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43节
“您也知道,火炬集团规模不大,主要业务其实是针对性提供独家技术解决方案,所以跟我们有业务往来的,基本都是一些有研发能力的机构或者公司……”
听到这里,李杰总算放松下来。
旋即又意识到常浩南话里有话,没忍住直接轻笑出声——
跟火炬集团有往来的,都是有研发能力的机构或者公司。
这不就是在暗戳戳地表示梦想集团没有这方面能力么……
而给出回答之后,常浩南也是带著疑惑反问道:
“李院士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梦想集团不靠谱这事,他作为一个重生者自然知道。
而且,华夏企业本来顺风顺水的外贸生意被内鬼引入外部力量给搅黄的情况,在上一世也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所以这点警惕性,常浩南还是有的。
但李杰似乎不应该这么敏感才对。
毕竟按照时间线来算,这功夫的梦想集团应该还没变成美帝良心。
“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李杰刚刚还露著笑意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
“您应该知道,前两年的时候,上面本来是准备要把整个计算所给并入梦想集团的,所以那时候我一直是主持工作的副所长,所长一直是由梦想集团的老总挂名。”
常浩南点点头,不过没有接话,只是示意对方继续。
“后来他们那边野心膨胀,想要连同我们曙光集团也一并吃下去,最高的时候已经拿到了我们2000万的股份。不过,最后因为我们集团在97年的营收情况突然好转,这才没让梦想集团得逞。”
说到这里,李杰还抬头看了一眼常浩南。
毕竟那一波有点突如其来的超算热潮,说起来还是沾了后者的光。
虽然冷静下来之后大家陆续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像常浩南这样逆天的人主持工作,光有个超算的作用有限,但无论如何,曙光集团在那次算是赚了个盆满钵满,直接逆转了此前好几年的亏损态势。
更重要的是,给本来对于这个资金无底洞有点摇摆不定的上级注入了一波信心。
而常浩南也算是听懂了:
“所以,你们,或者说是咱们,算是坏了梦想集团的好事,所以李院士担心他们用一些盘外招搞破坏?”
“不光是担心。”
李杰面色凝重道:
“其实,做生意嘛,他们想收购我们,我们不想被收购,双方产生矛盾,或者商业上的斗争也是很正常的。”
“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在进口计算机元器件的时候,就明显会受到一些阻挠,有些是产能上的,有些是通关文件上的,还有些是审查上面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都还没出过什么实质上的问题,但常总既然希望在电子产业这块低调行事的话,那就不光要考虑国外,在国内行事也要多加注意,或者倒不如说,反而是在国内更要注意……”
他和常浩南之间虽有业务往来,但过去的私下交际其实不多,只知道后者在研究方面能力过人,并不了解常浩南在过去一系列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段提醒。
“放心吧,我会小心。”
常浩南自然知道对方是好意,当下点了点头表示了解:
“而且,在应付这种事情上面,我也有经验。”
显然,在如今这条时间在线,由于他的一系列折腾,导致梦想集团早早就在国内碰到了发展阻碍。
发生冲突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华夏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之前,像梦想集团这类企业,发挥的功能总体上还是偏向正面。
毕竟,哪怕是组装厂,组装电子产品也属于其中的高科技领域,对于这个阶段的华夏来说绝对是宝贵的产业。
然而当华夏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当个世界工厂之后,这些已经当惯了工厂躺著赚钱的企业,就转而成为了拖后腿的角色。
这属于结构性的矛盾。
他所做的事情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大,华夏就会越早往国际产业分工的上游发展。
就会跟买办属性集团的利益相违背。
这其实跟几年前他要搞独立自主的航空产业标准,但却受到一批人的阻挠是一个道理。
夺人饭碗如杀人父母。
只不过,那个时候,常浩南还只是个没什么能量的小卡拉米。
就连动用科工委的影响力,都得通过杜义山借力。
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
因此大部分压力也好,想出来的具体对策也好,都是丁高恒完成的。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他在波音并购案,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盟军行动里面,连美国人都敢阴一手,更何况是一个连投美都还不彻底的梦想集团……
“李院士。”
常浩南的性格属于可以不争一时之长短,但必定要决长远之胜负的那种,当下就已经有了对梦想集团釜底抽薪的想法:
“不知道贵公司有没有兴趣往商用服务器和超算以外的领域发展?”
