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洪荒棋圣

重生洪荒棋圣 第750节

对围棋而言,宛若走马灯一般不断改朝换代的南北朝,以及层出不穷的旗号,层出不穷的皇帝,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那样的凌乱不堪,但令人吃惊的,却在这种纷乱的时局和乱象中,竟然接连开出了“围棋九品制”和“围棋州邑”这两朵奇葩。

“围棋九品制”、“围棋州邑”几乎可以被视作围棋发展史的又一个里程碑和标志性大事件,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两件大事,都是在皇帝的亲手推动下完成的。

可以说,这种借围棋进行某种革命性的变更和改革,在李世民的手中则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在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的历史演义里,那些豪气万丈的隋唐英雄们在尚未汇聚到大唐旗下之时,曾有很多人都曾与李世民当过对手和敌人,其中就有虬髯客和红拂女的故事。结局当然不用说,有趣的是唐王李世民与大侠虬髯客以围棋为媒介的对话,居然十分生动而歪打正着地呈现出了后世现代围棋中的一种妙趣横生的对局现象:

一个草莽英雄毫不掩饰的现实主义精神,就好比棋枰之上惯以取实地的木谷实、赵治勋之流,拼命捞地,见缝插针,居江湖之利,占尽四角,图谋中原。

一个则好似吴清源、武宫正树之流,常常毫不客气地上来便是一手天元之棋,不仅尽显睥睨四方、舍我其谁的王霸之气,更是以定鼎中原的神定气闲的大自信、大气魄,以点带面,横扫六合,一朝顿悟,最终化棋为苍生。

正如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各具特色的经典对白一样,当虬髯客自以为稳操胜券地大笑而语:“吾已布局四子取八方,汝已无地腾挪耳!”李世民则拈子一笑,目视棋枰正中心道:“据天元,乃天道,一子定乾坤!”于是高下立判,所谓大道不可违,圣人之下皆蝼蚁,一场以围棋为背景的争霸就此眼下云散。

或许,这正是围棋贡献给中华文明的另一道绚丽夺目的文学光芒。自大唐盛世之后,唐宋元明清的历代帝王,几乎都有这样那样的皇帝与围棋相生相伴妙趣横生的传奇。有的惊心动魄,一如前途未卜的少年康熙智擒权臣鳌拜,以围棋明志,更以围棋立威。有的则是爱意满满,就像棋枰旁的杨玉环,两眼含情,顾盼流连,看到情郎李隆基局势不妙,情急之下,巧妙地放开怀抱中的的美犬让其乱局,从而君臣皆大欢喜。当然更多的,还是皇帝在军旅生涯和朝堂之余,以围棋为纽带,演绎出一幕幕君与臣之间的情谊交织,令人在展开棋枰的一刹那,如临其境,如尝甘怡,无尽遐思……

第680章 棋枰上的大唐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唐朝是从小小的一尺棋枰上开始的,也许多少会有一些牵强。但围棋对于一个繁荣而辉煌大唐的有着难以估量的锦上添花效应,却是毫不为过的。比如正史,在风起云涌群雄四起的岁末,无数英豪都摩拳擦掌准备问鼎中华,《旧唐书·裴寂传》是这样记载当时还不是最强一支政治武装势力的未来皇族李氏一家子的。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是专门做给隋炀帝杨广看,当时李氏一门大家长的李渊,每日都是闭门围棋。早已雄心勃勃的李世民,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不止一次地要求裴寂这个主要陪客在下围棋时,劝谏李渊今早举兵起事。与此同时,李世民自己当然更没有闲着。比如野史,在《虬髯客传》中的李世民,在广罗天下英才的同时,对于那些欲争天下的潜在对手,则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进行吓阻或剪灭。当时名闻天下的一代大侠虬髯客红佛女,便是在与李世民的一局围棋中,因其天马行空的一子天元着法而远遁海外。

