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秦时:我在天宗误入歧途

秦时:我在天宗误入歧途 第11节

  有些事情,只有慢下来才能快起来。

  于是心境再度恢复平静之后,他便来到了山脚,来到溪边,观水。

  道家有很多核心思想,与水脱不开联系,就好比他如今尚未彻底参透的功法,万川秋水和心若止水。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许许多多。

  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老子对水的评价,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再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一转眼,春去秋来,时间匆匆而过,又是一年。

  这一年,天宗里多了一个有些古怪的孩童,每天上午他都会来溪边,看着溪水发呆,而到了下午,他总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藏书楼。

  太乙山北冥子所居的小院中,天宗掌门赤松子再度推开了小院的大门。

  “见过师叔。”

  北冥子睁开了眼睛,对于赤松子,他的感官并不差,作为天宗的掌门,赤松子除了打理宗门上下事务,自己的修行也没有落下,如今已经达到宗师境。

  江湖上修行虽然没有明确划分过境界,但一般会根据内功的修行进度将其划分为后天、先天、宗师、大宗师几个大体上的境界。

  赤松子能够达到宗师境界,已经非常不简单了。

  “坐吧~”

  北冥子点了点头。

  “最近听门下的弟子说,师弟总是往山脚的小溪跑,虽天宗讲究顺其自然,但他这么做终究还是有些不太好。”

  北冥子听到这话,心下了然,他猜到了赤松子今日上门的原因了,是因为自己的那个弟子——清虚。

  “个人有个人的缘法,很多事情欲速则不达,有时候慢下来也未必是坏事。”

  赤松子闻言,心头一愣。

  随后他看向自己的师叔,听起来,清虚的事情,自己这位师叔是知道的。

  “有些事情,只有足够慢,才能足够快!”

  赤松子坐在一旁,沉默许久这才开口问道。

  “师叔的意思是?”

  “一年的时间若是跟一年比起来,的确不短,但若是与三十年五十年比起来,也不过是弹指一瞬。”

  赤松子眼睛一眯,心湖之上不觉泛起阵阵涟漪。

  作为天宗的掌门,他心境修为很高,念头通达,北冥子说的话,他是能够听懂的。

  可也正是因为能够听懂,所以他心湖上才出现涟漪阵阵。

  “清虚入宗时间太短,底蕴太浅,盲目提升,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赤松子点了点头。

  “师叔说的不错,看来对于师弟,师叔已经有安排了。”

  北冥子目光悠悠,没再继续出声。

  安排?

  或许吧!只不过那个情况只有天知道了。

  溪边,陈修缘似往常一样,找了一块大青石,坐了下来。

  这一年的时间,他从藏书楼和溪涧两边跑,无论什么日子也从未落下,这里面虽然也有自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己左手手背上,那处沉寂下去的胎记再度出现了反应。

  在这段日子里,他渐渐摸出了一点规律,自己在不断积累学习道家那些典籍的时候,印记便会出现反应,只是这个时间只能持续半天。

  至于溪边观水入定,同样也会出现反应,时间同样也是半天。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到现在他还没有找出其中的原因,但是其中的规律却被他慢慢摸透了,所以才有了这一年的勤耕不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看了很多的书简,包括道家的内功心法,注解,典籍,游记,战国时期各国的历史,还有天宗一些威力极大的招式,到最后甚至也发现了周易的存在。

  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也迷上了这种被知识充实的感觉,一身气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若说之前,他更多像个小书童,那现在他便更像一个小道士。

  “造化弄人,福祸相依。”

  陈修缘摇摇头,轻声一叹,随后盘膝而坐,缓缓闭上了双眼,按照往常再度入定。

  不过这一次,还不等他运转长青内力,一个恍惚,等他再反应过来,意识就被拖入了一个幻境之中。

  “这里是?”

  因为神识还未曾入定,所以这一次天旋地转,他感受的非常清晰。

  放眼望去,前方是一宽阔的大江,有一道人影矗立在江边。

  “何为道?”

  忽然,一道声音传了过来,陈修缘一念而动,天地倒悬,他在这一刻,似乎又成了那个人。

  于是江面不再,转而是一片浩海无垠的星空,群星闪烁,星罗棋布。

  星斗交织,演绎世间最美妙的旋律,人间兴衰,因时而动,一片星空照进了古往今来。

  种种感悟,如同雨后春笋,开始在心神间翻滚不休,遍看万象红尘,有喜怒哀乐,有爱恨离愁,心却静了下来。

  外界,一阵鼾声传来,不知何时,清虚又入梦了。

第19章 悟道,物无贵贱

  “师叔,怎么了?”

