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科幻之王 第132节
作为梦工厂的老板,陈景行也要对公司目前各个已完工和未完工的作品的进度有所把握。
已经拍完,正在后期制作甚至后期都已完工的电影目前只有《信号:海市蜃楼》和《地心引力》了。
对于这两部电影,梦工厂已经开始启动宣发工作,《海市蜃楼》还在后期制作,但是预计要在5月上映,时间还是比较紧的。
因为有电影《信号》第二部的名头,宣传还是比较好打的,要知道经过了一部电影版《信号》和电视剧《信号》的加持,信号这俩字现在已经是一个能调动起观众期待值的品牌了。
当然其实三部《信号》都是独立的内容和故事,如果放在其他影视剧ip身上,观众怕是已经开始大叫诈骗了,比如陈景行前世位面的《误杀》和《误杀2》。
但是本位面对于《信号》这个ip,观众却没有产生什么被骗的情绪。
首先是开创了《信号》ip的电影版,故事是很完整的,没有留下任何扣子和悬念,也完全没有太大扩展的空间。
所以当初梦工厂立项《信号》同名电视剧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人,包括陈景行的影迷都觉得迷惑,甚至认为跟其他电影火了拍同名电视剧,电视剧火了拍同名电影的圈钱项目差不多,陈景行想赚快钱,想榨干《信号》电影的商业价值。
《信号》本身故事的完整和同名电视剧的面世,都让观众并没有认为《信号:海市蜃楼》这个名字是在拍第一部《信号》的续集。
此外,更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质量,电影版和电视剧版都拥有极强的口碑,电影版评分8.5,电视剧已经播完好几个月了,分数仍然坚挺在9.6分,票房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质量的优秀自然能赢得观众对梦工厂一个ip名字反复用的宽容。
现在大部分观众听到梦工厂的新片《信号:海市蜃楼》的第一反应都是又是一部通过一种通讯工具实现跨时空联络,从而引发蝴蝶效应,时间线变动,互相救赎的电影。
《信号》这两个字在梦工厂的经营下已经成为了“跨越时空的信号”这种科幻设定的标签了。
而经过了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打底,观众对于《信号》这种科幻类型的电影几乎建立起了无条件的信任,很多关注梦工厂动态和电影项目的影迷都对这部电影非常期待,想要看看梦工厂还能把这种设定玩出什么新花样。
虽然很多小公司已经开始蹭《信号》的热度,某些视频平台甚至已经出现了名字为《XX信号》和《信号XX》的网络大电影,但是梦工厂的《信号》独此一家,观众认可的是梦工厂+科幻的品牌,并不会被这些蹭热度的网大影响对《海市蜃楼》的观感。
这些有利条件让《海市蜃楼》的宣发压力相对比较小。
但是《地心引力》就不同了,虽然《地心引力》定档的是暑期档,在陈景行和秦中和的商议下,初步考虑是7月中旬。
而且刚过完初七,梦工厂就公布了《地心引力》的定档消息,让很多陈景行的影迷,关注这部电影的网民,以及媒体都非常兴奋。
《地心引力》的国内宣传工作没有太大难度,先不说有国影集中大资源的投入——虽然《地心引力》中国影的投资占比不高只有四分之一,但是金额足有2亿,已经算是国影近几年投入最高的电影了——媒体和观众的期待值其实已经很高了。
《地心引力》虽然制作了一年有余,但是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公众视线,陈景行的电影,华国首部太空灾难片,还是华国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贵的电影,这些标签都很吸睛,也是媒体隔三差五提到梦工厂或陈景行就会带一嘴的。
不管你看好还是不看好,对这部电影的好奇绝对是有的,谁不想看看华国第一部太空灾难题材的电影呢?谁能对这个号称“史上最贵”的电影没有好奇呢?就算是烂,你都想看看他有多烂。
而这是宣发的优势。
但是《地心引力》这个体量就决定了他不是只看国内市场的,8亿的制作成本,甚至直接养了环球旗下的特效工作室一年的时间,再加上宣发成本,就算对国内电影市场再有信心的人也不敢把回本的希望全放在国内市场。
而陈景行更是想借此机会,实现多国多地区同步上映,或者起码是背靠背上映,这不只是出于节约宣发经费,而且也能壮大声势。
别小看声势的作用,对于跨国上映的大片,很多国家的观众就吃这一套,一看国外火,国内的院线也会提高排片,观众也更爱去看热度更高的大片,甚至能形成回音效应。
很多好莱坞超级大片上映前声势浩大,几十个国家的媒体都疯狂报道,广告地推遍地都是,难道是好莱坞片方的宣发费用能在几十个国家造出这样的宣传阵势吗?
