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4节

  前缘缝翼的增升效果更好,但结构更加复杂,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噪音。

  当然,这只是概括性的规律,具体的性能如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设计水平上来。

  总的来说,二者之间各有优劣,主要看怎么取舍。

  听到常浩南对于把副翼铰链整流罩扩展为后缘翼刀的想法,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是眼前一亮。

  但当听到前缘增升装置的时候,又有不少人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最后还是柳明开口总结道:

  “关于翼刀的设计,小常同志的思路确实非常好。”

  “至于前缘增升装置……”

  柳明和坐在前面的杨奉畑对视了一眼:

  “其实在八三工程还处在预研阶段的时候,大概80年代末,我们和法国达索公司合作设计过一种前缘缝翼,准备用于改进当时的歼8-2飞机。”

  这倒是一件常浩南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事情。

  “是啊,当初顾总也说过,假如歼8能装上一套合适的前缘缝翼,综合性能至少不会弱于幻影2000。”杨奉畑也回忆道:

  “正好当时赶上我们和法国人在航空工业方面合作的蜜月期,就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大概是跟和平典范计划同时进行的。”

  当杨奉畑提到“和平典范”这四个字的时候,整个会场的气压都瞬间变低了些许。

  那段故事堪称华夏航空工业的耻辱,80年代中期币值的将近6亿美元白白打了水漂,两架飞机还被无故扣押数年时间,才被以散件形式送回国内。

  后世的某些亲美媒体,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将这一计划宣传成所谓“华夏航空工业现代化的起点”!

  实际上,八三工程之所以会被立项,并且得到如此多的资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和平典范计划的耻辱性失败。

  我们要造出一架争气机,一架能够证明我们不需要美国人帮忙也能行的战机!

  “嗯……那当时的设计完成度怎么样?”常浩南询问道。

  “老实说,不怎么样。”杨奉畑摇了摇头:

  “我们和达索方面的工程师合作了大概两年时间,但直到最终拿出的设计版本,也还是没能达到法国方面一开始预期的性能。”

  “一方面结构有点太复杂了,另一方面也缺少足够的设计工具,在风洞试验的时候,我们发现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之间总是存在干扰,导致增升效果反而不如只有襟翼的时候。”

  这个结果并不出常浩南所料。

  中法合作的最大收获,是我国从对方那里学来了一整套的航空产业标准,最终参照法军标形成了空军领域完整的国军标。

  但是具体到技术方面,能拿得出手的成果确实不多,也就是直9直升机还有响尾蛇防空导弹等寥寥几种。

  阿格斯塔90B潜艇的设计被证明完全不如基洛。

  超黄蜂直升机被一路修修补补了近40年,最后几乎是从头设计了一个新型号才顶著直8G/L的名号大规模装备。

  被认为可以统一大中型水面舰艇主炮型号的100mm舰炮更是个天坑,只短暂地装备了大概十几艘舰艇之后,就连同100mm这个口径被130/76两种口径全面取代了。

  倒也不是说法国人故意使坏,实在是他们自己当年也是走在这些歪路上的……

  总之有了这些先例,一个前缘缝翼的设计效果不佳似乎也并不很让人意外。

  不过话说回来,达索公司在大三角翼的设计方面确实经验丰富,从幻影3到幻影2000,多种经典的无尾三角翼飞机都出自马塞尔·达索之手。

  所以常浩南对于他们给出的设计倒也有点兴趣。

  “杨总,不知道当年达索公司的设计是否还有存盘?”

  “你准备改进他们的缝翼设计?”杨奉畑把玩著手中的钢笔询问道。

  “未必是改进。”常浩南摇了摇头:

  “可能需要重头开始设计,不过参照一下法国人的经验总是好的。”

  “缝翼在增升方面的性能本就比前缘襟翼更好,至于设计方面,我想既然已经过去了十年,很多当年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就未必是问题了。”

  搁在十几天前常浩南刚到601所的时候,要是有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敢夸下海口说自己要完成法国人都没做到的缝翼设计,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嗤之以鼻。

  但是现在,考虑到常浩南之前展示出的惊人能力,会场里面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件事或许能成!

  ……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尘封已久的前缘缝翼设计资料被人从601所的资料室中取出,并送到了会议室。

  飞行器设计这样严肃的工作,所谓设计资料当然不可能就是一张设计图,而是装满了整整两个箱子的计算和说明文件。

  当然,这些东西常浩南并不需要都看。他的重点一是设计方案本身,二是当年的法国人和601所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以至于连纸面设计流程都没能走完。

  然而当常浩南打开总体设计图,看到那个复杂的三段前缘缝翼设计时,几乎下意识爆出了一句粗口。

  “我草,怎么是这种方案?”

  没错,跟图纸上几乎一模一样的缝翼设计,常浩南在重生之前见过。

  不过既不是在华夏的飞机上,也不是在法国的飞机上。

  而是在印度的飞机上……

  从1983年开始设计,直到2016年才服役的LCA“光辉”战斗机,它的无尾大三角翼布局就是达索公司操刀设计的。

  而LCA的前缘缝翼就是这种精密而复杂的三段式结构。

  现在看来,八成是达索公司回去之后把这个半成品经过一番完善,直接塞到了LCA身上……

第68章 推倒重来的勇气(35)

  常浩南刚才下意识的吐槽自然引来了一阵好奇。

  “常博士之前见过类似的设计?”