从上可以看出,围棋在当时还不是帝王之家的李氏一门中意义非同小可。不仅如此,当李世民终于击败了所有对手而君临天下,围棋在李氏一门的手中依然还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被自己儿子逼到墙角的曾经的李家老大李渊,顶着一个什么都没有用处的“高祖”皇帝冠冕,没有做皇帝时,整日端坐一尺棋枰前,手握黑白两子,在那里冥思苦想。做了皇帝,依然还是如此依葫芦画瓢地过着这样的日子。只是没有人知道,下围棋的李渊,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李渊。

平定天下后,在国事家事之外,李世民到底算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围棋爱好者呢?答案是肯定的。他帐下很多开国元勋、文臣武将,除了文攻武斗的手段,围棋同样蔚然成。所谓上行下效,如果皇帝不好这一口,天下没有哪个大臣会傻到一个人自己去走独木桥。甚至后来在《西游记》里,吴承恩大概为了表达一下心中对这位世上少有的天可汗皇帝的敬仰之情,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情节,让他的诤臣魏征通过一局围棋,将他从地府中唤了回来。当然,真正能够证明并代表李世民喜爱围棋和棋艺水平的,应该还是他的流传至今的那两首专门写围棋的《五言咏棋》之诗篇:

“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

“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半死围中断,全生节外分。雁行非假翼,阵气本无云。玩死孙吴意,怡神静俗氛。”

从第一首的“手谈”、“坐隐”等围棋专用语在诗中的应用便可以完全看得出,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不仅可以引经据典术有专攻,而且并不因为自己是九五之尊便要标新立异指鹿为马,故意再去生造一些怪癖字眼指代围棋。一个小小的围棋事,他便从善如流,与民同乐,那天下人还有什么担心,他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断不是发乎内心的呢?

这第二首,则将李世民对围棋的真实理解和感悟,以及他在棋艺上的真实水平,展露的一览无遗。如果说,在他打天下时,在无数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围棋还不过是他之于文韬武略之上的一扇窗户,一个道具。那么到了这时,围棋显然已经成为他思考天下、安邦定国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了。至于这两首诗,后来引得刘文静、刘子翼等一些文臣名流,甚至是一代神棍许敬宗的唱和、追捧,那已经是围棋以外的马屁功夫,不提也罢。

在众多的大唐皇帝中,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说他值得一书,最最有名,当然也是最最香艳的事情,首推便是他与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杨贵妃的围棋故事。据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杨贵妃入宫后,将她宠为天人的唐玄宗一刻舍不得分离,除了朝政之外,大多时候都将她带在身边。乖巧的杨玉环,自然也是心灵手巧不甘做花瓶。有一次唐玄宗的亲弟弟来宫里探望他这位皇帝兄长,谈完国事家事,两人便少不得要展开纹枰,手谈两局,特别是像他们这样从高祖李渊开始就有了的围棋优良传统。但是唐玄宗因为国事繁忙,哪里敌得过整日无所事事钻研棋艺的亲弟弟?

一来二去,杨贵妃眼见自家的皇帝情郎因为一直心猿意马而在棋盘上节节败退,偏巧对手又是皇帝的自家兄弟而非一般的大臣,情急之下,忽然放开怀抱中的康国狷弄乱棋局,使得原本就像悔棋的唐玄宗顿时龙颜大悦,当即推倒棋盘要求重新对弈。当然唐玄宗总体上棋品还是很好的,这从他经常下诏相见的人物就可以窥得一斑。比如当时的高僧一行,从不会下围棋到精通棋道,除了他个人的悟性,唐玄宗明里暗里对他的推动自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后来南唐著名画家周文炬画出一幅著名的《明皇会棋图》,描摹的就是唐玄宗与这些名流文士的围棋场景。唐玄宗另一件围棋大事,则是延续了之前的南北朝时期便已奠基的棋待诏制度。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述:

