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洪荒棋圣

重生洪荒棋圣 第769节

下棋的时候他当然不能有丝毫的分心,但老婆和驴车又怎么办呢?于是,在渡口边的范西屏就这样将他们一股脑地“当”了出去。

待他功成名就,回头来赎属于他的驴车,我们却只听到他们说“驴长胖了”,对车上的女人和孩子却只字不提,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据《清稗类抄》记载,范西屏在成名之后,确实在那一带游玩时输掉过几局最不应该输掉的棋。但那上面说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担草者,而不是常年泡在棋社的专业人士。所以,范西屏在输棋后,大骇,惊而问其姓名,只是人家不愿告诉他罢了。

于是,就有人将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传言说,范西屏输掉了驴跟驴车,后来拿钱去赎,却只要回了驴跟驴车,忘记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是不是还在等他。这肯定是谣言了。但别人故妄说之,我们也不妨故妄听之。或者,引以为戒,或者在心里发一声感叹:江湖险恶,而真正的高手往往又无名无姓不声不响地待在我们中间。

第714章 英国围棋见闻录(上)]

行囊里围棋的疑问每天都在悲鸣着

作为一个酷爱围棋的人,从几乎是世界围棋中心的北京来到英国——这个在围棋辞典里可以荒漠一词代之的国度,要怀着一颗怎样的心情来度过没有围棋,没有棋友,没有《围棋天地》,没有那种像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一样重要和习惯了的热火朝天的棋的氛围,感觉,那份沮丧和隐痛,是一般人难以置信和想象的。所以,当后来我的那位关心地问我时,我老实但也不无狡猾地回答说:“现在的我啊,是鸟掉了毛,鱼上了树,猴子跟着离开了一片大果园。”

我那位笑笑。笑什么,不得而知。但从我悲壮的口气,一脸忆苦思甜的愤青模样来看,肯定是当一个笑话来听的。不是吗?笑意之外就是说,有没有搞错,从中国跑出来,你以为从哪个大城市跑到一个什么乡下来了吗?所以,我也就很心虚,面对高度发达的新的环境和有别于我的金发白皮肤们,面对开口就是中西文完美合碧的中国留学生们,围棋之于这里,是不是一件精美的东方艺术品,妙则妙矣,细细端详,却又过于奢侈。至于如何奢侈,只要看一眼英国人的生活和在他们这里留学的中国人紧张而匆忙的脚步,大体就知道了。只不过接下来的问题不是我有没有棋下,而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敏感和一个作家的习惯,一个很要命的疑惑一下子跳了出来:

英国有围棋,或者说有围棋这个概念吗?

如果有,又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如果没有,或者只是星星之火,那这个火种是怎样的状态?

退而求其次,有多少中日韩围棋爱好者在这里?

等等,这些问题,说不上有什么必然的理由,但感觉有那么一种隐隐约约的使命般的东西在燃烧——既然注定爱上了围棋,既然注定与围棋一生结缘,既然我又恰好来自围棋的故乡,哪怕我只是中国一名最普通的围棋爱好者,此时此刻,我就应当是一座小小的桥梁!然而,正像我来时不自觉地将围棋硬塞进有限的行李包别人笑我的那样,不远万里带上你的围棋,到最后只怕你落得个左右手手互博的下场.那是欧洲,欧洲里的英国,不是围棋辞典里的北京、汉城和东京。

而事实真有人们知道的那样夸张吗?汽车,洋房,酒吧和足球,除此之外,一切免谈.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东西方的文明,也造就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具体到围棋,形象地说,就是东边插柳成荫百花盛开,而西边却是一片片的沙漠.倘若果真能从中发现一点新绿,除了造化,怕只有向着东方的祖国再一次的鞠躬,感谢她的古老艺术能够魅力闪现,打动的不止是黄皮肤黑眼睛!

熟悉的词终于在耳边响起

这里,要先说一说我栖居的地方——一栋名叫BoalmHouse的很不起眼的建筑,有些像北京的大四合院,但有两层,所以又像我们七十年代的筒子楼,有50户近百人在里面生活.虽然它的周围都是可以几人合租的独立的别墅,租金也要便宜不少,但它却在留学生中很抢手,是租房时的首选.我想,造成它如此有名的原因,除了我们国人喜欢扎堆的习性使然,还有就是那座百米开外据说可以经常看到贝克汉姆等英超球星的足球场.也许又是这个原因,一些BoalmHouse的老住户就常常在嘴边炫耀那个快被讲烂的故事:“去年这个时候,孙继海跟李铁来BoalmHouse和我们联欢,你们咋不来呢?”新人也由此或喜或悲,表现让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

但是围棋呢?在中文与英文都赶着遛足球马屁的声浪下,一个让我想象不到的或者说是期盼已久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耳边:“你下围棋吗?“围棋,这个平日再熟悉不过的词,突然在我面前蹦出来,竟让我一下子口吃起来.反应过来定睛向来人看去,脱口而出的居然是一句十分可笑的问句::“你是中国人呵?”

