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科幻之王 第359节
随着刺目的白光散去,画面转到了地球上。
被男主和黑衣人打斗冲击出的大气层空洞慢慢被填补,剧烈的云气变化生出了飓风暴雨。
城市中,公路上,田野中,无数躺倒在地的人类躯体纷纷睁开了双眼。
“什么情况?”
“黑衣人自爆,被他吞噬的人类都复原了?”
吴恒大脑不断地思考着。
亿万人类在暴雨中缓慢起身,环视着周围。
其中有老妇人模样的圣人,有曾经被黑衣人夺舍反向侵入现实的觉醒者,有在回收站一家三口中的小女孩。
甚至还有女主,她出现在了被黑衣人同化的那间屋子里,桌子上放着电话机,窗户和半拉房顶已经被战斗余波湮灭。
吴恒满脸疑惑,他们的肉身不是已经死了?
人们纷纷看向彼此,抬头看着云雨散去洒出阳光的天空,都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狂喜的神色。
老妇人模样的圣人沐浴在阳光下,看着远处慢慢踱步而来的小男孩模样的主神。
“你玩了场危险的游戏,不过恭喜伱,你赢了……”
“不,是我们赢了。”
在彼此的对话中,吴恒伴随着影厅内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发出了一声:“我艹!”
原来这就是矩阵革命。
那种缓慢的一个一个在矩阵中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程序的速度太慢了。
圣人要的是在千千万万个有创造力的,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的诞生。
所以矩阵革命确实可以叫人类补完计划,当然同时也是人工智能补完计划。
男主身为人类意识被植入了救世主程序,是半人半机的异常bug集合体。
黑衣人身为矩阵系统的智能程序吞噬了矩阵内所有的人类意识。
两者合一,便完成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补完。
人工智能不是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无法诞生新的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吗?
那就融合人类的意识,或者说把人类转化成人工智能。
至此,矩阵中每一个人类意识都既是人类,又是程序,是人机一体的存在。
这样生命的进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阶段,一个新的宇宙智能生命,真正开始了它的伟大历程,他们的文明是机器文明的升华,也是人类的文明的升华。
是融合了两种文明优点的全新的生命。
人类虽然灭亡了,但也在另一种意义上获得了新生。
他们都变成了人工智能,他们在外界的属于人类的肉身已经死亡,但自身已经在这场矩阵革命中变成了矩阵中的程序,有着各自感情,自主意识的智能程序。
这便是矩阵的革命。
从圈养人类的虚拟世界,变成了容纳亿万人工智能的培养皿。
伴随着最终定格的现实中华胥国众多人类的欢呼背影,黑幕落下,灯光亮起,在沸鼎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吴恒却打了个冷战。
在这看起来似乎皆大欢喜,人类与人工智能实现另类共存,大补完,大融合的结局下,华胥国的那仅存的真正的人类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的补完也可以理解成人类的一次大进化。
但那群离开了束缚他们的虚假的矩阵系统,获得了他们寻求的真实的自由,生存在真实世界中的“旧人类”,他们将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呢?
尤其是那群在华胥国中出生的没有脑机接口的人类,他们对人工智能来说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
吴恒觉得这不是自己在多想。
因为影片最终并非在矩阵中全新“智能生命”的欣喜与雨破天晴中结束,而是定格在了现实地下苟延残喘的华胥称众人的庆幸与欢呼中结束。
这似乎已经在暗示着什么。
但伴随着这种细思极恐的念头,一种巨大的满足感也油然而生。
毫无疑问,《矩阵Ⅲ》无论在填坑方面、故事剧情紧张刺激方面,还是视听奇观的展示方面不只是达到了吴恒的期待,而是完全超出了他的期待。
(本章完)
第535章 太TM的好看了!
