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81节
以至于有了些新的想法。
按照原计划,在海洋一号技术验证成功后,真正的海洋监视卫星将在5-6年后完成研发并发射。
但看现在这意思,用户好像有点不太想等了……
二人对视一眼,还是作为卫星专家的张维永首先给出意见:
“陈主任,想要真正实现在军事上有效的侦察监视,只靠海洋一号这样的卫星……恐怕是实现不了的。”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是个近似圆轨道,优势是一颗卫星可以在一天之内扫过几乎整个地球表面,而且每天扫过同一个点的时间一致。具体到海洋一号,就是每天上午9时会通过通过我国的喀什测控站。”
“但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度不高,而受制于目前星载设备的性能,也没办法提供特别宽广的视角,所以每次拍摄的范围其实很有限……这样的卫星更适合对全球做普适性监视,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点进行高频重访……”
“总之,对我国周边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监视,难度跟对全世界任意一个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侦察监视是一样的……”
“那地球同步轨道呢?”
陈达直仍然不死心,他当年上学是学导弹技术的,虽然不完全对口,但倒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地球同步轨道确实可以保证对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进行连续监视,但轨道高度太高,需要非常先进的成像设备……这类设备几乎没有除了军用以外的任何需求,而且核心零部件被美国人垄断,就算我们现在和欧洲关系不错,也很难搞到成品。”
“另外,就算真把设备问题给解决了,也需要一颗体积非常庞大的卫星才能搭载,而且还需要很大的能源供应,重量也相应会提高……目前的东方红四号无论如何都不够,另外把十几二十吨的庞然大物打到地球同步轨道上去,又需要比长三乙大得多的重型火箭……”
“……”
显然,尽管华夏近些年来的发展已经相当迅速,但面对这种体系性的落后,仍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追回来的。
看著一脸“师傅求求你别念了”表情的陈达直,主管整个航天产业发展的栾文杰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开口安慰道: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现在10吨级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还有起飞重量在500-1000吨范围的几种新型运载火箭都已经开始论证了,估计很快就能立项,20吨不敢说,但以后往地球同步轨道上打个15吨的东西应该问题不大……”
陈达直心说你小子隔这哄小孩呢,从开始论证到完成研发,中间隔上十几年都是正常的……
但话到嘴边,看了看站在旁边低头不语的常浩南,终究还是憋了回去。
“其实……倒也未必就没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常浩南却突然开了口:
“目前的海洋一号,因为是技术验证星,所以星载设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只局限于卫星正下方,如果想要调整拍摄角度,那就需要耗费燃料调整卫星本身的姿态。”
“但如果我们在专门的海洋侦察卫星上去掉其它功能,利用多余的空间和供电安装一套凝视设备……就是类似人的脖子……呃……或者说是猫头鹰的脖子一样。”
常浩南觉得单靠语言可能不太直观,因此找旁边一名工作人员要了张纸,欻欻几笔画了个示意图:
“可以在卫星本身不动的情况下调整拍摄角度,这样一颗卫星能提供的有效侦察时长就会大大提高,需要的卫星数量也可以减少到……大概个位数的水平。”
第1005章 网络编码技术
常浩南提出的思路,倒是不难理解。
甚至于,这会其实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在内部论证此类卫星凝视技术的可行性了。
当然,让设备在维持成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角度同样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但相比于大载荷卫星,重型火箭运载这些需要强大综合国力才能支撑起来的东西,单单一个可动设备平台,对于大多数体量有限但手头有一定高精尖技术的国家来说,都是努努力就能够到的东西。
说穿了,这东西跟瞄准吊舱上面的多自由度云台在基本原理上都是一致的,相关联的前置科技比较少。
而对于当前外部环境还算良好的华夏而言,也可以走引进-消化吸收这条路。
不存在完全不可跨越的技术壁垒。
“这样的话……倒是确实可以把每颗卫星对重点地区的有效监视时间拉长。”
无需常浩南过多解释,栾文杰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但军事侦察的重点在时效性,军舰如果全速航行,一个半小时就能跑出去大概100公里远,所以光是能拍到有效画面肯定不够,还得保证拍到的东西能实时传回来才行啊……”
“如果卫星在我国上空拍摄太平洋西部,那倒是还好,但要是卫星本身在太平洋东部,甚至在赤道以南……那就算能获取到侦察数据,也得等上差不多十几个小时才能重新进入数据传输窗口……”
刚刚兴奋起来的众人顿时又冷静下来。
不过常浩南的心态倒是平稳得很,只是稍稍叹了口气:
“没办法,卫星监视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只有超级大国才玩得转,就算通过一些小技巧能提高一些效率,但比如星间链路之类的核心技术,总归还是绕不开的……”
“……”
无论如何,今天能捕捉到小鹰号的位置,本来就是意外之喜。
至于24小时监视华夏周边海域的事情,完全是陈达直一时间的心态膨胀。
所以,在一番心态上的起起落落之后,大家总归还是进入了之前就准备好,但因为中间的插曲而被推迟到现在的庆祝环节。
只有张维永,不声不响地跟在众人最后面,低著头似乎在思考著什么。
“张总?”
