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20节

  与此同时,唐林天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思索,今年学校的经费还有多少可供灵活使用。

  以及如果再向上级哭哭穷的话,还能额外搞下来多少钱——

  带有常浩南名字的经费申请,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还有人觉得不服。

  但是很快,这种声音就没有了。

  毕竟常浩南表现出的投资回报速度简直离谱。

  基本上是一年有进度,两年出成果,三年见影响。

  哪怕经费主管部门的领导再怎么狭隘,在这种不用担心自己签字拨的款给别人做嫁衣的情况下,也不会心疼钱。

  所以既然有这个机会,肯定要好好薅一波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羊毛。

  对面的常浩南当然不知道唐林天已经开始构思怎么写要钱的报告了,只是微微抬起头思考了一会,然后掰著指头回答:

  “全新的超算、大功率的可变波段脉冲激光器、扫描振镜、碳纤维自动铺设机……然后最好能有一个完整的电镜中心,呃……这个可能成本高了点,也可以先入手一台普通透射电镜和一台有高真空模式的扫描电镜,剩下的可以后面再慢慢补,但是场地得先留出来,就放主楼的地下二层……”

  即便唐林天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听著这段跟报菜名一样的贯口,还是有点绷不住。

  “嘶——”

  “嘶————”

  “嘶——————”

  直到常浩南话音落下,他都还没缓过神来。

  “唐校长。”

  前者一边心说这老唐的肺活量正经不小,一边伸出手,在对方面前晃了晃:

  “您再这样下去,地球变暖可就要有您的一份功劳了……”

  唐林天愣了一下,然后才听懂常浩南话里的梗。

  “咳咳——”

  他有些尴尬地轻咳两声:

  “这里面……不少设备都得进口吧?”

  “那确实。”

  常浩南点了点头:

  “至少电镜眼下只能进口。”

  虽然他这几年已经带动了华夏不少产业的发展,但毕竟还是要循序渐进地来。

  尤其在一些原本特别薄弱的领域,更是还需要积累。

  从口袋里直接掏个电镜出来,不存在的。

  好在得益于华夏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双方在一部分产业和技术上的绑定越来越深,华夏在高端仪器设备领域受到的限制相比前世要少很多。

  只是这钱。

  肯定还是要花。

  “那光是你说的这套东西算下来,折合成本币一个亿怕是打不住了吧……”

  唐林天感觉有点牙疼。

  2000年度整个京航的到校科研经费加在一起,也就是将近5个亿。

  这已经是在1999年基础上提高一倍之后的数字了。

  常浩南只是买一波设备,甚至还不是建成整个实验室,就干进去将近四分之一……

  哪怕他是校长,这个板也不好拍。

  科研是这样的,一线技术人员只要投入到项目中专心研究就好了,可是后方人员要考虑的事情就很多了……(bushi)

  常浩南上辈子毕竟也经历过经费申请方面的煎熬,自然能理解唐林天的难度:

  “这种大型设备,基本都是一案一价,所以具体费用得根据品牌、型号还有谈判情况来定,毛估一下的话,全套设备下来可能确实要1.2亿左右。”

  这一次,还没等唐林天心肺暂停,他就又补充了一句:

  “不过,咱们这毕竟是联合实验室,所以我们火炬集团也会负担其中一部分费用。”

  唐林天稍微松了口气。

  但不多。

  “另外,这个电镜中心也不是只能产出科研成果,还是能给学校……当然还有我们实验室带来一些经济效益的……”

  常浩南继续加码:

  “比如给其它研究机构的人做电镜检测,一次收个几百上千块不过分吧?”

  “这样细水长流算下来,过上一些年甚至有可能把投资给赚回来……”

  这个就是纯纯的画饼了。

  电镜主要是生物学和材料学领域用的比较多。

  有道是“电镜拍的好,论文少不了”。

  但眼下2000年左右,还没到这俩学科爆发的时候,就算电镜中心开门揽客,也不至于像20年之后那样单子多到排不开。

  不过这个由头主要是为了让唐林天说服自己——

  常浩南能看出来,对方还是想要投这笔钱的。

  只是需要咬牙。

  果然,在低头看著茶水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唐林天重新抬起头来:

  “我印象里,今年年初的时候,科技部、财政部、京城市科委还有科学院,想要成立一个国家级的创新性高端基础科学研究平台。”

  “如果能拉到这个项目,你也愿意和这些单位联名的话……钱的问题倒是不难解决。”

第852章 前往沪东

  常浩南要的那些大型实验设备,尤其是两部电镜,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设备本身还要针对使用环境进行特调。

  所以形式上肯定不能和之前栗亚波置办的那些小打小闹一样,搞个产品清单看一下型号和配置,然后就直接付定金下单。

  而是更接近于常浩南熟悉的军售贸易。

  买方需要派个代表团,或者至少几个代表过去和对方沟通情况,把从生产到运输到安装再到售后的细则都确定好了之后,才能签合同。

  如果要是搁在过去的华夏,那要买这种高端设备,大概率还会附加不少使用层面的限制,谈判起来就更复杂了。

  再加上唐林天又准备通过搞多方共建拉来一部分资金,所以流程还要更复杂一些。

  即便因为常浩南这个当下炙手可热的招牌,所以一路的审批基本都开著绿灯,但还是经过了前后两轮、总计一个多月的可行性研究,才把那个去欧洲购买设备的代表团给组建起来。

  这样可以一边走后续的经费划拨流程,一边考察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

  等到钱批下来之后,第一时间就下订单。

  而杨慧梅教授作为京航大学和火炬集团双方都认可的代表,以及过去曾经跟多国进行贸易谈判的丰富经验,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实际主持代表团工作的副团长。

  一路兜兜转转,到代表团启程的时候,都已经进入到8月下旬了。

  火炬实验室也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

  实验室的第一批学生里面,除了常浩南亲自带的栗亚波以外,都来自外校。

  6月份毕业之前肯定没办法进组。

  至于暑假期间……

  包括常浩南在内的四个老师也都才刚刚结束学生生涯不久,并不是什么魔鬼。

  并没有强制要求提前进组。

  所以几个人都是进入8月份之后才陆续来京航报导的。

  其中,姚梦娜最终正式选定的开门弟子仍然是万川晴。

  也就是之前跟栗亚波一起参加面试的那位金陵大学物理系女生。

  刘方平同样选择了那次面试中的另一个人,来自湘省大学,叫谭锐帆。

  他和雷志兴虽然没亲自参加那场面试,但常浩南后来还是把面试情况整理出来交给了他们,让二人自行决定招生人选。

  而后者就没有从名单中选择,而是招收了一名来自青华大学的学弟。

  看上去,二人应该早在雷志兴毕业加入火炬实验室之前就认识了。

  除了三名硕士生以外,还有一名常浩南名下的博士。

  王杰。

  硕士毕业于冰城工业大学李志宏教授的课题组。

  本来他是可以在原组继续读博的。

  不过,他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曾间接接触过常浩南主持的那个轴承项目。

  当然,那个时候,常浩南也只是在读博士一年级而已。

  所以王杰倒也并没什么想法。

  但是又过了两年,当后者快要毕业的时候,却在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新闻。

  一条来自京航大学的新闻。

  这才发现,本来是跟自己同一年本科毕业的常浩南,竟然已经当!教!授!啦!

  还是二级教授。

  甚至比他当时的导师李志宏教授还高一级。

  所以,他的心思才又活泛起来。

  好在李志宏老师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在毕业问题上设置什么障碍。

首节 上一节 720/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