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灶君 第144节
宋无忌挥挥手:“现在才占据一县之地,哪里敢说别的,不过你说的对,确实不能让妖魔,乃至于邪神之类,甚至心怀不轨之徒占据高位。”
“是然。”林法净摸摸胡须:“这样如何?”
“正所谓不依国主,不立法事,如今逍遥山也在太昌境人间道治下,我逍遥山铁柱宫,自是愿意为境中排忧解难。”
“境主只需设立一个僧道司,主管僧道之事,无需多设道观、庙宇,便那城隍庙中驻办,我且派遣高功、经师,设醮祈福。”
“设醮祈福有什么用处?”
“可以赐福增运。”林法净道:“运达则命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心想事成,万事万应。”
“此外,城中百姓,还可前往城隍庙,学习法术、锻造法器、炼制丹药、绘制符箓。”
“此外,亦有仪轨,不必拜三山神圣,便可成为道童、箓生、道士。”
“那便是民箓体系,以信奉神圣为本,比如灶神,便可设置灶箓,灶王教便有此箓,城隍有城隍箓,土地有土地箓。”
宋无忌想到了之前城隍二十四司行走的符诏,便仔细问询。
“那自是不同,箓是模仿神灵本身之力,而非借助神灵之力,是神灵对自身权柄的授予许可,受箓者施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其神灵本身在施法。”
“不过此体系,一旦神主陨落,自是万法不灵。”
宋无忌虽能传火集薪,但祭火者对灶火的运用还是很粗浅,只能宋无忌被动辐射,只有宋无忌的服食、灶火、味灵、庖丁……几个特性,能够随机得到。
若是可以构建灶王箓法,传下去,不说别的神通,单单是灶王七法,他们可以主动使用,哪怕威力只有宋无忌原版的百分之一,那也是足够相当于刚刚九品的高手了。
况且这些道士是真下定决心投靠了,竟然愿意派遣道人去帮忙炼丹、炼器、制符……这些技术,都是高端技术,宋无忌这边正是缺稀。
宋无忌当即道:“那便听道长的。”
林法净摸着胡子笑呵呵,随即领着宋无忌到了一处库房:“贫道知境主如今缺粮,我逍遥山有洞天,天柱宝极玄天,洞天之中,有仙田、灵田,许多,亦积累了一些粮食,便赠予境主一些。”
“只是我们修道之人,少吃五谷,因此都是种的黄精,以黄精九蒸九晒之后,做口粮,也叫仙人粮,作服食之用。”
“仙人粮,再炼制成丹丸,也名辟谷丹,一粒可抵三日不饥,且滋养肉身,宜作行军之用。”
“老道便做主,赠予境主,十万丸辟谷丹,这已是洞天中九成存货。”
第228章 最尊贵者掀桌子了
十万辟谷丹!
一粒抵三天。
这是什么天选行军粮?
而且有了辟谷丹,可以更好的开荒,开拓了。
宋无忌决定收做战略:“这辟谷丹能量产么?”
“种植黄精,寻常外界野生,需要二十年份以上,不入流灵田需要三年,九品灵田便需要六个月。”
宋无忌算算,还不如血稻谷呢,辟谷丹属于战略资源,还是得多屯些。
宋无忌心道:“看来这些道人是真打算投资自家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掏出些东西来,但这时间,虽然功德不论,但因果还在,将来必定还是有借有还,我却不能卖得便宜了。”
当即拿出一朵五色花来:“此乃地府孟婆所赠上品灵葩,不知可否炼制成丹。”
“此乃五品灵葩。”林法净一眼看出,说道:“可惜不是七色花,七色花乃是三品仙葩,加上八苦泪、便可以炼成一颗轮回金丹,此丹乃是仙丹,可凭空让人经历九世轮回,且每世积累,都可以反馈现实。”
宋无忌手中还有一碗七宝命元羹,可以体悟一世千年修行,不想加上八苦泪,还能多出八世,相当于仙人下凡历劫九世,能积累九世道行,是仙人层次才能服用的仙丹。
“可惜八苦泪难寻,只在唐初之时,有一位李天医,收集过一次,用作引子,炼成了天仙大丹,得道升仙。”
“不过这五色花也不错了,搭配黄泉水、五品妖魔内丹,也能炼出增长五品修为,三百年道行的上乘灵丹。”
五品修为,三百年道行?
