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版水浒 第359节
这让赵佶不禁对赵桓能不能理解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能否不计前嫌,能否父慈子孝,很是没底,甚至有些忐忑不安。
所以,在回京的途中,赵佶总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当行进到南京时,他干脆彻底停下不走了。
随后,赵佶给赵桓写信,让赵桓派吴敏来南京一趟。
赵桓君臣不明白赵佶葫芦里卖什么药?
最后还是吴敏猜到了赵佶的心思,上奏说:“道君欲教臣去一趟,无他,欲知朝廷之事耳。臣愿前往奉迎,如蒙道君赐对,臣具条陈述陛下心意,以释两宫之疑,决无他虑。”
赵桓准奏。
吴敏转天南下前往南京面见赵佶。
见面后,赵佶向吴敏详细了解了赵宋朝廷的情况,并向吴敏解释了他在镇江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
赵佶甚至试探吴敏,说他就留在南京不回东京汴梁城了好不好?
吴敏力劝赵佶不要留在南京,说赵桓日夜思慕赵佶,希望赵佶早回銮舆,欲赡养之。
吴敏又表示,赵佶若不回东京汴梁城,本就势如累卵的赵宋王朝,很可能会分崩离析,进而灭亡。
为了赵宋王朝不因为他们父子相互猜忌而分崩离析,赵佶最后还是决定回东京汴梁城养老。
赵佶告诉吴敏回朝准备,他随后就带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回去。
很快,吴敏就回到东京汴梁城,将赵佶愿意回来养老的事,跟赵桓君臣说了。
当日,赵宋王朝的一众宰执在延和殿开会,商讨迎奉赵佶的仪式。
吴敏与耿南仲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耿南仲建议,应将赵佶左右内侍全都除去,出榜宫门,敢留者斩。同时,先遣人搜索赵佶的车架,然后派大军护卫车驾进见赵桓。
很显然,耿南仲想将赵佶囚禁起来,以防赵佶夺赵桓的权。
吴敏反对,他认为,赵桓应该以孝待赵佶,而不是如此示之以疑,他还说,耿南仲当以尧舜之道辅佐赵桓,而不是以阴谋之道挑拨赵佶与赵桓父子之间的关系,他甚至很不客气地说耿南仲为人暗而多疑,不该作为宰执。
耿南仲大怒,拂袖而去。
几日后,赵佶一行如期回到了汴梁城外。
赵桓亲率赵宋王朝的文武百官出城奉迎赵佶还朝。
为了避免误会,赵佶特意脱下了龙袍,戴上玉并桃冠,着销金红道袍,向世人表明了,他不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出了家的道士,赵宋王朝的皇帝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宋钦宗赵桓。
而赵桓对赵佶毕恭毕敬,俨然一个孝子的模样。
这父慈子孝的一幕,感动了很多人,赵佶更是心情舒畅,不再怀疑赵桓。
在赵桓的陪伴下,赵佶回到了龙德宫。
接下来,在赵佶和赵桓的命令下,赵宋王朝的所有皇室和宗室全都陆陆续续地回到了东京汴梁城。
龙德宫是赵佶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也是赵佶为他自己准备的养老的地方。
赵佶满以为,他退休以后,能幸福地在龙德宫中颐养天年。
可让赵佶万万没想到的是,等到最后一批赵宋王朝的皇室和宗室回到东京汴梁城后,赵桓突然将赵佶身边的内侍全部贬黜,甚至诛杀,斩草除根,一个不留。
与此同时,赵桓又将他的亲信宦官派去主管龙德宫。
赵桓对外人说,这是为了更好的照顾赵佶。
可明眼人全都看出来了,赵桓这是为了牢牢地控制住赵佶。
很明显,赵桓到底还是采纳了耿南仲的建议,准备像李世民软禁李渊、李亨软禁李隆基那样,将赵佶一直软禁到死。
对此,赵佶很伤心,也极为后悔将皇位传给赵桓这个好儿子。
可已经彻底将皇位传给赵桓又自投罗网回到东京汴梁城了的赵佶,除了认命以外,又能怎么样?
