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第395节
“苏晨师弟,敢问后世可是传承了夫子之学,究竟是何种景象?”
他此生最大的宏愿,就是传承夫子的学问,将之发扬光大。
哪怕是食不果腹,虽九死其犹未悔!
听此,苏晨看向神色真挚的颜回,心里也是不由叹息一声。
作为孔子最满意的学生,颜回最终却英年早逝,先孔子而去,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他并有直接回答颜回问题,而是转身,遥指着不远处的那一颗孔子种下的桧柏树,这才开口说道。
“子渊兄,华夏两千年夫子之学,这棵桧柏树,都曾经见过,经历过,感受过。”
闻言,众人心中都是露出惊异之色。
孔子也是看向自己种下的桧柏树,没想到这棵现在还没有长得太高的树木,将会存活两千多年之久。
此时,苏晨也是看着这棵树,不急不缓地说道。
“这棵桧柏,经历春秋战国时代,随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个朝代,在西晋的时候就枯萎了。”
“然而过了三百零九年以后,却又在隋朝的时候,重新长出了新芽,接着生长起来。”
“到了唐代的时候,这棵树再次奄奄一息,又好像是死掉了,但是过了三百七十四年,到了北宋的时候,又再次枝繁叶茂了起来。”
听到这里,每个人都是感受到了一种顽强地斗志,无法抑制的生命力。
这就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华夏精神啊!
无论是众弟子,还是还是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此刻都是被这棵特殊桧柏树所折服,所感动。
或许,这棵树并没有传闻中活得那么长久,或许,后来长出来的桧柏,是后人重新栽种的。
但是,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华夏的精神薪火相传。
苏晨依旧在讲述着这棵树的传奇,同时也像是在讲述着孔子之学在两千年间的传承。
“可后来,外族入侵,南宋时期,这棵树被战火烧掉了枝叶躯干,可到了元代,它又发出了新的枝条。”
“可以说,这棵树,就是夫子之学的象征,它一次次的枯萎,又一次次重生!”
“因为它的根是不死的,是和这片华夏大地紧紧连接在一起的。”
“中华文明屹立世间千年而不倒,经历无数磨难而不灭,皆是因为夫子在天下人的心中,种下了一棵棵桧柏。”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晨为后世之人,由衷感谢25先生开设私学之壮举。”
说到这里,苏晨再次朝孔子行大礼。
他作为曾经接受了国家教育的读书人,现在夫子的弟子之一,内心有的是对于先祖的尊敬与感恩。
这一刻。
全场弟子,无论是子路,颜回,还是子贡,宰我,每个人都是心潮澎湃,齐声对着孔子拱手行礼道。
“弟子谨记夫子教诲,为后世之人传道受业!”
场中,孔子见此,已是老泪纵横。
他笑着不断点头,同时连忙说道。
“好,好,好,你们都是我的好弟子,都起来。”
“通晓千年,我们理应更加刻苦求道,为后世之人多著书,立典籍。”
“总有一天,他们将超过我们的脚步,完成我们的心中大道啊。”
看到这一幕,屏幕前的的不少观众都是感受了孔夫子对于心中天下大同,天下归仁的执着追求。
他就像那夸父逐日一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了心中坚信的大道。
这才应该是孔夫子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关键,而是不因为他愿意经历无数苦难,所以才被称为圣人。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见此,尤其是真正读书的学生,也是在心里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好好对待语文课本上,先贤们的著作。
哪怕现在依旧不能感同身受,不能理解其中深意,甚至是暂时遗忘,相信总有一天它们会像那棵桧柏一样,重新焕发生机。
就在此时,镜头下。
讲述了桧柏树的传奇之后,苏晨接着对着孔子说道。
“夫子,且看由您开创的私学之风影响下,华夏两千年的风云变幻。”
说罢,他挥动衣袖,暗自启动了系统的能力。
只见一股无形的力量席卷而来,那棵桧柏树上落下一片片落叶,而这每一片落叶中,都是倒影出如同电影纪录片般的真实场景。
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而树叶的阴影之中,却是千年的郎朗读书声。
此刻,周围的庭院建筑逐渐消失,众人的双眼似乎就像是被这一片片树叶遮挡,坠入了时空的秘境,来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地点。
无论孔子,还是他身后的颜回,子贡,子路等人,都是睁大了双眼,不可思议地看着魔幻的一幕,振奋得不能自已。
这一刻。
第一片树叶中,逐渐浮现出一座庄严肃穆的阁楼,上面的匾额用大篆字体端正书写四个大字。
稷下学宫。
此刻,孔子与苏晨等人都是站在窗外,看着屋内传来一阵郎朗的读书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取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见此,苏晨也是出声说道。
“夫子,这里是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在这里,诸子百家争鸣,不仅有夫子创立的儒家,还有法家,兵家,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思想蓬勃发展。”
“其中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
听此,孔子的眼中陡然间亮起,不禁感叹道。
“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百花齐放才好啊,做学问就应该是博取众长,不断发展,与时偕行,一家之言难免不够全面。”
身后的一众弟子也是点头,其中,颜回也是开口说道。
“夫子所言极是,我们师兄弟平日里便常有观点不同,却也因此领悟愈发深刻。”
此时,透过窗台,只见讲台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端坐着,看着众多学子认真读书之景暗自点头。
见此,苏晨也是介绍性地说道,
“这位是荀子先生,也是稷下学宫的祭酒,对于夫子之学最为尊崇,并且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
“刚才学子朗诵的,正是他所创作的《劝学》一文,弟子在后世也曾学习过。”
“好啊,劝人学习,乃是大仁,荀子真是青出于蓝啊。”
话音落下,面前的稷下学宫如同海市蜃楼般,随着那片树叶地飘落而远去。
一阵风吹过,便是上千年的光阴流逝,日月轮转。
第二片树叶飞落而下,映入众人的眼帘。
镜头下,越过一道道石阶,只见一栋白墙黑瓦的书院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匾额之上,朱红的字迹龙飞凤舞,颇有学风。
白鹿洞书院。
“夫子,这里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到弟子所在的时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
闻言,孔子也是笑着点头说道。
“白鹿洞书院,好啊。”
等到他们穿过院门,走进内院。
此刻,只见高坐在讲台上的身穿黑色长衫的中年男子,语重心长地正在讲道。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苏晨见此,也是介绍道。
“这位是朱熹,是华夏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教育家,他个人,对于夫子之学更是推崇备至。”
“他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且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此时,台下一位清秀面容的学子不由问道。
“请问朱子,学问之源头在于何处?”
听此,朱熹也是笑着抚着长须,悠然说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见此台下学子皆是目光闪烁,不禁点头称好。
场外,孔子也是笑着赞叹道。
“说的好啊,永远。”
这一刻。
白鹿洞书院逐渐远去,时光再次如同大河之水般流逝,不舍昼夜。
又是一片树叶落下。
画面中,名为阳明书院。
一身儒雅长衫的的王阳明坐在讲坛之上,讲述着苦心孤诣,最终领悟的圣人之道。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座谈下,弟子无数,皆是伏笔急书,将王阳明的语言记录下来,为《传习录》。
遥望着这一幕,孔子和一众弟子的眼中,都是满含热泪。
这一幕他们实在是太熟悉了,就像是看见了千百年后的自己一般。
“传下去了。”
上一篇:大秦:神级建造大师
下一篇:我!奥特曼里的假面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