当然不可能了,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大部分热度都是这些国家的媒体自发宣传的,一部好莱坞大片搞出声势后,各国媒体就会自行蹭热度进行报道,相当于免费宣传。
《地心引力》的“史上最贵”,“太空灾难片”等标签被国内媒体这么炒作,梦工厂其实没有花一分钱,媒体和营销号是会自发找噱头吸流量的。
陈景行想要的效果就是起码在华美两国,以及东亚几个重要市场要实现同步上映,其他主要市场也要相继上映。
同步上映的国家越多,就能更加容易的树立起国际特效大片的形象,声势造起来后,就能达到良性循环,能让梦工厂以最小的资源和成本取得最大的宣传效果。
《源代码》去年的海外票房是不错的,加上前几部的积累,陈景行的品牌在海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就让《地心引力》的全球同步计划具有可行性。
也因此梦工厂在年后便迅速开始跟进日韩及东南亚各国的发行工作,跟各国在地的发行商和院线进行协调和谈判。
而在北美市场,萤火虫发行公司也很快跟环球商量起《地心引力》的发行和宣传安排。
之所以选择环球,首先萤火虫公司的负责人就是环球推荐的,有北美大院线和环球的工作经历,其次则是在《源代码》的发行上,两家合作的还算愉快。
再加上《地心引力》是环球旗下特效工作室近几年的最大单,从这个意义上看环球也算是参与了《地心引力》的制作,也对这部电影比较了解和看好。
不过既然在国内是暑期档上映,那么要实现华美两国同步上映,北美市场自然也是暑期档,这在竞争远比华国市场激烈的北美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毕竟《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不是像其他国内电影一样,随便在湾区和几座华人大量聚居的大城市找几十家甚至几家电影院上映。
陈景行的底线是《地心引力》这次在北美上映,至少要凑够三千家以上的影院开画,这样的大规模上映已经是A级大片的待遇了,恐怕需要环球和其他好莱坞大厂好好协商一番。
而《地心引力》的发行也将成为梦工厂在上半年要耗费最大资源去推动的重要任务。
除了电影之外,梦工厂还有三部已经立项的电视剧。
三部剧中,《黑镜》已经拍完了,因为第一季只有五集,每集差不多五十多分钟,相当于一部迷你剧。
而这一季中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小而美的科幻寓言,并没有涉及到大场面,所以不仅成本小,拍摄起来也很容易,甚至在年前连后期视效都已经完工了,就等在视频网站播出了。
当然成本小只是相对于梦工厂的其他影视剧项目而言的,《黑镜》第一季制作费用超过了2000万,相当于集均400万,这个金额已经算是国产电视剧最高的水平了。
国内目前某几部号称S级制作的电视剧虽然对外的单集成本已经有超过400万的,但是片酬占比是非常大的,能抗收视或者有号召力的一线明星目前单集片酬普遍都超过了100万,请上两个这样的明星单集成本就超200万了。
而《黑镜》的片酬成本则几乎只有制作费用的十分之一,剧中基本没有知名度高的明星,不是十八线小演员,就是没有名气的话剧演员,甚至还有京影和中戏的在校生,对于梦工厂的戏,他们哪怕不要片酬都愿意参演,梦工厂的影视剧带来的曝光度和讨论度本身就是最大的收益了。
倒不是梦工厂清高,不屑于请大明星,或者陈景行抠门,不舍得花钱。
而是就五集,每集还是独立的故事,要用不同的演员,一线演员到你这拍一集,制作方还要求高,基本是电影级别的要求,耗这么大精力,然后片酬一百万,说实话对于一线明星来讲属于性价比很低了。
请二三线的明星来也没意义,只有五集的电视剧,也没有大IP垫底,视频网站不可能花大价钱采购,请明星的片酬对于梦工厂来说就缺乏性价比。
索性就放弃卡司的市场号召力,就凭借梦工厂本身建立起的品牌,低价卖给网络平台,收付费点播分账和广告分账。
等到第一季打出名气,第二季自然就能卖出高价,而且能谈出更好的点播分账条件。
