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 第539节

  像刘基这样的天才,年轻时也证明过自己。

  公元1333年(元惠宗元统元年),刘基进京赶考,一举考中进士。

  元朝对汉人的进士录取率很低,刘基考中进士时才23岁,足见其有“大才”。

  但很不幸,刘基在元朝的仕途生涯非常坎坷,因为他曾三度辞官。

  刘基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高安县丞,他在高安县丞任上还算清廉,不过,因为对上司不满,不久便辞职了。

  后来他又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为弹劾一位御史,遭到报复,他索性再度辞官。

  如果说,刘基的前两次辞官,都是性格原因的话,那么第三次,这有些“避世”的味道。

  元朝末年,韩山童、张士诚、徐寿辉等人纷纷起义,但第一个扯反旗对抗元朝的人,其实是浙东的方国珍。

  而在方国珍起义的时候,刘伯温其实是站在元朝这边的。

  《明史·刘基传》记载: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

  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

  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

  基遂弃官还青田。

  方国珍起义的时候,刘基迅速被元朝起复,担任元帅府都事。

  当时,元朝有意招降方国珍,刘基认为方国珍是乱臣贼子,应当剿灭。

  不过后来上司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坚决实行招安,刘基一气之下,第三次辞官归乡,从此再不问世事。.

336:有张良之才,存魏征之心!

  这是刘基在元朝最后一次辞官。通过刘基的三次辞官,能看出很多东西了。

  第一,刘基性格耿直,嫉恶如仇。

  第二,刘基先后三次为元朝效力,可见有传统士大夫的“入仕”心态,他想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但社会太黑暗,容不下棱角分明的刘基。

  第三,刘基讨厌方国珍这样的反元义士,可见,他受儒学影响极深,骨子里并不赞成乱臣贼子的造反。

  正是因为刘基骨子里不认可反贼,这也是下文,他为何不愿接受朱元璋招揽的原因。

  二、太祖下金华,刘基始得出。

  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于是。

  有些民间文学便借诸葛亮的例子,说朱元璋去请刘基出山的时候,也曾“三顾茅庐~”。

  其实。

  刘基并没有享受过诸葛亮的待遇,因为朱元璋和刘备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君主。

  不过,朱元璋请刘基来南京,的确也费了不少周折,第一个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的人,是胡大海。

  元末的浙东,有“浙东四先生”之称,分别是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十二月,遣使征青田刘基、浦江宋濂、龙泉章溢、丽水叶琛。

  胡大海荐四人贤,故遣使以书币征之。

  注意,朱元璋请“浙东四先生”,并没有亲自去请,而是“遣使以书币征之”。

  即。

  派使者带着书信和金银去请这四个人,结果,四人来了三个。

  对此,《明史·刘基传》记载: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

  在《明史》中,宋濂、叶琛、章溢三人都是一次性请来的,只有刘基是“基未应”,可见,刘基的“架子”很大。

  不过,当时朱元璋求贤若渴,一次请不来不要紧,他可以再请一次。

  《明史·刘基传》云: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次派了一个叫孙炎的人带着书信再去请刘基,刘基终于出山了。

  其实,这一次,也没这么容易。

  《明史·孙炎传》记载:

  太祖命招刘基、章溢、叶琛等,基不出。

  炎使再往,基遗以宝剑。

  炎作诗,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

  遗基书数千言,基始就见,送之建康。

  翻译一下。

  刘基不愿意往,朱元璋再次派孙炎前往,刘基闭门不见孙炎,但他也不想得罪孙炎,便命人送给孙炎一口宝剑。

  孙炎作了一首诗送给刘基。

  意思是。

  “宝剑应当送给天子,我作为臣子的,不敢收你的剑。”

  于是。

  孙炎把宝剑还给了刘基,并且给刘基留了一封长信,刘基看过信后,终于肯见孙炎,最终被孙炎送到南京见朱元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先后两次去请刘基,但都不是亲自去的。

  朱元璋的使者孙炎对刘基始终以礼相待,并没有用强,刘基最终还是投奔朱元璋。

  至于刘基为何改变主意,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也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已经盯上他,他别无选择。

  朱元璋没有亲自去请刘基,是不是意味着朱元璋不重视刘基呢?

  其实并不是,刘备当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还在荆州依附刘表,他几乎一无所有。

  而朱元璋请刘伯温的时候,已经是占领了江淮,加之当时的浙东处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三方势力中间,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璋是不会以身涉险的。

  所以,朱元璋和刘备“求贤”时的处境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接下来朱元璋的安排,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非常重视刘基。

  《明史·刘基传》记载: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刘基到南京后,立即给朱元璋呈上自己的见面礼,即“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新盖了一座礼贤馆来安置刘基,对他可谓“礼遇有加”。

  其实。

  朱元璋邀请刘基加盟,是因为刘基名声在外,但他并没有想到,刘基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会起到重大作用。

  三、运筹于帷幄,制胜于无形。

  刘基来到南京后,立即就干了一件别人想干,却不敢干的大事。

  《明史·刘基传》记载: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

  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

  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元朝末年,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而郭子兴作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隶属于北方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韩山童之子)。

  所以,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

  因此朱元璋一直采用韩林儿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韩林儿虽然势弱,也不在朱元璋身旁,但每到年初,朱元璋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

  因刘基是年底加盟朱元璋的,因此正好赶上年初的“御座行礼”事件。

  于是,就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众人都向龙椅行礼,只有一个人不跪,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人,就是刘基。

  刘基不仅不跪,反而讥讽道:“韩林儿这个竖子,不值得奉之为天下之主!”

  刘基这么做,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快,反而深得朱元璋之心,因为朱元璋抛开韩林儿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因此开始重视刘基,但朱元璋真正在军事上相信刘基,还是在“龙湾之战”之时。

  公元1360年。

  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自立为帝,他沿江而下,打算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

  太平失守,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战死,一时间,南京城人心惶惶。

  《明史》云: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力量悬殊太大。

  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元璋召群臣问计,大家只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投降陈友谅。

  第二,放弃南京,逃往钟山。

  只有刘基一言不发。

  朱元璋知道刘基可能有“大招”,便召刘基入内室。

  刘基对朱元璋说:“那些要投降或逃跑的,都应该被处死!”

  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计策?”

  刘基回答说:“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利用地利优势,把他引入埋伏圈,轻易就能打败他!”

首节 上一节 539/5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秦:神级建造大师

下一篇:我!奥特曼里的假面骑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