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78节
虽然如今几乎每个机械制造行业的从业人士都对火炬集团跟装备工业司,或者说和国防科工委之间的关系心知肚明,但至少在行政体系上,二者之间完全独立。
这样既可以保证科工委能对质量检测和品牌认证情况有必要的控制力,又可以让这套系统的军工色彩相对淡一些,减少进入国际市场之后给海外客户带来的顾虑。
不过,对于常浩南本人,或者说火炬集团来说,这反倒可以算个负担。
一方面,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肯定还是要放在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上面。
最开始建立火炬集团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给需要长期维护的TORCH Multiphysics软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而已。
后来的业务范围虽然逐渐扩大,但仍然保持着相对轻量化的运营模式。
整个集团,包括火炬-C.B.法拉利合资公司在内,业务部门的比重都能占到85%以上。
属于非常夸张的比例了。
而如果接下这个大活,那势必要组织起足够大量级的独立质量检测队伍。
否则,如果在质检方面依赖第三方,那就很难保障权威性和独立性。
但这又跟火炬集团的发展理念并不相符。
而另一方面,经历过未来的常浩南非常清楚,这种以企业为主组建起来的所谓“民间协会”,由于缺乏严谨的组织架构和有效监督,其内部往往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变得一团乱糟。
最后搞不好,非但起不到规范企业产品质量的目的,还要适得其反。
“丁主任,要我说,没必要这样遮遮掩掩的。”
思索片刻之后,常浩南开口道:
“我们的目的,只是要避开这个认证体系的涉军属性而已,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明白,就是以华夏科学院,或者是国家科技部作为认证主体,借助国家背书的行政力量,推动产品质量的规范和提升。”
“既然咱们的装备工业司已经站稳了脚跟,我想,也不必过于担心所谓行政干预的风言风语,干就是了。”
实际上,他的这个思路,在原来的时间线上,也进行过尝试。
就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所产生的国家免检产品。
只不过,当时的努力的方向有点问题。
按照常浩南的想法,推动更高规格的质量认证,首先应该有严苛、更频繁的检测过程,从而提升被认证产品的品牌价值,让它们能够承受更高的溢价,再把这个过程中增加的成本给赚回来。
但免检产品实际上相当于降低了受检成本,走上了类似日本企业那种降本增效方便打价格战的路子,最后反而成了一部分低质量产品的遮羞布。
当然,上一世的这个时候,日本企业集中造假的问题还没东窗事发,反而还处在上升势头,迷惑性确实很强。
而如今的情况则已经完全不同。
按照最近这段时间全世界痛打落水狗的发展趋势,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日本企业的这一波自取灭亡,就要被写进全世界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教科书里面了……
“我担心的倒不只有这个……”
丁高恒并没有马上认同常浩南的看法,而是一只手撑着侧脸,一边思索一边解释道:
“主要是,我们需要一个对于这套认证体系的抓手,所以如果没有你们火炬集团参与在里面的话,那就成了完全独立于装备工业司运行,一来我有些不放心,二来,也会产生一些多头管理方面的问题啊……”
到这里,意思就已经说得很明显了——
在科工委系统之外,除了常浩南的其他人,丁高恒信不过。
没错,虽然前者已经可以随意出入科工委主任的办公室,甚至日常参与科工委的领导班子会议,但他并不是科工委的人。
编外副主任,重点还是编外。
旁边的兰新志自然也听懂了丁高恒的意思。
羡慕么,那是肯定的。
被领导这样无条件信任,属于每个打工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不过他也知道,这种时候,肯定要推常浩南一把:
“丁主任,既然这样,那让常总在科学院或者科技部再挂个职不就行了?”
一句话说完。
丁高恒眼前一亮:
“倒是……也未尝不可。”
“虽然老宋已经退二线了,但是在科技口的影响力还是在的,通过他运作一下……”
常浩南则是眼神一惊:
“这……不好吧。”
要不是今天这趟是他自己突然决定要来的,恐怕会觉得对面俩人是在唱双簧。
“有什么不好的?”
丁高恒直接表演了一个没有胡子版本的吹胡子瞪眼:
“好得很!”
“就这么定了,我等一会就联系科技部那边!”
