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7节
第72章 回到京航(为盟主flankerr加更25)
在两个人的合作之下,经过大改的八三工程新机翼只用了二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优化。
最后的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机翼可以大大提高飞机的操纵性,带弹状态下发生副翼反效的位置被大大推迟,失速迎角和大迎角下的可用过载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当然,具体的性能数据还需要等到风洞测试结束,把新机翼造出来装到04号验证机上进行试飞才知道。
实际上,如果干脆给八三工程换装双三角翼,那么这方面的性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但这就背离了歼8这个型号的发展初衷了。
要知道,八三工程预计换装的1471G雷达性能几乎对标APG66(V),后续甚至有可能直接换装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1473型,也就是歼10的同款雷达,再加上双发重型截击机的底子,因此成本并不算低。
在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都顺利推进的情况下,八三工程在人民空军的定位只能是特化的高空高速截击机,走差异化竞争路线,做两种三代机不太容易做的事情。
所以当前所做的一切改动,都必须是在保证其高空高速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对其它性能进行优化。
如果把它变成一种长短板都不明显的飞机,那相比于未来的歼10和歼11反而彻底没了优势。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再结合目前华夏的航空工业水平,常浩南自问在机翼设计方面已经算是做到最好了。
另外,在等待计算结果的时间里,他也顺便完成了答应徐洋的那份说明文件,并在离开计算技术研究所之前的最后一天交给了对方。
……
本来,常浩南应该在这边工作结束之后跟著杨霞一起回盛京。
可是算算日子的话,现在距离京航大学的推免研究生面试已经没几天了。
虽然以他目前干出来的成绩,即便排除掉八三工程的涉密部分,单凭全年级第一的绩点、一篇《航空学报》上的论文,以及最重要的,603所申报上去的先进技术成果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这个面试也就是走个过场。
但这个过场还是得走。
就像在二十多年后,京航大学的一位教授成为了航天员,也要在空间站里面开组会和主持学生的毕业答辩一样。
1996年这功夫,连网的地方都没几个,网速上限一般是56K,条件好一点的能到128K,打开一个最简单的网页都要等上一段时间,所以在线面试什么的……
想都不要想。
当然,考虑到常浩南的情况特殊,学院方面也表示如果他实在没办法回来,可以用摄像机录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到时候在现场播放。
不过他本人现在就在京城,机翼改进完成之后,短时间内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著急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用视频参加面试的行为本身就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美感。
于是思考再三之后,还是决定向杨奉畑说明一下情况,回学校把直博的事情给办了。
“霞姐,我想跟杨总师那边通个电话。”
虽然这个电话跟机翼改进的具体内容无关,但毕竟涉及到他和杨霞两个人的行程,因此还是通过保密方式联络比较稳妥。
“电话?可我们明天或者后天就要回盛京了。”杨霞一脸疑惑地看著常浩南问道。
“这个……我学校那边有点事情,可能需要在京城这边留几天。”
杨霞接到的任务是协助常浩南,因此她并不会干涉对方所做的决定,只是把后者领到了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一个办公室内,里面有几部红色的电话。
“随便用哪一部都可以,我在外面等你。”
说完之后,杨霞便转身离开了房间。
常浩南迅速拨通杨奉畑办公室的电话,并向对方说明了情况。
“这当然没问题。”
那边的回复也非常痛快。
毕竟常浩南说到底并不是601所的人,而且过去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也已经为整个八三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仅仅是提前发现机翼设计缺陷这一项内容,就相当于是给项目节约了几个月的时间。
更不用说他直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甚至还顺道优化了一下困扰歼8多年的低空低速操纵问题。
“那这样,我让徐进徐工程师过去替你一下,让他跟杨霞一起把数据带回来。”
显然,由于这个数据的重要性,不能只由杨霞一个人带回去,必须要有第二个密级相当的人陪同才行。
而徐进就是之前林示宽提到过的那个老工程师,跟常浩南在第一次进度研讨会上有过一面之缘。
安排的相当周到,后者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意见。
另外,或许也是考虑到机翼设计改进工作结束后,制造新机翼还需要一段时间,杨奉畑甚至专门批了半个月的假期,让常浩南可以专心处理好学校那边的事情,顺便再好好休息休息。
当然,如果这中间出了什么紧急情况的话,还是要保证随叫随到的。
于是,第二天上午,在跟风尘仆仆赶到京城的徐进完成了交接之后,常浩南终于再次回到了京航大学。
这个时候已经是八月中旬,正好赶上1996级的大学新生报到——
因为有军训的缘故,他们要比老生提前半个月左右到校。
于是学校门口照例堆满了有些茫然无措的新生,以及来送学生的家长们,这让常浩南很是费了些功夫才总算挤进了学校。
“同学你好,请问需不需要……”
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便听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
“老吴?”