接下来便有些失望。

有道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换个时间,“失望“这个词是断不会用在这里的,更何况是在异国他乡.问题在于我的想象离现实太远了,定神一想,觉得这才是最合理的逻辑.应该说,随处都有金发碧眼的围棋朋友来找你对弈,那是理想,是共产主义.而我们的围棋在世界的发展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天下90%的围棋人口都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就是现实.理想与现实,能没有差距吗?尽管如此,起身去拿围棋的手还是忍不住有些颤抖.激动的不是因为终于有棋下有棋友可交了,而是古老的围棋那诗情画意中的敲子声,终于可以如我所愿地在英格兰的土地上叮咚叮咚地敲了开来!

貌似幽默的背后

围棋的妙味之一,就是要有一个专门为它而设的“场“.这个“场“即使再简略,一枰一棋和必要的空间,是一样也不能免的.它包含在简单中的复杂,可以象棋中的“盲棋“来呈现.围棋和象棋,都创造过一对N个的车轮战记录,但围棋迄今为止除了传说中的王积薪的故事,现实还没有围棋可以“盲棋“的说法.

因此,当我们激动万分地摆好战场,我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张棋盘了.这个最不占空间的东西怎会如此不翼而飞呢?我一脸的狐疑,旁边有人忽然建议道:这有什么,你们正好表演一下盲棋给我们看啊!

对呀,下盲棋肯定比你们那么干巴巴下的好玩!一时间有很多人为此叫好,连那个棋友也开始有些跃跃欲试。我却一下子傻了,嘴里想告诉他们围棋没有这样的玩法,就是有,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探索之作,也不是我可以尝试的。望着那些像星星之火一样可爱的脸庞,我实在不忍自己的话像洪水一样哗啦一下又把他们给冲跑了。勉为其难,上吧?于是开始嘴里念念有词,想不到没过几着,大家自己就笑了起来。

“人能数尽天星,则遍知其数。”终于有人相信我的话不是讲故事了,有些master们居然还一本正经地拿起笔当场演算起来,结果沈括的算式还真把他们给震住了。

“看来,能下围棋的盲棋,只有他了。”

“谁?”

“还能有谁,上帝啊!”

好在一个叫戴群的朋友自告奋勇,回去他屋画好一张棋盘拿来,跟我正式摆开战场,算是在英国下出了第一局真正意义上的围棋.戴群后来与我下了大约三十局棋,在读书的留学生中是一个铁杆棋迷,除了打工和上课,剩余的功课就是来找我下棋.后来大家一见他,第一句话一定是又找练来了.还别说,在他不屈不挠地接受我的“打击“之下,现在他的棋力还真达到了初段水平.

接下来发生的两个故事则让我更是啼笑皆非:

一传十十传百,BoalmHouse来了一个围棋“高手“的消息就在中国人中间不胫而走.由于传播的人群和渠道的缘故,后来我能听到的版本简直花样百出.最神乎其神的一个版本是一拨甘肃的来访者,在观棋之后,其中一人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问我:“我知道马晓春,他很厉害.你跟他下,胜率应该是你不占优势吧?“我吓了一跳,脸红心跳地四下张望,感觉马晓春就在身边一般,棋也不敢下了,站起来很严肃地纠正道:“你不能这样说,不是优势不优势的问题,是我能不能有机会的问题。”他好像很失望也很不甘心地说。“那就不对了,你不也是高手吗?”我一时语塞,突然发现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真是一个问题.

没过多久,戴群兴冲冲地跑来,说哪里哪里听说也有一个围棋高手,还是3段.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那个人的住地,结果大失所望,说什么他都不肯与我对弈,勉强同意和戴群下一盘,局面却叫人惨不忍睹.戴群忍不住问他:你不是3段吗?他却很正经地答道:“是啊,别人都说我是3段,我当然是了。”

记得加藤正夫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围棋普及的关键,不是如何为会下围棋的人服务,而是要转移到如何为不会下甚至是不知道围棋的人服务上面.“(大意)由此可见,围棋要在世界普及,首先要从号称“围棋故乡人”的我们自己做起。

在焦急的等待中,一个已去了曼城的留学生终于向我们反馈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住的城市钮卡斯尔就有一个下棋的地方,据说可能是一个韩国人办的,有很多亚裔爱好者常到那里聚会.当地的英国人也不时造访,他们虽然大多数人水平不高,但下得最好的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大约有3段水平,最好成绩曾经取得过以前的全国联盟赛的前十名.