在唐玄宗一朝,在翰林待诏中特设“围棋待诏”,“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官,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各别院以待之,日晚而退。”一代国手王积薪,便是在这种“围棋待诏”的优待下成为皇帝近臣,并因高超的棋艺得以不时地与唐玄宗面对面对局。相传著名的“邓艾开蜀式”,就是王积薪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跟随唐玄宗逃亡途中,夜遇一对婆媳对弈而悟得,并最终成就了王积薪在围棋史上的不朽之作《围棋十诀》的横空出世。

对于围棋,唐玄宗另一个重大的贡献,还在于对当时等同于藩国属邦的提携上。公元701年,后来成为一代高僧的日本僧人辩正渡海入唐。因其自幼学棋且棋艺不俗,因而与当时还未登顶的太子李隆基相谈甚欢,两人不仅常常纹枰对坐,而且还经常坐而论道。辨正在大唐的成功,也促使了吉备真备先后两次成为遣唐使团一员来到大唐,最后《唐礼》一百三十卷带到日本,对日本的制度改革和礼仪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吉备真备、辨正等日本访问学者的成功,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他们都是围棋高手,尤其是吉备真备,传说他曾与唐朝围棋名手玄东对局,两人鏖战数十局,互有胜负。后来日本镰仓时期有画家以这个故事为素材绘制了《吉备公人唐图》。738年,新罗(今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玄宗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吊唁。据《旧唐书?新罗传》记载,为了全方位展示大唐风貌,唐玄宗还特别指定当时盛极一时的围棋国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出访。杨季鹰当然也没有辜负圣意,使出全力横扫了整个新罗棋坛。

自李世民、唐玄宗之后,纵观整个大唐帝国两百年间,虽然也有唐宪宗、唐武宗以及唐宣宗等所谓的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宣宗之治,但大唐李氏皇族一脉的式微之势已然不可逆转。正所谓国运即棋运,在此后的百多年间,对于围棋而言,便只有“一子镇神头”的故事闪耀着大唐最后的余晖。

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诏顾师言与之对手。”为什么要专门下诏顾师言出战呢?原来,这位王子棋艺高超,在自己国内已经无人能与之抗衡。来到大唐后,唐宣宗大概有些轻敌,只是随便让一些棋手与日本王子下了几局。谁知日本王子连战连捷,这也才有了顾师言出战之举。恐有负圣恩,经过一番苦思,顾师言决定祭出自己很少使用的杀手锏,到三十三着时,终于以“一子镇神头”的棋势,直接杀得该王子无以为继,中盘认负而终局。事后,日本王子心有不甘地打探顾师言在大唐的棋份,负责接待的鸿胪寺官员故意戏言,使得日本王子当即仰天长叹道:“小国第一,不及大国第三!”

白居易有诗曰:“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大唐及其大唐的皇帝们虽然已经远去,但如同伟大的唐诗一样,他们身为一代帝王,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之间对围棋的这份挚爱,连同他们与他们掩映在历史深处的大唐风华一起,犹如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耳畔的那一声声敲子,清脆悦耳,久久不息……

第681章 屠夫朱元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只要是自己打下天下然后自己做了皇帝的狠人,基本上他的发家史都是靠自己挖空心思跟在老大后面,默默无闻地做老二开始的。做老二的人很多,但为什么最后做成皇帝的只有那一个人呢?细细考察一番,发现其中还是有不少规律可循,那就是做老二可以,但绝不能做千年老二。同时,做老二时不能太张扬,一定要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样子。然后,到了羽翼丰满牙齿齐全的时候,你又绝不能太心软,不管是谁,只要是你皇帝路上的拦路之虎,你都要秉持“快准狠独”四字要诀一口咬死他。否则,等待你的也只有四个字,那就是灰飞烟灭。

