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版水浒 第386节
宗泽的战车,又大又笨,关键时刻难以掉头,而且它只能防前面,不能防两侧。
加上战斗突然爆发,宗泽部宋军只能仓促应战。
结果毫无悬念,宗泽部宋军一下子就遭到了极其严重的重创。
接着,花荣就率领大元的马步军杀上来。
宗泽身先士卒地抵挡了一阵之后,实在不敌。
没办法,宗泽只能跟权邦彦等人一块换上士卒穿的白布衫与草履,跟随败兵一起向南逃去,奔往姚鹏军,然后又和姚鹏军一块连夜逃往宋南京。
此战,宗泽的先锋王孝忠中箭被俘,后投降大元帝国。知博州孙振想要接应宗泽,却被其亲兵劫持到了大元军,无奈投降。
宗泽那一百五十辆战车,由于体积庞大,难以运行,宋军推驾起来很吃力,在战败的情况下,宋军将士只好将它们全都抛弃,只身逃走。
这恰好给大元军将士提供了方便。
大元军将士用这些战车装载着各种战利品,兴高采烈的凯旋了。
后来,赵构听说此事了之后,还笑着说风凉话:“吾见宗泽战车大不适用,徒费工料,宗泽不听,今果资敌矣。”
可很快,赵构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两个坏消息被来投赵宋的张深等人给带来。
第一个坏消息,范致虚那二十万大宋西军大败,去除死伤以及投降的大元帝国的,只剩不到三万来投他。
第二个坏消息,大元帝国趁范致虚将西军带出陕西之际,已经派大军攻进了陕西,关中地区很可能不保。
对赵构来说,坏消息还不只这两个。
之前是因为有范致虚威胁,范讷、赵野、王襄等部宋军才答应听赵构的。
如今,范致虚已经被江鸿飞给击败了,他们肯定不会再听赵构的调遣了。
果然!
两天后就陆续传来消息,说范讷、赵野、王襄全都投了大元帝国,江鸿飞让岳飞收编了这些宋军,带着他们进入陕西,去收复陕西和四川。
得知这个晴天霹雳,赵构君臣大惊失色!
耿南仲和汪伯彦赶紧旧事重提,建议赵构立即南下,跟童贯合兵一处,跟大元帝国划江而治,下一步可以联合王庆和方腊,三家共同出兵对抗大元帝国。
赵构同意。
当天,南京城中的一众宋军将领,就已经开始连夜研究过江以后怎么防御大元军南下追击?
两天后,先锋军和辎重就已经开始向扬州转移了。
由此可见,赵构南逃的决心有多强烈。
有人质问赵构君臣:“不返京而迂路,何也?”
面对这样质疑的声音,赵构君臣充耳不闻。
而且,赵构君臣根本就不考虑,他们手下有大量北方的军队,这些人根本就不想往南逃。
这其中又以赵构为最。
毫无夸张地说,见赵宋王朝的王牌军队二十万大宋西军都几近被三万大元军全歼,赵构彻底觉醒为赵跑跑。
什么父母,什么妻妾,什么女儿,什么族人,爱谁谁,谁都不如我赵跑跑的命重要,我赵跑跑要不顾一切逃命了……
……
第372章 凯旋回元大都
2024-07-05
…
虽然没费太大的劲就拿下了中原地区,但江鸿飞依旧很遗憾!
赵构跑了。
大量忠于赵宋王朝的宋臣和宋军也跑了。
后患无穷啊。
与其这么拖下去,江鸿飞宁可与赵构决战,哪怕付出一些伤亡的代价,江鸿飞也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只可惜,赵构打仗不行,逃跑的本事却与他那高粱河车神先祖不分伯仲。
江鸿飞不是不想去追击赵构。
可江鸿飞这边刚击败范致虚和宗泽,那边赵构就果断南下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跟他战和不定不同,这次他表现得是相当果断。
更麻烦的是,赵构还将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宗泽等部的人马布置在淮河流域以及宋南京地区。
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等部的兵马加到一起,便有三十几万。
更让江鸿飞意外的是,之前的大败,并没有让宗泽一蹶不振,相反,宗泽竟然破釜沉舟单人独骑去了原来活动在毫州一带号称拥有人马七十万、战车万辆的王善的山头,然后对王善说:
“江衍此人性刚,容不得英雄,王公拥众数十万虎视中原,他必寝食难安,待他平定中原,定派大军来剿公,公何以处之?”
“我大宋,华夏正统,陛下少年英雄,识英雄重英雄,公若率众来投,必得重用。”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公以为如何?”
宗泽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王善投效赵宋王朝。
不久之后,宗泽又用同样的话术,招降了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后来因大元、宋、楚三国都争洛阳,害怕被卷入其中,而迁到了两淮地区,号称拥众三十万人马的没角牛杨进部。
这两次招降,让宗泽尝到了甜头。
于是,宗泽派人四处招降“英雄豪杰”。
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各拥兵几万,往来于淮西、两淮、河南之间,侵扰抢掠,成为祸患之辈,也悉数被宗泽招降。
很快,宗泽便拥兵数十万,号称拥兵百万,声势大振。
而赵构也清楚,论战力,翁彦国、赵子菘、何志同、荣嶷、向子諲等人根本无法跟善战、敢战的宗泽相比。
值此大元军有可能追击的情况下,为了活命,赵构任命宗泽为南京留守司留守,让他联络各支宋军,淮西、河南、两淮等地的义军等,收编溃兵、游勇及农民起义军组成留守司军,抵御大元军南下。
当初,宗泽之所以支持赵构在应天府登上皇帝之位,为得就是让赵构重新组成一个稍具规模的政府,大家齐心协力抗击大元帝国,报仇雪耻,光复赵宋王朝。
谁想,一仗未打,赵构就跑到南方去了。
这怎么行?