李杰看向常浩南的眼神略带些好奇,但还是诚实地点了点头:
“当然有,超算和服务器在之前那一次热度之后,市场有点过饱和,新增订单数量能维持住不往下掉就已经不错了,想要进一步提高,要么像您刚才说的那样,想办法开辟海外市场,要么就横向拓展其它业务。”
“不过,在商用机以外的领域,我们实在是没有资源呐……就拿现在利润率最大的PC市场来说,该入场的早就已经布局完成了,我们再下场,一是上级未必批准这种重复性建设,二来也只能捡一些其它厂商不要的边角料市场……”
客观上讲,梦想集团目前确实势头正好,想要上来就在对方的优势局打逆风翻盘,难度很大。
机会在于,再过上几年,华夏的政企采购就会第一次尝试引入国产化指标,尤其是操作系统的国产化。
在原来的时间在线,这第一次尝试最终并未成功。
但如今还是有机会的。
因此,常浩南想走的本来也是迂回策略:
“PC这块,想要马上跟那几家正面竞争确实不现实。”
“不过,您之前也提到过的,我们跟一家意大利工具机企业联合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而其中的工控部分正好是由我方来负责。”
“只不过,软件确实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但硬件还是要统一采购进口型号……”
话都说到这了,李杰哪还能听不懂:
“您是说从工控设备,单片机之类的地方入手……”
“但是国产硬件的水平……”
常浩南当然早就有了腹稿:
“高端产品现在肯定不行,但可以从低端做起嘛。”
“不管水平高低,还是得先把国内的行业生态给搭建起来,光靠卖超算和服务器可养活不了一整条半导体产业链……”
“你们还有低端型号的产品线?”
李杰的关注点倒是有点不同:
“我之前听别人说,你们推出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国内之前从来没生产出来过的东西。”
常浩南摆摆手:
“跟意大利那边搞的合资公司肯定没有,我们需要靠那个打出品牌影响力,所以最早发布的那个三轴CNC加工中心就是最低端的型号了。”
“但是后续可能会成立一个工控事业部,专门向其它工具机企业,尤其是国内的工具机企业提供普通工具机改数控工具机的解决方案,这块肯定是以低端业务为主。”
“别看咱们国家的工具机实力不强,但产量其实不低,把这块业务抓住了,虽然利润率比较惨,但是养活上下游一套产业不成问题。”
“等到人才水平提高上来,再以高国产化率为卖点回到PC市场,虽然对个人业务应该是没什么吸引力,但哪怕只吃敏感单位采购这块蛋糕也足够了……”
第675章 空警200,和圆环工程
就在常浩南这边寻思著要如何釜底抽薪,把梦想集团的基本盘给逐渐蚕食掉的时候。
秦省,南郑。
随著总装车间巨大的房门缓缓升起,一架巨大的四发螺旋桨飞机在一辆解放卡车的牵引下缓缓从厂房中驶出。
飞机前半段跟一架正常的运8F运输机并无太大不同,只是原来机头位置的玻璃领航员舱已经被不透明的蒙皮所封死,最前端还多出来一个“小白帽子”,此外就是下方多了密密麻麻的十几跟尖刺状的天线罩。
但是从机翼部分开始的后半段机身上,却高耸地矗立著一面差不多有三分之一个机身长的T字形阵面。
再往后,飞机的整个尾翼都因此而被加高,机尾下方也增加了两片呈倒V字体的尾鳍。
虽然机体本身仍然是过去那副圆润的模样,但多了背上的一面天线之后,整架飞机竟然有了点张牙舞爪的杀气在。
不消说,这自然是第一架完成改装下线的空警200预警机。
实际上,空警200的基础设计,尤其是其中T字天线和垂尾之间的耦合设计,常浩南在大概一年半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跟金陵理工大学设计的远程火箭炮,以及贵航工业设计的歼教9一样,当时是作为TORCH Multiphysics内部测试的一个环节。
只不过,南郑182厂这边的技术底子确实有限。
他们的设计部门在几年前还只是驻场设计室而已,最近才刚刚扩充起来。
包括作为空警200项目双总师之一的梁绍修,虽然曾经也跟著常浩南等人完成过对运8新平台的改进,但也基本就只有这么一项完整的项目经验。
再加上这个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备份”的身份而存在,无论是资金还是其它资源都不太充裕。
所以一直拖到如今的1999年2月末才正式出厂。
其实,说是“拖”到现在出厂,倒也并不完全准确。
毕竟当年歼7II改歼7M这种几乎不涉及气动部分的变化,都用了差不多4年时间。
二运输机改预警机毕竟是看得见摸得著的巨大改进,气动、结构、供电等方面都要产生巨大变化。
就算其中最要命的天线尾翼耦合问题算是拿的现成解决方案,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其它部分并把飞机给造出来,效率也正经算是可以了。
只不过最近这几年,航空工业对于“效率”的认知,已经在某个人的带领下出现了一些扭曲……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