陈景行相信有梦工厂的品牌和过硬的质量,《黑镜》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就算每一集当作网大,那也比市面上绝大多数网络大电影好看的多,虽然网大的名气不好,但是现在有些网大的收益甚至超出很多院线电影,《黑镜》的钱景不会差。
(本章完)
第264章 《源代码》与《疑犯追踪》联动
梦工厂的电视剧只要不狮子大开口还是不愁卖的,因此很快就跟各大平台达成了《黑镜》的交易。
照例是企鹅视频、幻世网和梦工厂投资的C站拿下了网络播放版权,准备在3月底播出,以周播的形式,每周一集更新。
除了《黑镜》将要播出之外,《疑犯追踪》在年前就完成了筹备工作,年后马上就举办了开机仪式。
《疑犯追踪》的投资就比《黑镜》要大得多了,20集,预算接近了9000万,当然之所以成本这么高,除了场面要大一些之外,演员的片酬也很不菲。
《疑犯追踪》第一季请来了潘越名、段毅弘和《地心引力》的女主角吴越。
在去年的口碑电影《烈日灼心》中,段毅弘是奉献了精彩的表演的,虽然没有特别亮眼的票房成绩,但是在市场上是相当吃香的一个演员,无论是气质还是演技都很难找到替代品。
虽然不能算是一线演员,但也是强二线了。
而潘越名经历了离婚风波后近几年有些沉寂,没有拿到太好的资源,但是目前也能算是弱二线演员了。
吴越更是因为出演了《地心引力》的女主角,而且是大女主,虽然电影还未上映,不过咖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因为是梦工厂的电视剧,所以她也相当于是友情价出演。
即便如此,加上其他演员,总片酬也超过了2000万,这其实已经是有梦工厂品牌和剧本加成后的结果,单集片酬才100多万。
对于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来说,资源是不缺的,但是好资源却是稀缺的。
作为影视产业中少有的,甚至是独一份的能提供优质资源的电影公司,梦工厂的议价权是非常强的。
如果按照《疑犯追踪》原版来拍当然是有些不合适的,所以对于这部经典科幻剧的剧本,陈景行还是做了一番魔改。
这一版《疑犯追踪》的背景是安排到了《源代码》世界中的。
故事是发生在《源代码》世界的几年后。
虽然避免了大都市中的放射性炸弹装置爆炸,但是之后KB袭击仍旧不时发生,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官方开发了一种机器,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现代社会的所有信息,包括无处不在的监控信息、电话信息与网络信息,从而提前预判KB袭击图谋,阻止KB袭击。
而不可避免的,机器不可能只精准定位KB袭击,KB袭击也是一种犯罪。
机器其实是从海量的信息中计算出所有预谋犯罪或者有可能导致犯罪发生的可疑人员以及密切相关人员,再根据不同犯罪行为造成的影响,从中筛选出KB袭击级别犯罪的相关人员,即“有关名单”。
而其他的没有达到KB袭击级别的潜在犯罪事件则称为“无关名单”。
这其实跟陈景行前世位面的一部科幻经典《少数派报告》是相似的设定,《少数派报告》中的设定便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的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当然在电影中这个所谓的“先知”其实不是机器,而是三个超自然的人,三个“先知”一起出具预测犯罪报告,如果三人中意见不同,则少数服从多数。
《疑犯追踪》中这种能“预言犯罪”的是真的机器,而本位面中《少数派报告》这部科幻经典并未出现,所以《疑犯追踪》中的这个设定就非常新颖了。
不过在陈景行的剧本中,虽然这个为了“预防KB袭击”而发明的机器实际上有“预言罪犯”的功能,但是官方却不允许使用这种功能。
一旦开启这个功能,那么恐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法律、道德与伦理的颠覆,官方对此极为慎重,因此封闭了这个潘多拉磨合,过滤掉“无关名单”,只出具“有关名单”即与KB袭击有关的人员名单,且第二天零时“无关名单”会被机器自动的永久删除。