在无数灰飞烟灭的老二之外,朱元璋无疑是一个最传奇的老二变老大的成功人士。比如,1343的大灾之年,全家几乎全部饿死,仅剩他与二哥苟延残喘于世间,那时他是他二哥的老二,抢到新鲜的树皮要二哥第一个吃。后来去皇觉寺做了洗衣做饭的小和尚,他还是老二,别人吃饭他跳水,别人睡觉他扫地。就像他的本名朱重八一样,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八年,到了1351年,好不容易等到他命运中的第一次人生转机,汤河来信让他去投军。到了郭子兴旗下,汤河是老大,他还是老二。好不容易熬到最后连郭子兴的养女马氏都骗到手,结果自己的这个老大却被人家绑架,费尽心思领兵去劫营,还得先去再认一个彭大做老大才算大功告成。直到少年徐达啸聚,中年李善长慕名,妖怪刘伯温寻来,一拨又一拨自甘做老二的良臣猛将前赴后继矢志追随,马脸朱元璋这个可怜的老二,才算龙腾虎跃风生水起定鼎天下。

做了天下第一的老大,朱元璋自然也像很多皇帝那样,可以开始神定气闲下来玩一些刀光剑影之外的雅事了。但是这还是要有一番选择的,比如拿笔写书法填诗词,舞文弄墨红袖添香显然是做不来的。选来选去,相对而言最与兵法有些契合的围棋,自然就成了朱元璋国事之外休闲的娱乐首选。现在很难考据朱元璋是什么时候开始玩围棋的,比较合理的推理,应该是在他有了自己的百万大军,尤其是李善长、刘伯温等一大批能掐会算的文人墨客云集之后,围棋才会有一定的土壤在明军中逐渐滋生蔓延,并且成为朱元璋在行军布阵之余,为了放松他时刻紧绷的神经,而选择的一种最好的手边玩物。。

休闲娱乐要挑游戏种类,有资格与朱元璋纹枰对坐的人当然也是要精挑细选的。这时候的朱元璋大帝,无论如何也不能像在皇觉寺当小和尚那样,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一屁股坐到他面前,大大咧咧噼里啪啦就是一阵胡闹。所以,从一些有史可考的史料来看,朱元璋下围棋,一方面确实是为了放松心情,换换脑筋。另一方面却也暗含深意,将每一次的对弈机会,其实都当做了一次次亲近重臣,考察能臣的时间,然后偷偷在自己心底给他们一一打分。

当然,在打天下时,围棋必然还会成为他在谋篇布局每一场的战役时,不断在他心中默默推演的一种兵棋。

坐了天下后,那些尚未狡兔烹良弓藏的文武大将,在朱元璋开始准备收网之际,围棋也就成了他一个个揣摩他们忠良奸佞与否的最佳玩具。而在这些人当中,既是常胜将军、少年伙伴又是位列七大公爵之首的徐达,大概是与朱元璋下过围棋次数最多的一个人。“野草茂原春风萌,高楼阁台月下栓。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秤棋。”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朱元璋有一年将徐达唤去,君臣二人一时兴起,在莫愁湖畔赌棋的有趣写照。当然可想而知的是,朱元璋已经高坐龙椅,徐达千军万马未尝败绩,自然心智远非常人。皇帝要赌棋,即使贵为皇帝儿时玩伴和帐下第一大将的他,也不可能真的去和皇帝斗狠争胜。平时兄弟之间玩玩可以,但这君臣之礼却是一刻不能忘了的。要知道,这大明立国不久,刚刚可是经过了一番天崩地裂般的大血洗。无论是权相胡惟庸作乱,还是大将蓝玉谋反,前前后后连带四万颗人头落地。四万颗脑袋呀,这可不是驱逐鞑虏还我中华时的异族脑袋,是结结实实的我大明汉人脑袋啊!而那为首的胡惟庸、蓝玉二人,两人被剥皮楦草,至今还“站在”某个地方示众,可见伴君如伴虎实非儿戏哉。也许是看到徐达战战兢兢,朱元璋不想自己这天朝第一战神因为那一场大血洗风波太过缩手缩脚。加上徐达棋艺本来就高过自己,每次都被他相让,实在无趣,于是指着莫愁湖强言道:“大将徐达岂可老气横秋,今日朕一定要看着你赢一次。赢棋则罢了,若还是输棋,哼哼……”