拍板之后,,他看着目瞪口呆的常浩南又稍作安抚:
“放心,只是给我们留一个在关键时候发力的抓手,平时不需要你干什么,也不会让你当主管领导。”
后者这才松了口气。
不背锅的话,倒也未尝不能接受。
“那……行吧。”
常浩南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然而他这边同意的话音刚落,就马上知道了什么叫人间险恶。
“还有,虽然常总的火炬集团不直接参与其中,但我觉得,作为目前咱们国内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科技企业之一,咱们还是得借用一下名头。”
兰新志的声音从常浩南身后响起:
“不如……这个认证体系就叫‘火炬项目’?”
“寓意是,通过认证的品牌应该像火炬一样,成为咱们国内其它企业做产品的方向和榜样!正好也能跟当年国家科委的火炬计划对应上,科技部那边应该也不会拒绝。”
常浩南好几次张了张嘴,但实在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要怪就怪刚刚答应的太干脆,没想到后面还能有这么一个环节。
总之,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
在揭发日企造假的事件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常浩南便离开京城,时隔近一年再次来到蓉城。
相比于过去几次到达蓉城,这一次,常浩南的公务机直接降落在了黄田坝机场的跑道上。
黄田坝机场是属于132厂的试飞机场,性质类似112厂的北陵机场,所以,倒也省去了蓉飞这边再派人接机的麻烦。
“宋总,杨总。”
常浩南跟早就等在停机坪上的宋闻聪和杨韦握了握手:
“我这回过来,是给伱们带了见面礼的!”
他说着指了指朱雅丹手中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涡扇10,太行发动机的总体技术参数,就在里面!”
另外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兴奋之情。
歼10,是蓉飞每一名员工的光荣,是完全属于华夏人自己的第三代战斗机。
而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它目前还用着一台进口发动机。
虽然在可见未来内没有断供风险,但所有都期待着,能把这最后一个核心子系统,也换成国产型号。
而现在,这个可能性,已经摆在了二人面前。
第611章 歼10A与歼10E
“小常,因为黔省那边的天气原因,贵航工业的同志说要明天才能过来,咱们的研讨会也只能推迟一天举行,今天先看一下十号工程目前的进度,如何?”
短暂的寒暄过后,宋闻聪作为东道主,当即给出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
之所以要等贵航工业来人,是因为有关DSI进气道的试飞数据是由三架歼教9原型机测试出来的,因此都保存在那边。
搞飞机设计,终究还是需要一定量实测结果的,不可能光靠风洞实验办事。
而且,越是常浩南这样的计算流派,就越是如此。
“也好,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处理太行项目的事情,确实没太关注过主机这边的情况。”
这种大项目,再怎么急也不在这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常浩南欣然同意。
其实,刚才飞机降落的时候,他就通过舷窗看到了另外一边的停机坪上,正停着两架外形特征明显的战斗机。
果然,在简单办理了一些必要的手续之后,另外二人便带着常浩南上了一辆中巴车,朝着远处晃晃悠悠地开了过去。
132厂在航空工业系统里面也算是主力大厂,自然不可能只有几架歼10的生产任务,因此常浩南一路上还看到了不少其它非常眼熟的型号。
其中甚至包括一架还安装着大三角翼、机头进气的歼7。
要知道,由于歼7F的横空出世,导致就连在上一世销量良好的歼7MG都几乎没了订单。
“最老款的歼7竟然还在生产?”
常浩南看着窗外,略显惊讶地问道。
“本来应该是已经停产了的,但是苏丹空军前一阵子损失了四架歼7N,需要补充编制。”
坐在常浩南靠后一排的132厂副总工程师许德回答道。
他同时也是十号工程负责总装生产任务的副总工程师,跟常浩南在歼10第一次地面测试的时候有过不少业务交流,算是认识。
“我们是建议他们直接买歼7F或者至少歼7MG,更适合那边的低空对地攻击任务,不过对方实在是掏不出钱,正好我们这有几架歼7II的机体,就把敌我识别装置还有酒精防冰装置给拆了,准备直接当废铁价处理过去。”
90年代的非洲,甚至还是能出现大规模饥荒的环境,对于真正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要攒钱买几架新飞机显然并不容易。
“不过说起来,苏丹空军做了什么,能一次损失4架飞机?”
在常浩南的印象里,对方应该一共也就装备了十几二十架歼7和米格21的样子,其中能飞的数量肯定更少,能一次摔四架……
总不能是飞编队的时候撞一起了吧?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