是可以,但还原度终究不能跟试飞相比。
只不过这个问题甚至没需要常浩南回答。
“赵工程师刚加入工作两年,所以有些事情可能还了解得不多,咱们601所倒是早就有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
这次开口替常浩南解释的竟然是那位老工程师徐进。
实际上他对于数码化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偏见,毕竟搞飞机设计的人不可能真是什么老古董,只是单纯觉得林示宽他们几个人光烧钱不干事而已。
因此他在刚刚看到常浩南带来的报告之后,就非常好奇对方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之前搞歼8B的时候,顾委员就是靠著在机身上贴毛线观察机身表面的气流情况,解决了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抖振问题,现在完全可以再用一次一样的办法。”
院士这个称呼是1993年10月才开始出现的,此前一直叫做学部委员,因此年纪比较大的人一时间改不过来也很正常。
常浩南看了看不远处满脸期待的徐进,笑著继续补充道:
“徐工程师说的没错,可以在机翼表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贴上毛线,再找一架双座飞机在旁边伴飞,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对应位置的气流情况,等试飞结束之后再跟我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了。”
而认可这个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进一个人。
“分成两个步骤……这个思路倒是跟镐京那边前段时间申报的那个先进成果有点像来著……”
眼见会议室里已经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杨奉畑也顺势开口道: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刚刚申报的那个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听说了新舟60项目的事情,但因为还没到年底集中进行内部宣传的时候,所以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了解的。
除了杨奉畑等少数领导之外,601所这边此前还没有人知道603所那个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来自京航大学。
“竟然是他……”
“这么年轻就能能挂上第一完成人,确实厉害啊……”
“……”
这些干一线的工程师,而且还都是从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说谁发了什么什么论文,可能并不会太在意。
但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国防科工委内评定的先进成果,那绝对是人人眼热的东西。
能在里面挂上一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岁的样子,竟然已经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众人讨论的声音稍稍平静下去,杨奉畑用手中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子:
“考虑到已经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经验,我认为常浩南同志提出的这个办法应该是可行的,就这么办吧,至于跟飞机上天的人选……”
“既然是我负责进行计算,那这个上天的活就也让我来吧。”
在刚刚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常浩南就已经想好了要亲自去做这件事: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想体验一下坐战斗机飞行的感觉。
“现在的条件相比顾老那时候已经好了很多,我可以带一台相机上去,把原型机翼面上的气流型态给拍下来。”
当年顾永芬在设计歼8B的时候,是带了一部望远镜现场观察,而1996年的时候,有光学变焦能力的相机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档,等回到地面之后再慢慢分析。
杨奉畑又和旁边的两个副总设计师短暂地交流了一会,然后抬起头道:
“这件事情我们原则上同意,但还得让空军试飞单位的同志们给你做个体检,确定没问题了才能上飞机。”
常浩南对此自然没什么意见,当年空军招飞体检时,他也只有牙齿咬合不齐这一项不合格的地方而已。
……
原本一次稀松平常的例行进展研讨会,因为常浩南的出现而变得无比充实,足足开了六个小时。
当验证工作的所有细节都被确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接近午夜的时候了。
“那关于机翼效率测试的情况就先定下来了,会后常博士和姚博士两位,还有数码化设计组尽快拿出流场的模拟结果。至于飞机的问题,我去联络空军的同志,找他们借一架歼教7来。”
杨奉畑用有些沙哑的声音总结道:
“至于其它组的同志,先继续进行手头的工作,如果到时候副翼反效问题得到验证,我们再讨论解决的办法。”
“散会!”
第63章 比他们更强
研讨会结束之后,常浩南毫不意外地再次被一群人围住了。
除了找他讨论流体力学仿真方面问题的人之外,还有些人对于新舟60的情况很感兴趣。
连带著跟他一起的姚梦娜和林示宽也被问了很多问题。
因此一直到凌晨一点多钟,常浩南三人才终于“逃离”了那间会议室。
“呼——”
已经许久没遭遇过这种阵仗的林示宽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心情愉悦地深呼一口气。
尽管是跟著常浩南沾光,但那种被围住请教问题的感觉。
爽!
不过转念之间,他就又觉得有些担心。
“常博士,你刚才在会上说的那个流场模拟分析,真的能跟试飞结果完全对上?”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林示宽和他手下的工程师们其实一直很努力地在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在咨讯并不发达,而且工程模拟领域本身就存在技术壁垒的情况下还是阅读了很多文献和技术手册。
没有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实在不能怪他们,毕竟华夏在这个方面完全没有基础。
所以林示宽非常清楚,即便是在空气动力学模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人,也无法保证数值计算结果的精度,只能说在规律方面不出问题而已。
然而常浩南却准备直接挑战用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飞数据做对比!
“完全一致么,当然不敢说,所以我们才需要试飞。”常浩南摇了摇头:“但如果能选对模拟方式的话,把平均差异控制在5%左右的水平还是不难做到的。”
这个数据把林示宽惊得甚至忘记了继续迈步,直接定在原地。
在工程设计领域,5%的误差已经属于做梦都不敢想的精确度了。
一棵树上无法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地球上也无法找到两团完全相同的气流。
哪怕用同一架飞机连续进行两次试飞,得到的数据之间都可能有个百分之几的差距。
“可……可是……这是怎么做到的?”林示宽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
“我们也跟法国人还有美国人都交流过,就连他们都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难道是他们藏了私?”
“这又不是技术细节,没什么藏的必要。”常浩南摆摆手:
“再说了,只要你参考一下他们的飞机设计周期,也能大概估计出来,他们确实做不到这种精度。”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说到这里,常浩南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对著身后的林示宽:
“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并不代表我们也做不到?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比他们更强?”
“这……”
林示宽呆呆地看著双手插兜的常浩南。
他能够感受到,在对方云淡风轻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一种何其自信的气概!
我们本来就比他们更强!
这句话,在90年代,有几个人能发自内心地说出来?
然而常浩南不仅仅说了出来。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