常浩南抬起头,看到吴懿范正站在路边的一顶遮阳伞下面,显然是把手里拎著旅行箱的他当成了新生。
“我去,南神啊?”
对方显然也认出了常浩南:“今年怎么这么早过来?”
随后也是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又自己回答道:“哦对,伱要准备保研面试的……”
“咳咳……不说这个。”常浩南摆了摆手:“你这是在干嘛?”
吴懿范身后不远处,站著足足二三十个看上去应该是开学大二或者大三的学弟。
而稍远的位置则摆著三张桌子,上面满满的摆著几个纸壳箱,看上去应该是IC电话卡、磁带录音机、电暖壶之类的小东西。
“嗐,我可没你那么大能耐,让杜院士看上点名去读研,只能趁著这个机会赚点小钱了……”
今天肝到这了,明天继续加更
第73章 特别优待
在吴懿范的小声解释下,常浩南总算知道了对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尤其农村或者小城市来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甚至是十里八村范围内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所以有些时候根本想不到提前准备好一些校园生活的必需品。
前者正是盯上了这方面的商机。
在新生报到的这一天,他直接从社团里找了几十个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让他们主动帮新生拎东西并一路送到宿舍区,权当是带著认认路。
一路上,这些学生就会以学长学姐的身份,传授一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其中自然少不了潜移默化的GG环节。
不过,无论是京航大学学生的身份,还是他们传授的经验都确实是真的,再加上这功夫又没有网购,人也相对淳(好)朴(骗),因此相当一部分新生和家长出于省事和信任,就会直接从这些学长学姐的手里购买他们没带的东西。
而吴懿范自然就是背后的供货商。
运气好的话,他在一天时间里就能赚到几千块,就连被雇过来当苦力的学生们也能赚个百十块生活费。
相当夸张。
常浩南咂了咂嘴,心想也难怪对方在原来的时间在线能打拼出九位数体量的身家。
这个眼光和执行力,确实一般人学不来。
二人并没有寒暄太长时间,随著报到的学生和家长逐渐涌入学校,吴懿范和他找来的“销售”们逐渐忙了起来,常浩南则拉著行李箱回了宿舍。
因为距离老生开学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所以现在返校的就只有常浩南一个人。
小憩一会补充了一下这段时间一直都严重缺乏的睡眠之后,常浩南晃悠到了飞机楼附近。
门口的公告栏上,已经张贴好了保研面试的时间和参加人选。
面试本身是整个学院一起进行的,但最终的排名则是每个专业或者系分别来,而航空科学与工程作为整个京航最重要的学院,总共的面试人数大概有二十来个。
搁在二十年以后,一个人数差不多的专业就能随随便便保研二十个。
但在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有点惊人的。
但更惊人的是这次负责面试的评委人选。
除了以刘洪波教授为首的老面孔之外,还有院长唐林天,以及两位院士!
其中一位自然是杜义山。
而另一位,则是航空动力专家,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刘振响。
当然顺便也是京航大学的教授。
算算时间的话,他应该是刚刚因为成功主持了SB-101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项目而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实现了自己“不搞出高空台决不离开山沟”的誓言。
也是我国航空动力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高空台可以在地面上模拟飞机整个飞行包线范围内的各种飞行状态,对发动机及其部件进行试验。
可以理解为发动机领域的风洞。
如果没有自己的高空台,那么发动机在装机试飞之前就必须送到国外去测试。
这样一来,最好的结果是外国人会比你设计发动机的人更早清楚发动机的性能。
如果别人再暗中使坏,在测试数据上给你动点手脚的话,那基本上永远也别想把发动机搞明白了。
后世的日本就是这样被美国坑的非常惨。
从这个角度上说,刘振响可谓是华夏从涡扇6到涡扇10再到涡扇15所有航发项目的奠基人。
“我草……”
常浩南看著公告栏上的通知,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感叹。
燃气涡轮研究院和他生前……不对,上辈子工作的29基地都在绵阳,但并非同一个单位,甚至不在同一个系统里面。
即便如此,刘振响的名字也绝对是如雷贯耳。
并且和早早隐退的杜义山不一样,刘振响一直到21世纪20年代都还承担一部分一线工作。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