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86节

  只不过载机从伊尔76换成了经过长航程改造,也就是把行李舱空间换成油箱的C909。

  出于稳妥和尽快形成战斗力的考虑,这一型号仍然选择了相对传统的有源相控阵构型,阵面设计为背靠背的C波段/L波段双面阵。

  至于更加激进的光控相控阵,则交给同步进行的、但是以外贸为主的小型平衡木天线来验证。

  等到性能完全稳定下来之后再考虑出口转内销。

  尽管是电扫描雷达,但空警2000的圆盘型雷达罩仍然能以最快6圈/分钟的速度进行旋转。

  不是为了扫描,而是调整角度,以弥补双面阵导致的视野盲区。

  而除了这些由于平台升级而自然带来的性能提升以外,常浩南还准备第一次将空军数据链系统引入到空警2000上面。

  当然,由于眼下没有足够的通讯卫星,因此飞机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用直传形式,或者依托地面中继站来交换数据,有效范围相对较短。

  只有大概几百公里的样子。

  但对于主要作战区域集中在国土周边,任务也是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华夏空军来说,仍然是一项巨大提升——

  之前的空警200由于研发时间较短,服役相对仓促,因此虽然能提供侦察预警功能,但却只能通过无线电语音沟通的形式进行数据分享和指挥。

  换句话说,空警200发现的目标,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只是一个“方位xx、距离xx、数量xx”的信息。

  尽管AESA可以每秒钟更新数百次目标情况,但指挥员的语速总归是有限的。

  因此信息仍然不够实时和准确。

  而空警2000发现的目标,即便战斗机出于隐蔽性考虑没开雷达,或者目标远在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范围以外,则仍然可以直接通过数据链呈现在多功能显示器上。

  在纸面数据上,有无数据链或许看不出什么差别。

  但信息的时效性和直观性都大大提高。

  绝对的战力倍增器。

  而这个空军数据链,几乎就是验证网络编码技术的绝佳机会。

  张维永作为专业搞卫星的,倒是不清楚预警机项目里面的这些弯弯绕绕。

  但见到常浩南的态度斩钉截铁,而且明显已经在心中有了谋划,他在犹豫片刻之后,还是决定跟着对方的安排走:

  “那我接下来应该……”

  “张总你接下来的任务,是从航天发射和卫星设计层面开展一些预研工作,尤其是把相关资料要准备齐全,等我那边的工程验证数据到手之后,能尽快完成立项并转入正式研发!”

  听到这个要求,张维永不由得皱了皱眉。

  倒不是他觉得这活有多难做。

  正相反,实际上是太简单了……

  “常总,这种事情哪怕不用你说我也肯定会做的,我是想问,有没有更……重要一些的工作?”

  见到他如此云淡风轻的模样,常浩南笑了笑。

  显然,对方还不知道他口中的“尽快”是什么概念。

  “如果没有什么不可抗力干扰的话,我希望能在两年之内让卫星上天……”

  “噗——”

  张维永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水差点就喷出来。

  他本来以为对方想说两年内正式立项。

  结果……

  ???

第1008章 这就开始搞综合电力系统了?

  张维永放下杯子,露出一脸“麻了”的表情,同时狠狠捶了两下胸口,才让刚才没顺下去的那口气喘匀乎了。

  “你等会你等会……”

  缓过来之后,他赶紧制止了常浩南继续说下去:

  “常总,恕我直言……”

  “一个三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就不说前面还有立项准备,还有原理验证之类的事情,哪怕咱们跳过这些步骤,今天就立项,那从开始研发到顺利发射入轨,也需要一个大概两到三年的周期……”

  “所以我才定了个两年的目标嘛……”

  常浩南的回答突出一个理所当然,反而显得张维永有点少见多怪那意思了。

  “不是……但……”

  后者一时间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回应,支支吾吾好长时间愣是没吐出一個字来。

  “预研阶段,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嘛……”

  看着有点绷不住的老张同志,常浩南出言开导道:

  “低轨道通信中继星不需要很大,有24个转发器已经足够了,东方红三号现在应该是很成熟的平台,我可以先给你提供一些网络编码技术的硬件需求,最好是能在立项之前就把卫星总体设计在纸面上解决掉,明年正式立项之后,只需要进行设备调试和软硬件适配就行,两年时间完成不算夸张……”

  张维永,没说话。

  只是瞠目结舌地看着常浩南。

  好家伙,别人预研是研究可行性,最多加上一些关键技术节点的论证。

  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类大于技术类的过程。

  结果到您这,预研是直接把项目干完一半是吧?

  常浩南也看出了张维永的惊疑不定,于是搬出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

  “放心,我之前带队伍开发涡扇10,还有那台重型模锻压机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前期经费肯定不足,但结合过去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实验,还是能正常推动进度……”

  “……”

  接下来,常浩南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向对方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有没有实际作用不好说,但最后总归是让张维永同意了他的提议。

  而海洋一号的第一次正式测试,也就在这样的“意外收获”当中结束了。

  ……

  接下来的整个四月,常浩南都如他之前所计划的那样,准备QC300燃气轮机的立项工作。

  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他需要负责的具体技术工作相对较少,但大部分协调和管理任务都落在了头上。

  尤其是跟船舶重工703所合作的相关事务——

  在之前那场研讨会结束之后,两边的集团高层都很快批准了合作研发30兆瓦级新型动力燃机的提议。

  考虑到海军,以及负责总体设计的701所都更加青睐当时的第二个,也就是在052C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度改进,并放大船体到8000吨级的选择,因此合作的基准研发最终被确定为QC300。

  也就是说,船舶重工703所将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到QC300的研发当中。

  主要是机匣,以及间冷器两个部分的设计工作。

  但型号主导权仍然在航空动力606所手里。

  实际上也就相当于完成了选型。

  只不过,选型“失败”的703所也可以从中获得一部分的经费和利润,支持其继续完成对GT25000的国产化和升级改进。

  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种情况,相当于直接完成了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

  至于初步设计……

  QC300可是涡扇10航改燃。

  后者目前在空军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初步设计说明。

  因此,立项审批,自然是稳稳通过。

  甚至都没像当初涡扇10一样惊动科工委乃至更高层领导。

  只是由总装备部、海军、航空动力集团和船舶重工集团四个直接参与方,就把项目给定下来了。

  立项评审会结束之后,703所那边派来的副总工程师特地放慢脚步,找到了常浩南:

  “常总,请留步。”

  后者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听到有人叫自己,便循着声音看过去:

  “哦……是常山总啊……”

  他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转身面向来人:

  “有事你说。”

  说来也巧,这名副总工也姓常,叫常山。

  其实像这种一二把手姓氏相同的情况不算罕见。

  分别叫常总和小常总就完事了。

  最开始,大家也确实是这么叫的。

  直到有一天,当常浩南和常山在站在一起的时候,有人叫了一声小常总。

  然后俩人同时抬起了头……

  总工比副总工年轻太多,有时候也是个问题……

  所以后来,大家对常山的称呼就直接改成了常山总。

  而这个常山的情况,非常特殊。

  703所派他过来,既不是为了跟常浩南争夺项目领导权,也不是为了配合常浩南工作。

  反倒跟另一个项目有关——

  常山的专精领域并非燃气轮机,而是传动装置。

  052B/C上那套柴燃交替系统,就是他主持研发的。

首节 上一节 886/9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