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明末求生记

明末求生记 第1466节

张轩从桌子之后走了出来,一只手将王进才给扶起来,说道:“世事难料,谁又能说的清楚。我不怪你。”

王进才这才站了起来,张轩将王进才按在桌子上,说道:“坐吧,说说郑氏那边情况如何?”

王进才说道:“是。”随即将郑成功在舟山的处境,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张轩很快从伤感之中跳出来,细细的思考当前的局势,好一阵子说道:“郑氏而今能在舟山停留多久?”

王进才说道:“阮将军暗地里面说过,郑氏船队已经准备撤走了,阮将军还是驻守轴上,阮将军也向臣说过,陛下提拔之恩,决不敢忘。”

张轩心中微微一叹,暗地:“东征之战,想借力郑氏,恐怕不大可能了。”

郑氏的落幕,张轩是预料之中,但是却没有想到郑氏会落魄到这种地步,甚至郑成功都无法统合郑氏了。张轩对郑成功的能力还是有些信心的,毕竟是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己的人,与李定国一并,堪称南明双璧。

但是时间却不等人。

郑成功想要统合内部,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真正决定天下大事,也是这几个月了。错过了就错过了。

“陛下,郑成功的意思?陛下以为如何。”王进才小心翼翼的问道。

张轩说道:“这一件事情你不要管了,至于如何与郑氏交接。看看再说。”

郑氏虽然大败而回,损兵折将。但是郑氏水师还在,郑氏在海面上的优势还在。郑氏就是天下不能忽视的势力,对于郑氏伸过来求和的试探,张轩想先晾晾他再说。

王进才说道:“陛下英明。”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陛下,臣从舟山过来,带来几个人,乃是江南大儒。他们主导来求见陛下,正式陛下宇内归心之态。”

张轩说道:“哦,是什么人?”

王进才说道:“臣知道两人,乃是黄宗羲,顾炎武。”

张轩听了这两个名字,呼吸微微一紧,随即又平静下来了,说道:“你确定。”

王进才说道:“确定。陛下可以传见两人。”

张轩想了想说道:“你先去枢密院帮忙吧,这一件事情,我自有安排。”

“是。”王进才说道。

而今张轩麾下的枢密院,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已。军政大权都在张轩手中,各方军队调动,没有张轩的诏令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近百万大军,军需供应,军资发放,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繁杂之极。张轩仅仅靠一些文吏来处置,恐怕不行。

镇不住下面的骄兵悍将。

这些骄兵悍将,一个个依仗有战功在,看不起这些后勤文吏。催促军资的时候,拔刀露刃。拍桌子大吼大叫,这样的事情可是不少,张轩虽然重重处罚过了,但是这些文吏在这些将领面前还是真不起腰杆。

除非,张轩或者张质亲自坐镇枢密院,才能镇的住。然后这决计是不可能的。

张轩有意将一员大将调到枢密院中,主持庶务。但是一来,而今正在用兵之际。各个将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是要用的,二来,真因为交战在即,但凡有一点志气的人,都想在即将到来的战事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不想去枢密院坐衙门。

王进才过来,张轩顿时觉得,再好不过了。

王进才的资历绝对够,压制下面的将领搓搓有余,在南京枢密院也待过,对办事流程也很熟悉。

故而张轩就令王进才处理这些事情,给他加了一个枢密院同知的官衔。

而今几个挂枢密院衔的大将,只有王龙枢密院副使,袁时中枢密院副使,李定国枢密院判官,曹宗瑜枢密院判官。但是他们都是挂衔而已,王进才这个枢密院同知,虽然官衔比他们都低一些,但的确是枢密院的主管领导了。

现在看不起眼,将领战事变少之后,王进才定然水涨船高,说不定将来官运亨通。成就还在其他几个人之上。

张轩安置了王进才之后,立即派郑廉去查查顾炎武与黄宗羲在武昌之中什么地方,张轩准备亲自拜访。

明末清初的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似乎王夫之还在跟着永历颠沛流离,张轩掌握不了行踪,但是顾炎武与黄宗羲的行踪,张轩一直有关注。

但是关注又怎么样?

张轩并非没有派人去请两人出山。但是两人都对张轩派出的使者,秉承避而不见的态度。

张轩总不能让人将他们给硬绑过来吧。只能放弃了。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而今他们两人居然主动来武昌,其中意图太明白不过了。

这两人都是当时一等一的大家。在张轩看来,他们两人的到来,比打一场胜仗还让张轩高兴。

历史上清承明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历史学家都说过,清朝除却兵制,与服饰之外,在制度上几乎没有变更。之前张轩还不知道明制到底什么东西。但是这数年来,对上,总览过全局,在下,考察过县一级的行政运作。

在张轩眼中明制有太多需要更改的地方了,否则也不至于弄得天下鼎沸的地步。这固然有天灾人祸在里面,但是大明体制如何运作良好的话,也不至于到而今这一步。

很早之前,张轩就有这种想法,那就是大夏制度决计不能如大清一般,继承明制。一定要改良,一定要变法。

第一百零二章 天下共望张使君二

对于未来夏制的设计思路,张轩或许有一点。但是具体该怎么落实,却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政治上的早熟,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其中官制,法制,等等,这方面堪称博大精深。绝非简简单单能够弄明白的,也绝非张轩将后世那一套修修剪剪就可以用的。

必须因地制宜。

但是如何因地制宜,建立起一套合适的制度,又能让张轩自己满意。留下一些对后世科学,商业发展比较友好的伏兵。起到张轩所想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两广的这几年,张轩每每在公事之余,所思所想的,就是这一件事情。

但是越想,越觉得,其中意味深长。张轩的学识修养,不足以制定出这样的制度。

每一个国家制度,并非简简单单规章制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治国理念。朱元璋那一套,是明显的小农经济。而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并不是张轩一个人可以决定的。

张轩说,要发展生产力,下面的人也要知道什么是生产力。

这种种的问题,让张轩越发明白一件事情,想要完成夏制的创举,他需要更多人才辅佐。而且是学问大家。只是在这方面,夏朝,清朝两朝加起来,都比不上前明遗臣。

只是这些有本事的人,大多都不愿意做二臣。不愿意为大夏效力,这让张轩很苦恼。

首节 上一节 1466/19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重生为王/重生当首富继承人

下一篇:我的美利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