  会议室来有人好奇地问道。

  “那倒是没有,只能算是有一定了解吧。”常浩南赶紧往回找补:

  “这种三段式缝翼,更适合用在法国人那种无尾大三角翼布局的战斗机上面,和后缘的两段式升降副翼共同作用,引导气流在翼根到垂尾之间形成涡流。”

  “但是咱们的歼8-2是常规布局,后面还有个水平尾翼,这个设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反而平白无故增加了阻力和死重,效果不好是正常的,也难怪刚才杨总说这个设计太复杂。”

  听到这个判断之后,不少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跟达索公司合作的时候是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中国航空工业只能说刚刚开始尝试著真正去“设计”而不仅仅是仿制一款战斗机,很多东西确实是一片空白,而1996年这时候好歹大家都有了些经验,自然能看出来这个方案的问题所在。

  杨奉畑站起身来到两个装著资料的箱子边上,非常熟练地从里面找出了一份相对新一点的设计文档递给常浩南:

  “复杂还是其次的,法国人撤走之后,我们也尝试过进行一些改进,只保留三段缝翼中靠机翼外侧的两段,再把结构改成普通的一段式,这样死重倒是下来了,但刚才说的副翼和襟翼之间的干扰问题还是没解决。”

  常浩南翻开了那份厚厚的文档,从上面标注著1990年的日期来看,应该就是杨奉畑所说的改进部分。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基本对于问题的所在有了判断。

  前缘缝翼的应用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增升装置,飞机设计师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点主要就是两个:缝翼的长度和缝翼的位置,而对于那条真正在发挥作用的“缝”,研究反而比较少。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没条件对于复杂流场进行过于精细的研究,大家只知道缝翼的基本原理,以及可以改善低速操纵性和大迎角性能的效果。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常浩南直接略过了计算设计部分,终于在最后的风洞试验数据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杨总,这个缝翼设计,我可以做!”

  他把设计文档合上,放回了资料箱中原来的位置,然后抬起头看向身边的杨奉畑:

  “不过,仅仅以咱们601所的条件恐怕还不行。”

  “601所的条件都不行?”

  旁边的柳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是的,从刚刚杨总拿出来的那份设计文档中,可以总结出缝翼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常浩南转身再次走到黑板前面,只不过这次他拿起了一支粉笔,然后把黑板翻转到了没有贴著东西的那一面:

  “一是对于襟翼偏角较大的多段翼型,即使来流马赫数不高,在其前缘的上表面也可能出现有限的超声速流,存在跨声速区和激波边界层干扰,换句话说即便缝翼只会在亚音速状态下启动,但还是会涉及到最复杂的跨声速流场模拟。”

  “二是上游翼段的尾迹经常与下游翼段表面上的边界层混合,合成的剪切层是一个混合边界层,没有现成的经验公式可供使用。”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是在后缘襟翼偏转时,主翼后缘处会形成分离气泡。如果此时前缘缝翼同时偏转,那么混合边界层和流动分离就会同时出现,也就是前缘和后缘的两种增升装置之间出现了干扰。”

  常浩南一边讲一边画出了一个前缘-主翼-后缘的经典三段式机翼模型,然后开始标注当两种装置共同作用时,机翼上表面会涉及到的流动状况。

  “确实是这样,尤其小常同志你说的第三点,是我们当时总结经验教训时都没能弄清楚的。”

  杨奉畑感慨万千地点了点头,一方面是又想起了当时设计这段前缘缝翼时候遭遇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是惊叹于常浩南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凝练出整个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

  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找到主要问题所在,本身就已经是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能力了。

  “所以,既然是缝翼和襟翼之间产生了干扰,那仅仅对前者做出改进恐怕是不够的。”

  常浩南在刚刚画出来的机翼模型上画了个圈,继续说道:

  “我准备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更加细致的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后缘襟翼偏转角度、后缘襟翼弦长、前缘缝翼偏转角度、重叠量、缝道宽度五个变量,把整个方案总体上推倒重来。”

  “此外,在设计完成后,我还准备考虑在前缘缝翼的尾缘部分增加一组平行叶珊作为流动偏转器,把来流的能量导入到机翼的翼面附近,增加壁面边界层的抗分离能力,进一步抑制失速现象的发生。”

  “但这样一来,就需要通过数值方法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进行CFD模拟,计算量非常庞大,只靠计算中心的那几台工作站,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所以我希望能够由研究所出面,申请使用超级计算机!”

  不远处的会议桌旁,杨奉畑靠在椅背上,看著手持粉笔、意气风发的常浩南。

  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或许是老了。

  倒不是因为身体机能如何,而是……

  年轻时候的那种锐气,少了。

  按照他的想法,既然十号和十一号工程已经在快速推进,那么歼8-3只需要负责好自己擅长的高空高速截击任务就足够了。

  但常浩南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他希望能全方位地优化这架本质上还没服役就已经过时的飞机。

  为此不惜大面积更改现有的机翼设计。

  推倒重来。

  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设计人员而言,敢说出这四个字,都是相当有勇气的。

  这背后隐藏著无数的工作量、风险以及责任。

  杨奉畑不喜欢风险。

首节 上一节 44/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