宋无忌当即笑道:“黄泉水,我这里也正好有,只是五品妖魔内丹不足,不知对真人有效果否?”
“内丹也有。”林法净眯着眼睛:“那蜃龙也是劫数到了,虽然继续镇压,抽取灵机供养洞天也不错,但百年大计太长远了,不如现在就取了来用。”
“没了这孽龙,道场灵韵虽然跌落些许,但正好放出一批弟子下山斩妖除魔,修建镇妖塔,抽取那些妖魔的灵韵供养洞天也是一样的。”
“那蜃龙不是四品么?”宋无忌道:“也能用么?”
“他被洞天镇压,缓缓抽取灵韵,前段时间有费力挣脱,送出一段元神出去作祟,必然已经跌落品秩。”
林法净道:“贫道多了这三百年道行,便可以修复大劫之后所受道伤,甚至可以挣脱洞天枷锁,离开洞天更远而不损灵智、道行,一步快,步步快。”
“辅佐境主,亦能更得心应手。”
宋无忌就知道这逍遥山的天柱宝极玄天,乃至于整座铁柱宫都是一座大型秘境,只是和现实联接在了一起。
既然是秘境,秘境生灵就自然很难远离秘境。
只是,妖魔是靠吃人才开启灵智,能自由行走,这些道人,山门前的道人,虽有些灵智,但一开始更像是人机。
后续越来越有自主思维,则似乎是和宋无忌接触后才有的,又或者是摆脱了某种控制……
宋无忌当即问起原由。
林法净道:“这是一场席卷三界六道的天地大劫,被劫气所迷者,便是境主说的那种情况,神佛失位,妖魔乱舞,三十三重天坠落,化作种种秘境。”
“那些妖魔,不是吃了人才开启灵智,而是吃了人,才应了劫数。”
“神祇之流,跌落神坛,若信徒全都死了,那就难以再登位,于是做出手段,留下残格。”
“仙人之流,则赐法于道统,如此才能迎接大劫。”
“这场大劫,来得快,来得猛烈,涉及极广。”
“我等一开始也受了劫气蒙蔽,紧守山门,守护秘宝、抽取洞天本源,化作宝箱、秘境令牌。”
“好在许祖师降坛,我们带着一批凡人封山,再内景外景置换,将原来的逍遥山转入洞天,将洞天内的逍遥山转入现实。”
“就算如此,也受伤不轻,道行低的弟子们,全部损了灵智,成为了如同秘境傀儡一般的生灵。”
“我等,因为提前做了准备,让原本的现实中的道人们入洞天修行,听祖师讲法,暂代我等之位,才能勉强保留一丝灵智,再一一点醒其他人。”
“不过,在宋境主完成七品仪轨,掌治太昌境人间道道统之后,那些低阶弟子所受的桎梏,便少了许多。”
“毕竟我们本质都是人族,虽然修道,但没有证得天人道果,便不属于天人道,受到人间道气运影响。”
“道涨魔消。”
“这便是贫道支持境主的原由。”
“至于香火,我道观却不需要普通百姓的香火,只需要气运,但这个气运,属于仙道气运,斩妖除魔便可道气长存,必不会损耗人间道气运。”
这是在打消宋无忌的疑虑,让宋无忌不必担心自家想要立地上道国的心思。
“原来如此。”宋无忌道:“那其他道统呢?”
“寻常道统,未必像我们这般,祖师亲自下场,助我们抵御这场大劫。”
“但顶尖道统肯定有惊世手段,可以保存火种的。”
“比如嗣汉天师府,有万法宗坛,祖天师张道陵乃是太上道祖亲传。”
“又比如神霄道庭,供奉雷祖,修炼九霄雷法,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乃是南极长生大帝化身,为元始天王第九子。”
“茅山正统更源自上清灵宝天尊。”
“三清道祖,不在亿万万劫中,早已超脱混元,这场大劫,虽三界六道混乱,对我们而言,好似天塌了一般,但于高位而言,天地都可以再造重塑,又何况是这等之事?”