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宗泽刚团出百万大军,就上疏请求赵构返回南京“御驾亲征”。
可是,没隔多久,南宋小朝廷就突然下诏:“江、淮等地都做好准备,以待皇上巡幸。”
见赵构还是想跑,宗泽又上书说:“南京物价市场,渐渐恢复平常。将士、家民、商旅、士大夫之中怀有忠义之心的,都盼望陛下立即返回京师,以安慰人心。那些提出不同主张之人,并不是出于对陛下的忠心,只不过像那些投降大元的宋臣之流,暗中与大元勾结罢了。”
可对于宗泽的主张,赵构理也不理,他只是任命宗泽为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应天府尹。
当初汴梁城被大元军攻破之日,河南、两淮地区还有许多州县并没有被大元军占领。
这些州县,有的是由赵宋王朝的政府军队固守着,有的则是由自动纠集起来的忠义民兵固守着。
赵构之所以能从韦城一直逃到应天府,还在应天府登基称帝,这些州县军民的抗击斗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宗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所以,他所提出的中兴赵宋王朝的建议中,认为最急切的,是经理河南、两淮地区。
赵构君臣虽然奉行逃跑主义,但他们也知道,守江必守淮,两淮地区说什么都不能丢,不然他们可就没地方去了。
为了让宗泽帮他们守住两淮地区,赵构君臣几乎答应了宗泽除了他们亲自回应天府抵抗以外的所有要求。
包括,在宗泽的建议之下,南宋小朝廷派遣张所去做河南招抚使,派遣傅亮去做河南经制副使,让他们去中原联系还忠于赵宋王朝的武装力量。
总之,宗泽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把河南、两河地区的忠义民兵尽快地加以组织领导,不要使他们长时期得不到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调度,得不到粮饷和其他物质支援,最终为大元军各个击破。
宗泽受命去做应天府的知府兼南京留守了之后,首先把全城和四郊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区,每区各选用谋略勇敢之士充提领,在四郊形胜之地,创立坚固营垒二十四所,各设统领守御将官,统率新招义兵数万人,在新置教场内,练兵讲武。又在淮河沿岸的十六县内,像鱼鳞般创置了联珠寨,以严备御,以便与河南、两淮地区的忠义民兵相结连。
于是,宋南京逐渐形成了宋政权重建后恢复中原失地的一个战略基地,那些还忠于赵宋王朝的诸路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也全都愿意听从宗泽的号令和节制。
见此,江鸿飞君臣权衡利弊后,没有让大元军继续南下,而是以许贯忠为东京留守,率领五十万大元军,继续横扫中原的所有武装力量。
同时,又以乔道清、韩世忠、吴玠、折可求、耶律大石、岳飞等将攻取陕西。
受宗泽推荐而被用为河南招抚使的张所,早在大元帝国攻取河北时,就曾倡议征集河北义勇民兵。
可当时主持河北、山东防御的高俅根本就不听。
后来,张所听说江鸿飞在大名府搞武举,就派他的儿子张宪去参加武举,意在打入大元军的内部。
这种事,张叔夜的次子张仲熊也干过。
不过张仲熊是個志大才疏的公子哥,根本就吃不了这个苦。
而且,后来随着大元帝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燕云地区,水泊梁山那里渐渐变得不再重要了,张仲熊若想建功,说不准得在水泊梁山潜伏多少年。
感觉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也不愿意将青春这么白白浪费的张仲熊,就找了个机会逃回到张叔夜身边。
水泊梁山方面,不想打草惊蛇,也就任由张仲熊这个小角色离开了。
后来,张仲熊跟他父亲张叔夜一块到汴梁城勤王救驾,被困在汴梁城中。
不久前,汴梁城破,张叔夜誓死不降,被江鸿飞丢到赵佶、赵桓身边自生自灭去了。
眼见父亲的仕途完了,江鸿飞又不问出处大量招降宋军将士,张仲熊便不顾他哥哥张伯奋的劝阻,加入了大元军。
当时,张所就在汴梁城中。
对于张仲熊的表现,张所非常鄙夷!
张所觉得,自己的儿子张宪肯定不会像张仲熊这样变节没骨气。
因此,张所想去跟张宪联系,看看张宪能不能拉一支大元军过来为赵宋王朝效力。
在赵构即位之初,张所是毅然决然从汴梁城出走去投南宋小朝廷的宋臣之一,赵构因此任命张所为监察御史。
张所曾上疏力主把重建的宋政权仍迁回应天府,以便控制赵宋王朝还未完全丢掉的中原地区。
张所对于当时已经哄传的宋廷将要南渡的计划,极力反对,因而对于提出南渡主张的黄潜善和汪伯彦也曾加以纠劾。
当时,张所虽因此而被罢免了官职,却也因此而在社会舆论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河南地区。
用这时人的话来说就是“声满中原”。
也正是因为如此,宗泽才会保举张所担任河南招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