跟陈达直等一众熟人聊了些家常之后,常浩南很快注意到了身后那个略显孤零零的身影。
一直叫了三声,对方才总算反应过来:
“哦……常总”
张维永露出一个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容:
“抱歉,刚才在想事情,有点溜号了,没听见。”
“还在考虑海洋监视系统的问题?”
常浩南自己其实也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一心二用,所以外在表现一切如常而已。
“啊……没错。”
张维永点点头:
“或者严格来说,是在考虑你最后提到的,关于卫星中继通信的事情。”
“从我们现有的发射能力上来讲,要想往地球同步轨道上打一颗像是锁眼那样的大型侦察卫星确实有难度,但如果只是通信中继卫星的话,大概只需要3-4颗,就可以满足低轨卫星之间,以及低轨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通信联络要求了。”
“如果能建成这样一套中继星座,那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不再追求全能的单一卫星,而是把不同功能拆分到大量低成本的小卫星上面,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运载能力水平……”
“……”
听过对方的解释之后,常浩南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阵赞叹——
这个“以量换质”的思路,哪怕搁在十几年之后,都算是相当先进的概念。
虽然日后这一指导思想下最出名的东西可能是星链,但其实早在2014年空X画饼之前,华夏方面就已经在遥感卫星领域引入了相同的思路。
拿出来产品则是“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星座,最终计划部署超过300颗卫星,实现对全球任意一点重访周期小于30分钟的目标。
几乎接近于实时侦察。
而张维永的思路,甚至更加狂野。
不仅要追求信息获取层面的效率,还要追求信息传递层面的效率。
例如一颗卫星在地球另一边获取到了一条有效的图像信息。
然后无需储存起来等待短则90分钟,长则几小时之后的通讯窗口,而是马上通过2-3次中继通信,将信息传回到地面的控制中心。
将卫星侦察的时效性彻底压低到理论极限(也就是重访周期)附近。
“通信中继星……”
常浩南低头思索了片刻:
“我记得921工程里面,为了解决我国测控站和测量船覆盖率不够的问题,好像就有一个数据中继卫星的研发计划?”
听到这个问题,张维永带著些许震惊的神色看向常浩南:
“想不到常总您连这个都知道?”
“呃……”
常浩南有些尴尬地摸了摸下巴。
他自然不可能说自己这是二十年后知道的,只好随便搪塞过去:
“你知道,我跟科工委那边的关系不错,之前给一个项目申请神舟二号载荷空间的时候,看过栾主任那边的一些资料……”
这句话里面没有一个标点符号是假的,因此张维永倒也没再深究下去:
“没错,确实是有。”
他回答道:
“而且就是今年年初才立项的,内部计划叫做天链一号。”
“我刚刚就是在想,能不能依托921项目的这几颗卫星,把我的想法给具体验证一下。”
对于几乎相当于白手起家,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一直省吃俭用的华夏航天人来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项目效费比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
但另一方面,效费比高,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著效果本身其实一般——
因为减少分母的效果比提高分子明显得多。
常浩南听后皱了皱眉:
“天链一号只是为了解决航天测控空窗期的问题而已,数据带宽相当一般,恐怕不太好满足低轨卫星群之间又是图像又是语音的信息流需求吧……”
“没办法……其实我现在也是在纠结这件事情。”
张维永轻轻叹了口气:
“同步轨道距离低地球轨道太远,从物理层面上就把带宽和延迟给限制死了……”
而常浩南则直接打开思路:
“有没有考虑让中继卫星也在低轨道运行?”
“啊?”
这个办法对于张维永来说确实有些离经叛道了:
“先不说这样需要多少颗卫星……就算数量足够,那通信网络中也会出现很多个数据中继节点,每个节点都会导致都会导致信号衰减和数据传输错误……”
“在地面倒是好说,一般通过多次重复转发数据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是卫星的话……会对网络吞吐量和传输效率带来更严重的负担啊……最后的传输效果还未必有少量同步轨道卫星来得好。”
一边说,张维永一边还用略带疑惑的眼神看向常浩南。
说到最后,声音都有点不自信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