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生新体验 第658节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了可以收获的这天,而且也已经提前通知了周喻。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赵要就已经带着人在地里忙活开了,将地给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用线给分割开来,同时也需要先分别开挖一些好做到心中有数。
赵要蹲在地里亲自上手生怕这中间出上一点差错。
他必须要承认周喻给他说的话让他动心了。
直至快到中午,周喻才带着一大帮人浩浩荡荡的出现。
朝堂的大臣几乎都来,就连后宫里的皇贵妃杭、贤妃李香凝和李惜月也都被周喻给带了过来。
等到周喻从马车上下来,赵要立刻就跪在了马车前面:“臣赵要叩见皇上。”
“起来吧,无需多礼了。”周喻亲自将赵要给搀扶起来,看着赵要缓缓道:“从今以后你无需再跪在任何人面前,不是因为你是两千岁而是因为你为天下做作的一切。”
杭贵妃,李香凝李惜月也在宫女的搀扶下从马车里下来,旁边的大臣们更是人头涌动的围在附近。
李香凝和李惜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好有什么表示,可距离只要足够近那即便是眨眨眼睛无声的说上两个字那也是一种鼓励
赵要心里一暖,但并非是朝着周喻的,周喻让他感受到的更多还是一种震撼。
“微臣多谢皇上。”
周喻点点头:“开始吧,朕告诉群臣新得到了一镇国之神器他们还不信,朕就把他们全部带过让他们亲眼看看,别让朕失望。”
“是,臣一定不让皇上失望。”
赵要躬身拱手,随后退开几步转身挥手,民夫们立刻开始动手抬来了一框框的果实然后直接分开倒在了地上。
这些提前被挖出来的土豆都是一株株的,番薯也是一样,藤蔓之下都是一块块的块茎,一看就数量不少收获喜人。
周喻摆摆手去往了杂役们搭建好的棚子下坐了起来,一起来的大臣们也是三三两两的找地方坐下,于谦就守在周喻的棚子旁,死死的盯着被抬上来的土豆和番薯,两座小山很快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赵要再次来到了周喻的面前,弯腰拱手大声道:“陛下,臣不负重望没有辜负皇上所托,臣已经提前挖出了番薯土豆以做称量,一亩地产番薯一千五百斤,一亩地产土豆一千八百斤,请皇上检阅。”
第1006章 镇国神器
周喻坐在棚子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扫过面前堆成小山的土豆和番薯也是满意点头。
粮食焦虑其实在华夏大地上一直从未消失,哪怕到了现代社会也是一样,如今看着如此多的土豆和番薯摆在自己面前,生活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帝王亲自看见这些,哪怕是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但周喻的心口也是怦怦的跳了两下。
正因如此,周喻才只能端起茶杯来掩饰自己的激动,平静下来后周喻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于谦。
问道:“于谦,你可知道这是什么?”
于谦盯着那堆土豆和番薯,眉头紧锁的摇摇头,他只能看出这是两种作物的根茎,吃大概是可以吃的,否则也不可能被周喻称为镇国神器。
可这玩意到底该怎么吃,有多少能吃?吃起来麻不麻烦需不需要做特殊处理,一亩地能有接近两千斤是真的假的,种植麻不麻烦,对环境有没有什么要求,多久能够成熟。
于谦很震惊刚才赵要说的话,但越震惊就需要越冷静。
“回皇上,臣愚钝,从未见过此物。”
周喻笑了笑:“于谦,这就是朕说的镇国神器,有了它们我大明的百姓用不了多久将会人人能够吃饱,你刚才没听到赵要说吗?亩产一千多斤,你以为朕是在骗你们?”
于谦一愣,愕然瞪大了眼睛:“皇上,这是真的?”
周围的大臣们此刻呼吸已经急促起来,不少人已经快要按耐不住朝着前面土豆和番薯扑过去的欲望,一双眼睛发红的盯着赵要。
要不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一个个将手放在刀鞘上用着凶狠的目光看着他们,大臣们恐怕此刻已经是要彻底失控了。
周喻没说话而是朝着赵要招招手:“你来给诸位大人说说这个东西。”
赵要知道这是周喻在给他表现的机会,拱了拱手一手拿起一个土豆,一手扯下一个番薯快步来到周喻面前。
“皇上!”