一声哼哼,终于换来了徐达一次小胜。不过这莫愁湖太大了,若是真的给了徐达,那天下百姓以后可就从此失去了游湖之乐。朱元璋倒也知道其中厉害,恰好看到湖畔有一座楼掩映在垂柳竹林之间,于是灵机一动将赌棋之物改成了此楼,然后赐名胜棋楼。后世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留下无数墨宝和千古佳句:

“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赌墅付传闻,叹青史成堆,千古河山棋一局;争墩笑多事,看画梁依旧,半湖烟雨燕双栖。”

一局棋,赢了皇帝一座楼,但赢得的恐怕更是皇帝的一颗心吧?

那么朱元璋的围棋水平到底如何呢?据清人魏瑛《耕兰杂录》一书记载,“明太祖智勇天纵,于艺事无所不通,唯于弈棋不耐思索。相传其与人对弈,无论棋品高低,必胜一子。盖每局必先着,辄先于棋枰之中间,孤着一子。此后,黑东南,则白西北,黑右后,则白左前,无不遥遥相对,着着不差。至局终,则辄饶一子也。帝王自有真,非几手所能拟议矣。”

文中说的核心就一件事,这位朱元璋大帝,擅长模仿棋,可谓是模仿棋之鼻祖也。什么是模仿棋呢?就是别人下一子,他就对应地在另一角也下一子,总之一张棋盘,四个角,一人一手,谁都不能连下两次,所以,凭这个独门绝技,据说就连天上地下无所不晓的妖怪刘伯温,一旦碰到皇帝召见纹枰对坐,那也是要大汗连连的。所以在某些野史中,还有这样一段趣闻,说的是朱元璋有一次与刘伯温下完围棋,忽然诗兴大发,居然口出一副对联道:“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思索半晌,只好俯首称臣还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天,自然指的是朱元璋他自己。雷呢,刘伯温当然说的是自己甘做这天之下的雷,时刻供驱驰。这时候的妖怪刘伯温,怕是早生退意苦无良机吧。

也许是受了胡惟庸、蓝玉等大案要案刺激,一方面雄才大略、事必躬亲,一方面却又多疑乖张、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在其有生之年,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霹雳手段,严刑峻法,一旦查实贪污谋反,不是开膛破肚,就是剥皮楦草。最轻的也是庭杖,以至于许多罪不该死的大臣直接被打死在百官云集的金銮殿上。就连名噪一时的贤明大学士宋濂,曾经也被当庭直面查问,某年某月某天,他在自己的家中请客喝酒,去了什么人,喝的什么酒。而朱元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做了自己朝臣的大名士宋濂对自己说不说实话。

在国事之外,这样的情势也当然不可幸免地波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据明周漫士《金陵琐事》明确记载:“明太祖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惩罚的方法。非常理可以忖度。”类似于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顾启元也在他的《客座赘语》一书中记述道:“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

自己并不是不喜欢围棋,而且还经常以召人纹枰对弈,作为某种赏赐手段和政治远近风向标,却严禁天下普通百姓以棋为乐。个中曲直奥秘,其实也不难令人费解。朱元璋一生,从几乎饿死,到皇觉寺小和尚,再到军中小卒,一步步刀光剑影,一场场血雨腥风,当然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隐患,便莫过于天下人啸聚一起,玩物丧志也还罢了,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谁知道又会在什么地方弄出一个白莲教、拜火教或者明教呢?所以,朱元璋既然做了一辈子屠夫,在这样事关朱家天下的大事上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还用考虑应不应该的问题么……

第682章 棋与国:遥想当年李后主(上)]

李煜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数悲剧皇帝中的一个,其历史深处的身影远远望去,可能不会深刻或者揪心到令我们多做片刻伫留,以长思,以短叹。

然而在我们转身之处,那个在文学史上款款漫步而去的李煜呢?