  太乙山后山,赤松子见北冥子忽然起身,面色带着些许凝重,不由出声问道。

  “还是有些快了。”

  北冥子看向山脚的方向,神色略显复杂。

  赤松子一听这话,心头泛起一丝古怪,尽管北冥子这话说的不着边际,但他有种感觉,北冥子是在说自己的那位清虚师弟。

  “是清虚师弟?”

  北冥子点了点头,随后他脚步虚抬,身形微微一晃,旋即消失在原地。

  赤松子看到这一幕,抚须而叹。

  “没想到,师叔的境界又精进了。”

  “还有清虚,慢就是快,快就是慢,老头子我还是头一次在师叔这里听到这个道理。”

  “后生可畏啊~~”

  山脚一座木制廊桥上,北冥子忽然现身于此,站在廊桥上,他远远看向了清虚。

  只见清虚盘坐在溪边一块青石上,神色安详,似乎是在酣睡,其周身有一缕水流环绕。

  溪涧流水,不急不缓,水声传入耳中,好似山发天籁,安神定魂。

  只是下一刻,北冥子的眉头忽然皱了起来,他有些惊讶地发现,此间水流与清虚身边环绕的水流的流速似乎是一样的。

  “是在模仿?”

  北冥子不太确定,万川秋水与心若止水虽然与水有关,但核心并不是模仿。

  幻境之内,陈修缘随那人视野而动,岁月轮转之中,他走过山川,渡过大河,游历红尘,心境随之波动。

  求道之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人心神蜕变的一个过程,道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但真正能够运用到实践中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都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在现实中能够举一反三的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不曾亲身经历过,道理可能永远都是道理,而不是实际行动。

  有人说得道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拿起,那必定可以放下。

  若是放下了,便能得道。

  拿起、放下,四个简简单单的字,轻描淡写,但当一个人真的将之拿起,放下又是何等的艰难。

  若是道如此好求,那世间也就不会有“求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等感慨了。

  “何为道?”

  似乎是一声呢喃,天地再变,陈修缘视线一转,尘事种种,尽成过往云烟,再回首,前方依旧是那条河。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乎?人无贵贱乎?”

  这是《庄子》中的话,便览天宗藏书,几乎是一瞬间,陈修缘便想到了出处,但又与书中内容有所出入。

  不过书中似乎只提及了“物无贵贱”,并没有提到“人无贵贱”。

  心头思绪翻滚,一张张画面在脑海中重现,人间百态,同为稚子,有人溪边垂钓,有人谈笑鸿儒,有人握剑杀戮,有人曝尸荒野,人真的无贵贱吗?

  若是以寻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每个人似乎在出生时就决定日后的成就,在这个时代,诸侯王的子嗣未来注定会成为王,老百姓的孩子未来似乎还是百姓,没有翻身的可能。

  无形的阶级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像周礼中提倡的礼,君王、诸侯、士大夫出行所乘马车,拉车的马的数量都会有所区别,甚至欢迎仪式所跳的舞亦有。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似乎都认可了这一套规矩,人有贵贱。

  但若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呢?

  一个人成就君王也罢,成就千古名臣也罢,甚至躬耕田间,只是一个百姓也罢,对于成道来讲,是没有区别的。

  个人有个人的道,君王是道,名臣是道,百姓也是道,身份不同,只是成就的道不同。

  君王要想成就自己的道,或许要带领自己的属下开疆拓土,致力改革,让国家国富民强。

  名臣要想成就自己的道,或许他要安邦定国,建言献策,使得治下百姓安居乐业。

  百姓之道,更加的简单,种下种子,收获粮食,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衣食无忧便可。

  有人可能会说,君王地位高高在上,一言可定人生死,无数种身份成就的道是不平等的,亦有高下之分。

  但道就是道,百姓在种下种子,收获粮食之时,便已经成道,名臣在实现自己抱负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道,至于君王,就算是伏尸百万又如何,未得道便终不得道。

  以小见大,与得道成仙相比,君王之道是否又会渺小,与长生久视俯瞰人间相比,君王之道是否又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物无贵贱,人亦无贵贱。

  一念至此,陈修缘再看这湍流不息的江面,目光却不再有先前那般,若以道观之,水就是水,海水是水,江水是水,溪水也是水,水就是水,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外界,陈修缘周身气息忽然一变,似有海纳百川,万川归海之意。

首节 上一节 11/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地仙只想种田

下一篇:你越信我越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