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32节
“那不要紧啊,让他们同时把浩南同志增选进去不就行了?”
一句话,直接就给朱霖育的大脑干死机了。
过了几分钟后,才勉强从满脑子迷乱当中回过神来:
“不是你等会……”
他微微皱起眉头:
“咱们国家确实是有40位双院士不假,但那是当年工程院成立的时候,为了提高这个新机构的影响力和说服力,特地找的资深学术前辈加入工程院。”
“换句话说,不是他们需要工程院的头衔证明自己的贡献,而是工程院需要通过授予他们头衔来证明自己不是草台班子……而且原则上,除了94-95那批之外,已经当选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就不会再参与另一院的推选了……”
没想到,林左明却是兴奋地拍了一下手:
“对呀!”
“您看,浩南同志虽然资历是不太够,但只看做出的贡献,那是理论和应用兼具,而且都走在了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前沿,这不是跟那些老前辈的性质一样嘛,工程院不给个头衔,怎么能服众?”
“另外,您也说了,是‘已经当选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不能参与另一院的评选,但浩南同志只要在03年同时参与两边的增选,再同时选上,就可以不触发这个原则性问题……”
“……”
显然,林左明的提议是在钻空子。
但客观来讲,也确实是常浩南的情况过于逆天,才有条件钻这种空子。
朱霖育双臂拄著桌面,两只手交叉著拖住侧脸,同时微微低头,让人看不清楚他的表情。
表面上,似乎是在判断这个计划的成功率。
但只有他本人内心清楚,自己其实已经被说服了。
只是希望能同意的矜持一点而已。
毕竟作为单位一把手,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未必是个好的现象。
“如果是这样的话。”
好一会之后,朱霖育总算重新开口:
“那我们就要从明年开始,帮小常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了。”
“比如……嗯……”
说到这里,他思索了片刻:
“可惜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已经过去了。”
“明年,明年可以给他申报那个新设立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就用涡扇10的名义!”
第961章 “预生产型”歼10A
在那轮持续时间长达一周的技术会议确定之后,海洋一号的星载软件研发工作,也逐渐步入了正轨。
包括林森明的动作,也和常浩南的预估完全一致——
只是过了几天的功夫,他就从航天五院那边拉扯起来了一个独立于海洋一号项目组的小规模团队,负责与火炬实验室合作,对多相图分割技术进行研发。
或者严格来说是预研。
尽管这条时间在线,华夏在科研经费方面已经宽裕了不少,但眼下毕竟是2001年而不是2021年。
除非一个课题事关重大,否则所能分配到的资源总归还是比较有限的。
所以,像多相图分割这种明显是要战未来的技术,通常操作都是先巧立名目以预研名义推进起来,等什么时候出现一个与之相关的大项目,再瞅准机会挂靠上去正式立项。
虽然看似只是迂回了一下,但往往能获得多出几倍,甚至一个数量级的经费规模。
并且由于涉及到重点项目,完成同样研究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会完全不同。
而火炬实验室方面,同样如常浩南之前保证的那样,派出姚梦娜进行对接。
过去这两年多时间里,姚梦娜从拓扑学开始,逐渐完成了自己“加深理论功底”的目标。
尽管和常浩南这样的开挂选手,以及那些真正出身理论数学或理论物理专业的科班大佬尚有一定差距。
但作为一名本质上的应用型技术人员,她的水平已经足够应付绝大多数本职工作了。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常浩南已经没办法像当年那样,通过“连师姐都能看懂”来判断论文的易读性。
而眼前这个多相图分割技术,就恰好处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交界处。
正好适合姚梦娜趁机练手……
就这样,秋去冬来。
时间,很快就进入到了12月份。
按照惯例,航空动力集团将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进行一轮年终工作总结,并且对下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规划。
前者主要是由林左明和朱霖育两人负责完成。
但第二件事,显然就是常浩南这个总规划师的任务了。
好在航空动力集团的总体发展路线,在98年总公司拆分之前就已经定下来了,而且直到目前,缺省的时间节点都只有提前,没有延后。
所以只要把当年画的饼拿出来稍微细化一下就行。
常浩南也早就在科研之余完成了这项任务。
当然,具体行文和润色的任务,肯定是章亮平完成的。
内容也并不复杂。
首先是争取在第一季度完成涡扇10的生产定型,并在其基础上开始研发舰载专用型号涡扇10H。
其次是完成对SeA650发动机的总体设计,并实现装机测试。
第三,在实现第二条的基础上,于年底之前正式启动涡扇20和QC/QD300系列航改燃汽轮机的研发工作。
考虑到这两个型号的核心机都源于涡扇10,因此至少在技术上应该没有十分难以克服的障碍。
剩下就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了。
比如启动对第四代涡扇发动机的预研。
其实照理来说,搞新一代产品应该算是个大事。
至少不应该被划分到杂项里面。
但涡扇10的情况实在是过于特殊。
在当年进行总体设计的时候,其实就是按照推比10一级的第四代发动机来规划的。
只是因为华夏在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过于薄弱,迫不得已“缩水”成了一个性能约等于三代半航发的型号。
因此,这个四代预研的含金量实在是比较低,几乎不涉及任何实打实的技术工作。
主要是对目前华夏的基础学科水平进行跟踪。
有必要的情况下提供一些资源推动一下。
等什么时候条件具备了,把过去被封印起来的涡扇10一解封,应该很快就能掏出个第四代发动机出来。
由于这个过程的工作量实在太小,常浩南经常会纠结,到底是否要赋予第四代发动机一个新的型号。
还是干脆就叫涡扇10G完事了。
实际上,真正需要他下功夫预研的,是更下一代的变循环技术。
只是那个确实还有点远,至少不是2002年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就在常浩南这边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著年度大会召开的时候。
一个略有些突然,但倒也不算出乎预料的邀请被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歼10A,将在2001年12月15日进行预生产型试装仪式。
而常浩南虽然没直接参与十号工程研发,但对歼10A这一子型号的发展却堪称居功至伟。
受邀出席,倒也再正常不过。
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天,恰好也是航空动力集团原定召开全年总结大会的日子。
连通知都已经发出去了,也不好因为常浩南自己一个人而推迟。
所以,只好由其他人代劳了。
……
对于常浩南来说,这种交付仪式,当然已经不陌生了。
只不过,倒还是第一次在蓉城参加。
12月的川省,虽然不是关外盛京那样的严寒,但湿冷的气候也让他一个北方人不太好受。
所以,在下飞机之前,常浩南还是特地披上了一件军大衣。
好在和当年第一次来蓉城的时候相比,如今他的专机可以直飞到132厂的黄田坝机场,省去了在地面上乘车折腾的麻烦。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蓉飞集团这些年靠著卖歼7F赚了不少,也不至于继续拿当年那些在山路上恨不得随时能散架的杂牌越野车充数。
走下飞机之后,常浩南一眼就在舷梯下面不远处看到了负责歼10研发的“三剑客”——
薛炽寿、宋闻聪以及杨韦。
相比于上次见面,前两位都明显变得苍老了许多。
尤其是宋闻聪。
他在被召回来主持十号工程的时候,年纪其实就已经不小了。
到2001年这会,更是已经71岁高龄。
实际上,在歼10A研发的后半段,宋闻聪就已经开始逐步向身为副总师的杨韦转移项目的指挥权。
至于目前仍然在试飞的双座型歼10AS,则直接就是由后者挂名了总设计师。
三人分别上前,和常浩南或是握手,或是拥抱地打了一番招呼。
“走吧,我们去那边看看。”
简短的寒暄过后,宋闻聪抬手示意了一下不远处总装车间的方向——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