周喻摆摆手示意他开始。
赵要转身面向大臣们,清了清嗓子先是举起手中的土豆:“诸位大人,此物名为土豆,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无论是肥沃之地还是贫瘠荒地皆可种植,种植之法也简单,只需将土豆切块,每块留一芽眼埋入土中,至多四月后之后便可收获。”
赵要的小眼神完美展现了身为皇帝身边大太监那种对所有外臣的蔑视、嫌弃,像是看一群土鳖。
但赵要也还是尽量的把土豆举了起来让所有人都能看清:“此物不仅产量高且营养丰富,吃法简单,可煮、可蒸、可炒,可炸,可烤,甚至可磨成粉制成面食,若遇灾年此物便是救命之粮!”
大臣们听得目瞪口呆,觉得自己耳朵是不是听错了,荒地可重不挑地方还一年能有三季?一个个盯着赵要手中的土豆,眼中满是震撼。
眼看大臣们似乎快要失控,马顺拔刀大喝:“停下!再有乱动者斩!”
“斩!”
整齐的喊声让在场的大臣脑子一下清醒,但眼睛也一直没有从地上那小山一样的土豆堆和番薯堆上挪开。
于谦直接窜到了赵要面前,拽住赵要道:“赵大人,此物当真如此?”
赵要淡定的推开于谦,道:“于大人,刚才本官所言句句属实,此物便是本官亲自种下,亲自称量,做不得假。”
于谦直接将赵要手中的土豆抢走研究起来。
然后赵要又举起手中的番薯,扫了一眼诸多人等:“此物名为番薯,同样耐旱耐贫瘠,种植之法与土豆类似,只需将番薯藤插入土中,也只需四月便可收获,番薯亩产可达一千五百斤,味道甘甜,既可当主食也可作菜肴,吃法和土豆类似但还可生吃。”
“甜的!?也能当主食?”
于谦猛的抬起头来,没忘记把土豆藏在自己的袖口里然后又一把抢走赵要手中的番薯。
赵要愣了愣看着于谦身形灵活的跑掉,咳嗽一声继续道:“而且此物果实人能吃,根茎牲畜能吃,叶子任何牲畜都能吃。”
“诸位大人,此二物若推广至全国,我大明的百姓何愁吃不饱?何愁穿不暖?此乃皇上为天下百姓谋的福祉,是为镇国神器!”
大臣们听完,一个个激动得混身发抖。
于谦又藏好了眼疾手快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高声道:“皇上圣明!此二物若真如赵大人所说,那确实是我大明的镇国神器!百姓有福!天下之福!”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皇上圣明!大明万岁!”
周喻笑了笑,摆摆手:“此物可不是朕找到的,是赵要上贡给朕的,更是他日日岁岁守在农田之中风吹日晒亲手将这镇国神器培育成如今这番模样。”
周喻的目光落在赵要身上:“赵要,此物一出天下百姓将再无饥荒之苦,你之功不仅在于上贡,更在于你日夜操劳亲自试种,将这土豆、番薯从无到有种出了我大明的未来!”
于谦听完,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拱手道:“皇上,赵大人之功,于民有功,于军有功,于陛下有功,于社稷有功,于我大明有功!此乃天大之功,朝廷若不赏,天下百姓亦会为赵大人鸣不平!”
于谦现在可聪明了,这情况完全看明白周喻是准备大赏赵要。
周喻微微点头:“于谦说得很对,此物足以奠定我大明国运,更是能让百姓免于饥饿的饱食之物,朕必须要赏。”
周喻缓缓起身:“赵要听旨!”
赵要连忙上前跪在地上,低头拱手:“臣在!”