“所以祖师舍弃业位后,主动下界降坛,认为问题肯定没有那么糟,顶多是天庭最尊贵者出了什么问题。波及到三界六道一切尊贵者业位,也就是所谓的掀桌子了。”
“比如,你叫来我洞天中修养的的三位尸解仙祖师,他们的尸解仙之祖的业位,便是莫名崩碎,才堕入黄泉幽冥之中。”
“我们仙道,虽然也证业位、但不至于很严重受损,有些手段的,机敏的,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还是能保全性命的。”
“但纯神道者,业位、道果,便是天地所赐,自身所证之全部,一旦失去业位、道果,乃至于三界六道失去秩序,自身的权柄也会混乱,受到波及……直到陨落。”
“相比而言,妖魔道,不证业位,不修道果,反而引劫气入体,在混乱之中,异军突起……”
“人间道也是业位?”
“自然。”
“人族有一业位,名为天地气运主角,如今已经崩散,却是万类霜天竟自由,全都想出来占据天地气运主角之位了。”
“所以这些妖魔也好,邪神也罢,才会疯狂屠戮。”
“无他,收集气运罢了。”
“甚至占据一座人族城池,就立马转化为妖洞魔窟,源源不断孕育出妖魔来。”
第229章 太上斩蛟诛邪剑
“最尊贵者掀桌子了?”
宋无忌惊讶:“都坐上那个位置了,怎么还想着掀桌子?”
三界六道最尊贵者,只有大天尊了。
“未可知也,或许是参悟了什么东西,想要超脱三界之外?”
林法净摇摇头:“咱们还是不要乱想。”
“毕竟这也只是一个猜测罢了,不过这等事,除却最尊贵者掀桌子了,自内而外引发三界六道失序,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能。”
“毕竟就算是从外界有个什么东西打进来,利害非常,也不至于如此吧。”
宋无忌却道:“不见得,我境中治下有一个秘境,叫做斋僧秘境,内里原是文殊菩萨治下一处佛国,对应历史之中萧菩萨,内里金身破碎,饿鬼爬上莲台,被我毁庙之后,甚至还发出诅咒,令秘境大旱不断,瘟疫频发,致使民不聊生。”
“嘿嘿,这就是佛门的坏处了,他们证的罗汉、菩萨、佛陀,半是果位,半是业位,非仙非神,又需要众生托举。”
“除却少数几个有大智慧,果断寂灭涅槃,等待末劫过去,其他都损失惨重哩!”
“文殊菩萨是四大菩萨,佛门柱石,肯定也是寂灭涅槃去了,等待劫数过去,再出来摘果子,这很正常,只是那些菩萨授记啊,佛门神通啊,千万不要修行,不然谁知道把自己是不是修成一个化身去了。”
宋无忌深以为然,随即道:“不知真人是否愿意,在那斋僧秘境,开辟道院呢?”
“行。”林法净道:“贫道便不说什么客气的话,能占据一处佛国信仰之地,对我道门用处颇多,那方饥民极多的话,可以施展太平教义,转化饥民为黄巾教徒,是为不入品,随后便可祭祀黄天上帝,奉祀仪轨,如此便有三种九品之道,九品黄巾力士,主修精气,九品黄巾祭酒,主修气神,以及九品太平道徒,是三宝全修。”
“黄巾力士,力气大,吃得多,且极为有耐力、毅力,寻常刀枪不入。”
“黄巾祭酒,擅长增辅之术,符水治病之法,可以加持黄巾力士。”
“太平道士,则是结合二者,既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又会符箓之术,还善军阵法术,如借风、布雾、祈雨、祷晴。”
“等到了八品,便有黄巾渠将、太平道士、大祭酒三种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