为了让他自己过得稍微好一点、稍微有尊严一点,赵佶只能放下架子,经常赏赐给看守他的人一些财物。
赵桓得知此事了之后,令人查封了赵佶的所有财物,还将接受过赵佶赏赐的人全都重重治罪。
可以说,赵佶彻底被心狠手辣的赵桓给软禁起来,插翅难飞,甚至与外界隔绝了联系。
赵佶也曾想过自救,他听说江鸿飞一直都没有接受赵桓的求和,派人去对赵桓说,江鸿飞肯定会南下伐宋,东京汴梁城并不安全,劝赵桓要么迁都金陵,要么迁都长安,不然赵桓留在东京汴梁城治国,他去金陵或长安帮赵桓治兵,父子齐心协力,保住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
可赵桓费尽了心机才将赵佶给诓骗回来,怎么可能让这个心腹大患再离开他的视线?
不久之后,赵佶过了他的第四十二个生日。
赵桓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孝道,特意率领文武百官来给赵佶拜寿。
赵佶希望借此机会化解他们父子之间的猜忌,缓解他们父子之间冰冷的关系。
所以,赵佶让人拿来一壶御酒,从一个酒壶里倒出来了两杯酒,自己先喝了一杯,然后才拿起另外一杯敬赵桓。
见此,耿南仲立即来到赵桓身边,随即在赵桓的耳边小声说道:“小心酒中有毒。”
赵桓听言,连犹豫都没犹豫,放下酒杯就走。
见赵桓竟然如此对待自己这个将皇位禅让给他的亲生父亲,赵佶哭着回到了龙德宫中。
有人看到这一幕,窃窃私语,说赵桓不孝至极也。
赵桓听到了这样的风声后,下令置黄榜于龙德宫前,榜上说:“捕胆敢离间两宫之人,赏灵钱三千缗,白身补承信郎。”
见赵桓要追究此事,再也没有人敢为赵佶鸣不平了。
从此以后,赵佶和赵桓的关系彻底降到了冰点,甚至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
……
第349章 开始伐宋
2024-06-11
…
种师道为赵桓背锅不久,东京就爆发了太学生和军民的抗议,他们要求恢复种师道的官职,大骂李邦彦等人卖国,李邦彦甚至差点被愤怒的人群给打死。
当天夜里,一些军民聚集闹事,他们杀死了数十个内侍,并把他们的家给砸了,非说他们蛊惑皇帝,割让河北、河东和山东,卖国求荣。
见此,赵桓权衡利弊,免去李邦彦的职务,并将徐处仁调入中枢。
徐处仁早年曾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知大名府,任职期间,以刚廉著称。后来,以显谟阁直学士为颍昌知府,又遭到童贯排挤,掌管南京鸿庆宫。他属于主战派,当初,听说江鸿飞准备南下伐宋时,他储备粮草积极备战,并集合万余精锐,打算赴京勤王。
赵桓听说徐处仁老成、有威望,想将他召之入东京汴梁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进入赵宋王朝的决策圈。
吴敏揣摩赵桓的心意,以为赵桓有重用徐处仁的想法,于是建议让徐处仁担任枢密使,掌管赵宋王朝的军事。
不久之后,赵桓召见徐处仁,让他陈述己见。
徐处仁对赵桓说:“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岂可与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寝,中山为陛下之始封。且无河东则陕西不能守,无河北则卞京不能为都,京东又近在咫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其实才是赵宋王朝那些主战派的人,明知道大元帝国不好惹,还如此坚持跟大元帝国干的最重要的原因。
实在是,如果丢了河北、河东和山东,赵宋王朝就危险了。
要知道,赵宋王朝的都城在开封府,北面只有黄河这一条防线,只要大元军过了黄河,就能直接攻打赵宋王朝的都城,甚至大元军都不用渡过黄河都能攻打赵宋王朝。
而且,目前不论是东南,还是陕西,都有战火,金陵和长安也不比开封强多少,因此,赵宋王朝就是迁都,都没有合适的地方迁。
这样一来,赵宋王朝的国都只能继续在开封。
但话又说回来,拥有河北、河东、山东的大元帝国,可以说是将赵宋王朝的国都给半包围上了,而且是从哪个方向都能攻打赵宋王朝的国都。
这要是在夏天,还没什么,毕竟有黄河天险挡着,宋军只要据险而守,还是能守的。
关键,到了冬天,万一黄河结冰,那不论赵宋王朝怎么防御,都不可能防住那一千五六百里的超长防线。
这是死结。
退一步说,就算目前收复不了河北、河东和山东,赵宋王朝也必须得向大元帝国秀一下肌肉。