周喻的声音平静又带着别样的节奏:“赵要上贡土豆、番薯,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朕特封你为‘两千岁’,封侯爵,赐号安民,食邑万户,另赐黄金万两,锦缎千匹,良田千顷,赐蟒袍,以彰其功!”
“谢皇上!”
一个两千岁的封号在别人看来已经是极高的荣誉了,但只有赵高自己知道这是皇帝在故意逗他的乐子。
而安民侯的爵位才是实打实的东西,而那些黄金锦缎良田……算了,不说也罢。
当周喻的声音落下后大臣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满脸震惊。
赵要叩首再次高声道:“臣谢皇上隆恩!臣必当竭尽全力,为大明的百姓,为皇上的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喻笑了笑:“起来吧,此乃你应得之赏,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我大明培育更多良种,配合户部一起尽快让这两种镇国神器种植到大明的每一片土地上,尽早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其他大臣一开始没选好位置,所以现在挨着周喻的大臣也就只有于谦,于谦直接朝着赵要弯腰躬下了身子:“恭喜赵侯爷!贺喜赵侯爷!”
面对于谦,赵要也还算客气:“谢谢于大人。”
周喻看向其他的大臣:“诸位爱卿,嘴上说的永远不如你们亲自确定的,朕今日就想看着你们亲自下地挖一挖这土豆和番薯,你们也亲眼看看亲手称量,如何?”
大臣们一听纷纷点头,得去啊,必须去啊。
他们早就对这堆镇国神器好奇得不行,现在有机会亲自上手,哪还能忍得住?
“谨遵皇命!”
周喻点头,赵要立刻就安排农户们拿来锄头和筐子分发给在场的人。
于谦第一个接过锄头,官袍一脱就大步冲到了地里,蹲下来就开始挖。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跟上,一时间地里热闹得跟集市似的,农户也是跟着这些大官老爷们配合着一起挖地。
于谦挖了几锄头,很快就挖出了一株土豆来。
他小心翼翼地把土豆从土里扒拉出来,看着那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土豆,喃喃自语:“这……土豆就是土里的大豆子,不该叫做土豆应该叫做明豆啊。”
其他大臣们也陆续挖出了土豆和番薯,一个个激动而且兴奋。
“皇上,这土豆果然产量惊人!”
“这番薯也是,块茎肥硕,一看就是好东西!”
“好甜啊!”
“快分我点。”
“这东西有些硬,你牙不好就别吃了。”
…………
周喻就这么坐着看热闹,等到大家都挖得差不多了他才开口道:“赵要,既然都挖出来了那就让他们称一称,看看你有没有夸大其词。”
“是,皇上。”
赵要安排人抬来大秤,这些东西早上他就用过心中自然不担心。
浪费了一些时间等到结果出来,所有人也彻底没有怀疑的想法了,虽然数字上有些差距但也是完全正常的,和之前赵要说出的也是相差不多。
这一天是大明的又一个转折点,但对有些人来说土豆和番薯的出现却未必是好事。
大明变得更好,百姓能吃饱饭,这些事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关心的从来就不是天下是谁的天下,而是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住。
可如今土豆和番薯的推广,则一定会动摇到他们的根基。
粮食产量一旦大增粮价必然暴跌,那些靠着囤积粮食操纵粮价发财的人怎么可能坐得住?
更有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变化,甚至想要阻挡这已经开始转动的时代洪流。
当然周喻还明白谷贱伤农,在任何情况下农户其实才是最可怜的,不过周喻已经对此有了一些想法。
就像当年,有些人费尽心思阻止皇室下西洋,哪怕为此掀起福建的叛乱,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暗中搞假倭寇的事也在所不惜。
他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独占海运的庞大利益,要知道当年朱棣赢了皇位后花钱如流水,大明朝当时的经济状况要不是靠着下西洋带来的巨额利润,哪还有今时今日?
不过好在现在是没什么人能再阻止了,周喻的好皇叔把事情做得太干净了,但同样的伤得最厉害的也还是那些依靠渔业生存的百姓。
上一篇:我的精灵都有大帝之姿
下一篇:绝世唐门之开局我复活了千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