3段水平,别说在当时的英格兰群岛,即便是整个欧洲,基本上已经算是当地一流业余棋手行列了。

第715章 英国围棋见闻录(下)]

寻访英国围棋的踪迹,结果喜出望外

我闻听大感兴趣,但很遗憾的是告诉我这个消息的留学生爱好者说,限于自身水平,同时也不想太丢中国围棋的脸,他虽然多次去那里下棋,却从来没有邀请过那个3段跟他过招,所以无法再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容.在谢过那个朋友之后,我们很快按图索骥在地图上找到那个位置,然后也管不了礼貌不礼貌的问题了,啪啪啪照着那个电话号码就打了过去.由于已是晚上九点多钟,所以我们也不敢确定是否会有人接这个电话,或者这个电话的真实与否我们都不敢确认.就在我们失望地准备挂掉电话的时候,话筒里突然传出了一声hello,声音虽轻却叫我们忍不住都跳了起来。

当我们说明情况后,电话那头很快表现出热情,邀请我们在他们每周三的例会上做进一步的接触。

——我们兴冲冲地打电话过去,当然是想既然大家联系上了,你又正好有时间,更重要的是你也同样有兴趣,为何不马上纹枰对坐一较棋艺,偏偏要往回顺延呢?

这就是英国乃至延伸到整个欧洲的习惯,虽然他也很高兴,也很想马上见到对方,但不是那个时间,他们就认为仓促会面是不合时宜的事情.如果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和彼此迸发出的热度,会让我们风雨无阻地奔向对方.

周三我们按约定的时间赶到那里,一个高大的英国老头打开门,微笑着将我们让进房间,却没有我想象中可能需要应付的英格兰式的礼节,双方很随意地各自找地方坐下后,话题便直接了当地走向了围棋.从这里开始,我们终于真正开始与英国的围棋进行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找到约翰,也就找到了英国围棋的早期图卷

在我们交流的间歇,开始陆续有人来.看到别人亲热地叫着“john“跟他握手,他也不停地起身开门,然后不厌其烦地问每个人喝什么,我们才恍然大悟起来:原来那个朋友提供的信息有误.及至后来向他应证我们的疑惑时,他不禁可爱地吐起了舌头,很夸张地这样告诉我们:“噢是的是的,我们这里有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当然也有你们亚洲国家的人,但不是你的朋友描述的那样,是什么韩国人办的.“说着,他便很幽默地指着自己的鼻子问我们,他是不是长得比韩国人更像英格兰人?

(令我们想不到的是,后来在我们遇到allanscarff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纽卡斯尔的第一围棋高手艾伦,他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约翰的情况,我们才发现他们对待围棋的态度是如此认真,以及对这个错误信息的强烈反应.所以,当我们后来正式向他们两位提出采访的要求后,他们也因此毫无保留地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我们开始商量着如何选择对手和安排对局的时候,戴群忽然告诉约翰我是four段,来英国前曾在中国的《围棋天地》工作时,约翰忽然又吐着他可爱的舌头说:“哦,那太好了,我不用再上场了.一会儿艾伦过来后,我想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如此一来,我和约翰自始至终都未能手谈一局,甚是遗憾。结果是他们每人都很快结成了对子,我则作壁上观直到艾伦敲门而来。

艾伦一进门,眼睛就一直盯着我看,到约翰来介绍时,他果然笑了,是那种很畅快的爆发的笑,然后很认真地伸出手跟我握了一下,然后抓起一把棋子将手放在棋枰上。整个过程显得简洁而专业,如果抛开双方的语言障碍的因素,这个过程真正让我体验了围棋“手谈”的妙味。有时候,“于无声处”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而第一天的结局则像一个黑色的幽默:西方的金发碧眼大获全胜。同去的戴群怀疑我打了什么埋伏,而我则好笑于他一来一去时的丰富之表情:来时豪言壮语慷慨激昂,去时一脸愤怒加两眼困惑。近乎“裸奔”的神态就差一个教室以便安顿那快要喷薄而出的问话:怎么可能呢?足球东方输给西方,围棋东方怎能输给西方?没有道理嘛!对于西方,围棋就是东方的同义词啊!3:0——那么问题在哪儿呢?除了戴的两盘棋因猛砍猛杀而首尾不顾导致败局,我对艾伦则可能有一定中国人客气的习惯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的实力使然。因为在复盘时,艾伦在我十分后悔的地方不停地摆着他的变化(很奇怪他一直揪住我的痛处不放),由此我说,他的确从东方的角度看去,是一个真正懂棋的西方人。

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在此后的对局中,包括对其他西方棋友的让子棋,我都心无旁骛专注于棋没有再丢过一分,也让戴群每次都真正笑眯眯地走在了回去的路上。对此,他的理解是,只有这样,才是对围棋、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当然,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是和心底的一点爱国心有关。面对对中国围棋知之甚少的多数英国围棋迷,耳朵听到的全是japanese,我们总不能不有一点反应吧?只是我们心照不宣而已。

附录:与约翰、艾伦的访谈

在最近的一次对弈之后,像往常一样,约翰捧出他的咖啡、红茶和点心,我们坐在他的既是围棋俱乐部又是温馨的家里,笑谈着刚刚过去的围棋。不同的是,这次我们共同愉快地完成了一次小结性的关于英国围棋的畅谈。(以下就是我们的对话,·是问*是答)

·约翰先生,很冒昧地说,第一次听到你的棋龄居然达到了30年之多,让我们很吃惊。那么,你又是如何与围棋“相敬相爱”到如今的呢?

首节 上一节 769/77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从酋长到球长

下一篇:唐朝好相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