这个徜徉在文学之中的李煜,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一团温暖的火。他的文学光辉与温暖,如巨星般灿烂,如大师般滋润,让我们看着他在遥远的南唐一边不务正业地做着皇帝,一边惊若天人一样的吟诗作画。命悬一线的刹那间,忧伤一如我们读他那一刻的无能为力与恨意——一杯牵机药,其实就是我们与他的《相见欢》,字字珠玑,字字诛心,字字无言: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或许,这就是人生,即使贵为皇帝,也摆脱不了命运浮沉对一个人类的恣肆把玩。

还不是九五之尊时的李煜,最初在他老爹李璟的继位者牌局中,他几乎是一个局外人。但就是命运这个东西,将他一步步推向作为一个人类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因为不是老大,所以长子为嫡的天然优势,使得他这个老幺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幺。因为才华一直没有展露的机会,所以李家皇二代的六子兄弟中,论资排辈,李璟依然还是难以越众而出鹤立鸡群。论武艺吗?在枭雄辈出的五代十国的乱世中,这个还是更加不要提的好。然而就在李璟每日寻山问水,红袖添香,手谈坐隐,自我快活,五个兄弟仿佛约好了一般,先是二哥驾鹤西去,紧接着剩下的四位哥哥,不是在石榴裙下快活而死就是在酒香中魂飞魄散,最后就连嫡长子也抛下皇位继承权一骑绝尘而去。可怜老皇帝李璟,望着硕果仅存的独苗李璟,以为风水坏了李家根基,赶紧亲自操刀迁都南昌,然后顺势不露痕迹地封李煜为监国,留守原都金陵代行皇帝之事。公元961年,李璟还未等到李煜这个见***试炼成熟,果然像李家被诅咒了般驾崩,从此李煜便正式戴上了“李后主”这个中国历史十分著名的皇帝帽子。

对于李煜登上皇位之前整个皇帝李家一个接一个的连连厄运与噩梦,史实明确,事件蹊跷,令人唏嘘,叫人狐疑,个中玄机却少有人问津。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原本还有些脾气和个性的风流浪荡公子哥儿的李煜,从混吃等死风流快活的逍遥小王爷,摇身一变成为须得时时刻刻都要将家国天下系于一身的大皇帝,从登基那一刻起,对天下和臣子,他的好脾气,甚至有时是懦弱和宠溺也刹那间定格为他一生不变的专属铭牌。这点完全可以从他对待反对他做皇帝的一个大臣佐证。不过很明显反对他的大臣眼光独到,很早就知道天性喜欢写写画画的李煜不会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倒霉蛋,如何能掐会算也没有想到作为天下一统的至尊李家,受到天罚时一样如平民百姓家般不堪一击,剩下李煜一个独苗,你不让他做皇帝难道你去做吗?

所以,注定不会是一个忧国忧民为天下谋福利的皇帝李煜,自然也像诸多不是好皇帝的皇帝那样免俗,也还是搞了几样附庸风雅甚至是拉虎皮扯大旗的破事出来:

首先为自己和李家正名。李煜天生重瞳,也就是现代医学定义的白内障。这个堪称天生隐疾的残缺,到了李煜嘴里,一下子成了足以彪炳天下的一个祥瑞和昭示。重瞳是吗?那太好了,从古到今那么多皇帝,从圣人以降,唯有先古圣人之一的舜是重瞳。直到今天,终于又有了一个重瞳的皇帝,李家的正统性还用再去与天下人喋喋不休吗?不仅面相重瞳,就连名字也得一模一样。于是李煜从自己的名字从嘉开始,将字定为重光,意为与重华般神圣。不过他可能忘了还有一个大名人也是天生重瞳,乃是力拔山兮的项羽。不提也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愿过江东的项羽早已灰飞烟灭,没有一天头戴皇冠,自然不能名列皇帝队中。

不仅如此,所谓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作为一个成功男人标配的两大硬件之一,天下权有了,接下来自然就得是美人膝盖了。

首节 上一节 750/7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从酋长到球长

下一篇:唐朝好相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