不然,大元军今秋,最多今年冬天,肯定还得南下伐宋,至少是侵扰赵宋王朝。
赵桓虽然无知,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这点常识。
所以赵桓矍然说:“卿言是也,吾意亦尔。”
吴敏也对赵桓说:“弃民于敌以存宗社,恐无可存之理。”
见吴敏和徐处仁都这么说,赵桓又想起来了种师道的计划,决定还是找机会给大元帝国点颜色看看,最好能一举收复河北、河东和山东。
随后,赵桓对赵宋王朝的决策层又进行了调整:任命张邦昌为太宰,吴敏为少宰,徐处仁知枢密院,唐恪任中书侍郎,耿南仲任尚书左丞,翰林学士何栗为尚书右丞,御史中丞许翰为同知枢密院事,梅执礼、陈过庭担任御史中丞。
另外,之前去大元帝国议和的宇文虚中、李梲、李邺、郑望之等人皆被降职,后又皆落职,予外宫祠,理由都是以出使不当,没有为赵宋王朝争取到应有的利益。
随着大元帝国“偃旗息鼓”,东京汴梁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州桥夜市再次火爆,人流熙攘。从赵宋朝廷的官员到市井草民,大多数人都认为,赵宋王朝面临的危机已经过去,大元军不会南下伐宋了。灯红酒绿的繁华气息,腐化堕落的病态追求,又开始在赵宋王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四处弥漫。
同时,随着姚古、种师中等将率领的西军主力的到来,社会上也产生了要求赵宋朝廷收复河北、河东和山东,甚至是与大元帝国进行决战的呼声。
而社会上的每一种强烈的呼声,都会在赵宋朝廷上引起回应。
不久,许翰上书支持这一呼声。他在奏疏中支持开战,并盘点了所谓的与大元帝国决战的五利:
“臣伏见大元休战以来,朝廷缙绅上恬下嬉,幸于无事,恃以为安。而臣独窃终夜不寐,方以为忧。夫以元主之性,贪婪无厌,而我既示之以弱,开之以利,不过一二岁,势必复来。若无河北阻挡,疾驰三日,则贼骑犯都,飞尘入宫阙矣。
今闻姚古、种师中等宿将引兵已至国都,窃谓陛下可一以阃外之事,制于将帅。臣尝熟计,我战而胜,则蒙福无穷;战而不胜,则内守大河,国固无患。故我胜亦利,不胜亦利,此可决战一也……”
许翰的意思是,赵宋王朝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又有种师道、姚古、种师中这样的名将,就应该跟大元帝国打。打赢了,就收复失地;打输了,也可以依黄河天险,跟大元军打防御战。省得大元帝国觉得赵宋王朝好欺负,南下伐宋,或是南下骚扰赵宋王朝。
许翰是元佑三年的进士,历事三朝,刚阿正直,是坚定的主战派。
许翰认为,不能因小有挫折就丧失斗志,他希望赵桓能向汉高祖刘邦和蜀汉皇帝刘备学习,他们用兵屡败屡战,却始终不失进取之意,最终留下千古圣名,是真正的大英雄。
许翰还认为,赵桓之所以对于抗战胜利有所疑虑,是之前姚平仲劫营失败造成的。他觉得种师道说的有道理,姚平仲之所以失利,是因劫寨之法不当,而且,当时朝廷不用老将种师道主持此事,而是用骁将姚平仲主持此事,还有不听谋将之言而听贪功之言导致的,不是赵宋王朝不能打这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许翰对种师道很看重,将他比作秦朝的王翦,汉朝的赵充国。
许翰的主张是:令种师道统领天下之兵,挥师北上收复河北、河东和山东,为上策;令种师道当枢密使选将将兵,为中策。嫌弃种师道老了,解除种师道的兵权,为失策。
赵桓接受了许翰的建议,加封种师道为太尉,任命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和山东宣抚使,驻军滑州,伺机跟大元帝国开战。
不过种师道虽然名义上是太尉、河北、河东和山东宣抚使,但实际上他手中兵马寥寥无几。
——出于对武将的防范,如今赵宋王朝的兵马,还是分散在众多武将的手上,实际上,赵宋王朝并没有建立起来统一的指挥。
但这其实也没关系,种师道到了滑州以后,就要求各军将领前来滑州,统一接受他的调遣,向大元军发起进攻。
这时,只要赵宋朝廷给种师道足够的支持,宋军就能统一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战。
然而,虽然要求决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与此同时,力主和议的势力也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