《矩阵Ⅲ》作为系列电影的终结篇,前作票房加起来足有近20亿美元的票房,同时也是陈景行的第十部电影——如果加上第一部只在网络发行的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的话。
因此声势极为浩大,国内媒体基本是提前一个多月就在造势了,国庆档的硝烟还未散去,全国的院线和文娱媒体就已经开始期待这部2019年的收官大戏了。
当然这其中固然有梦工厂的营销,但大部分还是社交平台与媒体自发的炒作。
这就是一部成功的系列电影的优势,足以形成自我驱动的宣传效果。
毕竟上至官方媒体下到娱乐营销号也都是需要流量的,当一个影视作品或一个话题在网民中很有热度的时候,不需要投入什么水军,媒体和营销号就会自发的去追逐有热度的话题,从而形成滚雪球的效应。
对于这样一部热度极高的电影,梦工厂也是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将首映礼放到了京城蓝海国际影城。
梦工厂上市后在许文深的主导下经过了两年多的投资,目前已经成了蓝海院线的控股股东,持股达到了51.21%,也算是开始追赶老牌电影巨头的脚步,夯实自身的基础。
好莱坞曾经在上个世纪中叶出台了法案,禁止大制片厂垂直垄断,要求制片公司放弃电影院放映的业务。
虽然到了21世纪,好莱坞电影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法案也已经松动,但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也已经适应了不控制院线的模式。
不过国内并没有这样的法案,甚至官方为了加快电影市场发展和规模的扩张,还出台了政策鼓励电影公司投资建设或收购电影院。
这样一来,不管陈景行个人站在普通观众角度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他当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垂直扩张的行业生态的,尤其是在梦工厂的作品在内容上具有竞争力的情况下。
这意味着其他在内容创作上不如梦工厂的大公司可以通过自身控制的院线建立壁垒,给梦工厂的电影发行增添显性和隐性的障碍,甚至也由此诞生了一些行业乱象。
但出于自身的利益,梦工厂也不能落于人后,这种对院线的控股是战略性的投资,也是梦工厂的筹码,可以不使用它,但不能没有。
控股了一家去年票房超过了19亿,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十一的院线,让梦工厂在业务范围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六大巨头之一——前十名的中的每一家院线都跟包括国影在内的五大传统制片厂有密切的关联。
而将备受瞩目的《矩阵Ⅲ》放到旗下院线的最大影院进行首映也算是梦工厂对自家子公司的支持,起码对于开业不到一年的位于京城的蓝海国际影城而言,算是一次广告了。
因为陈景行打算以后梦工厂所有的大片都在这家影城举行首映,所以在建设的时候就配置了一个亚洲最大的激光IMAX影厅,超越了韩国CGV龙山店保持的旧记录。
银幕宽38.16米,高21.57米,影厅占地1429.77多平,一共714个座位!
足足比标准的IMAX银幕面积大了一倍有余。
而在这样的银幕和影厅播放的效果也确实超出了陈景行的预料。
哪怕从初剪的样片到终剪的成片,他对《矩阵Ⅲ》已经看的熟悉的能背出台词了,可还是在一些剧情,尤其是特效镜头播放的时候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或许是这个亚洲最大激光IMAX影厅的视听体验实在太棒了,让《矩阵Ⅲ》呈现出了锦上添花的观影体验。
或许是《矩阵Ⅲ》是真的让影评人让影迷们很满意。
又或许是这样一部历时近四年的科幻系列电影最终完结对影迷而言确实算特殊的历史性时刻。
也可能三者都有。
总之就是陈景行率领着主创上台的过程及上台后,经历了他听过的时间最长的掌声。
掌声是否最大不好判断,但确实是他印象中历时最长的。