这个机器是如此的危险,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包括官方特殊部门和开发者在内,只有不到十个人知道机器的存在。
潘越名就是这个机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发明了一套启发算法,编写出了“机器”,在经过六个月的人脸、声音、步态识别和跟踪测试后,接入了监控数据和网络信息系统。
之后潘越名开始教会机器如何整理数据,理解人类,发现信息间的关联极易识别异常个体。
在某次学习、评估能力的测试中,潘越名发现“机器”对自己产生了如同子女对父母般的依恋,在“预测”到潘越名有生命危险时,不惜改变其代码,操控红绿灯、手机和部分使用了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让潘越名免于一场车祸事故。
潘越名认为“机器”要保护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某个人,而且机器对个别人产生的“感情”,导致它干涉人类社会运转的举动越过了他的警惕红线,机器的潜力让他既担心又害怕。
所以潘越名决定在每天零点让机器自我删除,只保留相关数据和核心代码,就像其自动删除那些“无关名单”一样,让这个在他手中诞生的人工智能始终保持中立和绝对理智,让其不对任何人,包括他这个设计者产生感情。
系统上线后,效果非常好,帮助官方阻止了两起KB袭击。
而潘越名在之后发现,他的合作伙伴,也是他的挚友每天都用作为“后门”的应急预案偷偷获取本该被删除的“无关名单”,然后尝试去干预和拯救这些并非KB袭击的预期事故或犯罪事件,因为官方设置的严密保护和防火墙,他只能获取可能会发生的犯罪的罪犯或受害者的身份证号码。
事情暴露后,潘越名与挚友因为理念不合而翻脸,潘越名坚持机器应该用在预防KB袭击上,而不能肆意干涉正常社会的运转,这会带来非常危险的后果,每天那么多意外事故、那么多犯罪事件,你只能干预一个两个。
这跟人类的本性相关,“天下无罪”是个乌托邦的幻想,即便说服官方出手,把机器当作“犯罪先知”开始通过名单抓人,扫除犯罪,那么可能乌托邦没实现,反而释放了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
潘越名解除了好友同时也是他十几年的合作伙伴的的权限,将其赶出了公司。
没想到在与好友翻脸后不久,挚友就死于一场犯罪事件,而当潘越名进入机器,调取当天还未删除的“无关名单”时,发现他的挚友的身份证号就在这个“无关名单”中。
当“无关名单”跟他有关时,“无关名单”就不是一行行简单的数字了。
挚友的死亡让他的观念出现了改变,他决心继承挚友的遗愿,哪怕不能实现“天下无罪”的乌托邦,但是能救一个是一个。
每天出现又会在第二天零时删除的“无关名单”此时在他眼里已经不只是一行行数字了,而是一个个将会在一起起事故和罪案中失去生命的人。
以上就是这部剧的整体设定背景,这些“前因”并不会直接交代给观众,而是会在剧情中一点点透露,而《疑犯追踪》的故事开端会从这里展开,潘越名选中了一个因某个原因被开除的曾经破获过很多大案的老刑警,段毅弘。
潘越名雇佣段毅弘对机器产生的“无关名单”进行调查和干预。
“无关名单”中给出的身份证号或者是即将发生罪案的潜在罪犯,或者是受害者,而这些犯罪事件有预谋犯罪,也就激情犯罪,多年的矛盾积累被机器通过监控、电话及网络信息收集分析出可能会出现矛盾爆发。
总之第一季中基本保持着一集一个案子的节奏,潘越名每天交给段毅弘一个人名和照片信息,然后段毅弘通过跟踪和调查,或干预阻止犯罪,或及时报警通过官方力量来救人,阻止行凶过程。
因为按照设定,“无关名单”的号码可能是施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也有一个人既是加害者同时又是受害者的情况,而这都需要去调查才能确定,才能补完目标人物的人际关系、当前困境与潜在危险的来源。
所以剧情是相当有悬疑感的,是观众和主角们一起在接近真相,发现真相的过程,有极强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