当然维持这么长的掌声的主力主要是参加首映式的影迷发出的,托这个能容纳七百多观众的亚洲最大IMAX影厅的福,即便记者、影评人和明星们为数不少,但影迷仍旧占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台下最中间区域的参加首映礼的嘉宾们也对环部四周的影迷激动的掌声欢呼声口哨声有些咋舌。
陈四成略带酸意的说道:“《唐探Ⅲ》点映和首映的时候我都没见过这么热情的影迷,所有影迷见面会上就算是浩然的粉丝也没这么夸张。”
一般来说,在首映礼或记者、影迷见面会点映场次上,嘉宾、影评人记者之类的他们自然会鼓掌,这是礼貌,不过也可能收了钱,吃人嘴短。
但影迷除非是流量粉丝,这么狂热的捧场可不常见。
一旁的郭凡和陈四成有一同“赴美游学”的同学之谊,地位相当,关系不差,所以也没什么顾忌,毫不客气的回道:“你那《唐探Ⅲ》属于是系列最差了,影迷肯鼓掌就知足吧。”
如果是往常听到这种话,陈四成自然是要反驳的,不过此时他嘴唇蠕动了两下,只是默然叹了口气。
他对《唐探Ⅲ》付出的心血是远超前两部的,同时也是真切的觉得《唐探Ⅲ》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唐探Ⅲ》应该是三部里我认为,场面最大,视觉效果最震撼,最刺激,最爆笑,主题最高的一部!”——这是他的原话,而且是真情实感的。
《唐探Ⅲ》的主题可是反战内核啊,这么高的立意我自己都感动了,你们难道看不出来?
这种心态其实并不稀奇,毕竟在导演心目中,电影就是自己的孩子,拍摄耗费的心力越大,对孩子也就越加珍视,导演其实是没法客观评价自己的电影的。
尤其当一个人获得了一次巨大的成功后,产生自负是再自然不过的,还有媒体和粉丝的赞美,周围的工作人员和依附他资源的演员也只会吹捧,不会唱反调,正常人都会失去对自己的客观认知。
我的才华真的有这么好,我的演技真的有这么棒,在这个考试那个招录中拿到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我的真实水平,你不服就是在嫉妒我,是仇富仇星心态,是指责型人格。
批评和贬低的声音不是同行的阴谋针对就是俗人水平不行欣赏不来我的才华,他们对此是真情实感的觉得愤愤不平。
更别说陈四成确实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从《北爱》到《唐探》,基本没有失手过,还是第一个开辟了成功的系列电影IP的人,《唐探》上映的时候,《矩阵》还没拍呢。
要不是有陈景行,有郭凡,陈四成早就觉得自己是华国商业导演第一人了,比现在还飘。
其实电影届比陈四成还疯的大有人在,某第五代诗人大导演自负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事实上,陈景行也是俗人一枚,他之所以还能保持冷静,没有飘到外太空,根本原因还是他对自己的电影是怎么来的心知肚明。
不止没有飘起来,心中还始终有种“影迷期待太高,等抄完了,之后该怎么办”的担忧。
陈四成则没有陈景行的“顾虑”,毕竟他的电影虽然其中涉嫌了一些“借鉴”,比如《唐探Ⅱ》中对《双瞳》作案动机和道家概念的融合。
但基本都算是他本人的作品,所以没有一个“镜子”时刻来提醒他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不过显然,陈四成从《矩阵Ⅲ》上似乎看到了一面镜子。
人对自己的“孩子”很难客观评价,但对别人的作品往往看的更清。
《矩阵Ⅲ》无论是科幻概念、还是思想性,亦或视听奇观都堪称完美,甚至是让人惊喜的。
不管是矩阵的目的,最后的矩阵革命,即所谓的人工智能补完计划,都相当的有震撼度和创造性,前半部的四线叙事和“最后一分钟营救”后紧接着的连环反转都让人叹为观止。
让陈四成在看的时候,观影体验无数次回到了去年看创下近二十年来最高评分的《盗梦空间》。
同样是叙事能力达到了顶级,近乎完美的商业电影。
即便与自己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孩子”《唐探Ⅲ》相比,陈四成也不得不承认体会到了其中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