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第758节

  你什么时候背着我偷偷去学开车了?!

  现在这个世界,哪里有无人汽车,能给你偷偷开上路的?

  【嘿嘿,我黑到那个苕萝卜里去啦!】

  “以后不许啊!”沈乐还是只能郑重告诫它:

  “真想学开车的话,你告诉我,我回头联系特事局,找辆车给你开着玩,让他们帮你申请驾照都行。

  黑进别人的车,人家要收集数据的啊!这给人添多大麻烦呢!”

  【行……吧。】小油灯蔫蔫地答应。停一停,又主动请缨:

  【要不然,你刷个电瓶车吧!我负责开车,你负责坐在车上,这样速度快很多!】

  “开翻了怎么办?”沈乐看看面前沟壑纵横的山坡,实在没有信心。小油灯理直气壮:

  【反正你可以飞,假装坐在车上不就好了!】

  “那我还不如买个平衡车呢!”

  【对啊!平衡车!赶紧去买!】小油灯飞出几个光团,上下浮动:

  【我负责开平衡车,你负责低空飞行,假装踩在平衡车上,上山下河的,这速度不就快了吗?】

  别说,还真别说,小油灯这个方案,完美解决了沈乐又想走得快,又想避人耳目的需求。

  靠着这种匪夷所思的离谱脑洞,沈乐探查窑址的速度,硬生生拉快了五倍。

  十天之后,他站在一片乱糟糟的杂树丛当中,左手瓷瓶,右手瓷塔,额头冒汗:

  “停!停!我知道这是你们要找的地方了——给我点时间!让我先进去看一眼,摸件东西出来!”

第647章 撤离现场!立刻撤离现场!!!

  “在这边发现了碎瓷片!”

  “看,下面这个土层,明显是文化层,里面有大量瓷片和窑具!”

  “我觉得这个瓷窑规模肯定不小,老张你看呢?”

  十天以后,沈乐发现窑址的地方,吵吵嚷嚷,人头攒动。挖掘机已经停下来了,村民和民工们站在黄线外面,抽着烟看热闹;

  沈乐母校下来的老师,热情地拉着当地考古队的研究者,高一脚低一脚,到处踏勘,指指点点;

  老教授请来“反向抢救性发掘”的校友,悠闲坐在一只空桶上,和沈乐相视一笑:

  哥们,我任务完成了,可以闪人了啊!

  沈乐向他远远点点头,钻进一群学弟学妹当中,踮着脚听教授们的议论。

  几位老人、中年人一边走,一边聊,时不时地还要停下脚步,往地下戳一杆子。

  每当这时候,总有学生跑上来,哐哐地服其劳,折腾半天,上来一洛阳铲的土,再捧过来请老师研判。

  折腾过两三次,沈乐就看不下去了,飞快出手抢活儿:厚重的土地,在他的洛阳铲下和豆腐一样松软,咔嚓一下到底,再咔嚓一下提起来。

  别人下一铲子的速度,他至少能下十铲子,大大提升了评估效率。

  众人在窑址周围转了两天,就大概确定了遗迹的范围,接下来,就是划探方、试掘:

  一座瓷窑遗址,由许多窑炉、灰坑、作坊遗迹组成,占地面积几千平方米。

  这样的遗迹发掘,当然不可能一群人乱糟糟地涌上去,你一铲子,我一铲子,想从哪里挖,就从哪里挖;

  也不可能挖掘机直接平推过去,上来就给遗址来个大揭盖。

  所以,一般来说,是由考古专家先根据山形、水脉、朝向,大概估计一下遗迹所在的位置,在地面上划出一个个方块;

  然后,责任到人,一个个学生分片包干,每个(或者每几个)负责一片区域,一点点往下挖。

  谁先挖到东西,老师分析、研判过后,确定这里有重要发现,再集中力量干活!

  这时候,京城来的专家,和当地的专家商量几句,就开始划探方、点人头。

  沈乐站在学生群里,看着老教授点几个人,指一片区域;再点几个人,再指一片区域。点到第六个探方,自然而然,把沈乐一起拎了过去:

  “知道要干什么吧?”

  “知道……”

  学弟学妹们稀稀拉拉地回答。老教授隐蔽地瞟了沈乐一眼,见他面色安定,没有半点茫然、慌张的样子,一挥手:

  “去吧!”

  这时候别的探方已经开始干活了。沈乐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人一把洛阳铲,垂直下探。

  顺着山形走势选择点位,往下戳,拎起来,观察拎上来的泥土,测量土层深度:

  在预备好的简易地图上标注好一连串的点位和深度,汇总数据,送到带队导师面前——

  挖掘机进场,开挖!

  “这是要挖什么?——不是说考古发掘,都要我们自己动手挖吗?”

  第一次跟出来考古的师弟满脸稀罕,还在探头探脑。边上,年长的带队师兄“啪”地一巴掌,打在他后脑勺上:

  “考古当中的地层从上到下有哪些?说!”

  “有自然层和文化层……”师弟能被带出来干活,功课也不是一团糟的那种,背课文而已,张口就来:

  “自然层包括包括原生自然堆积的生土层,和无遗物的自然沉积,产生的间歇层……文化层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房屋重建摊平旧居,和废墟自然掩埋……”

  “那我们现在挖的地,自然层有多厚?”

  “有……”师弟哑巴了一下,赶紧努力回忆刚才洛阳铲带起的土层,和观察、记录下来的厚度。

  可怜他刚刚开始出野外,对这方面还不太熟,洛阳铲拿到手里都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回想师兄师姐记下来的数字:

  “厚度,从0.2米,到2.25米不等……分布于东半边的大半个探方内……”

  “那不就得了。”师兄摊手。见师弟还是满眼迷茫,叹气道:

  “2米多厚的自然层,你要挖到什么时候去?一个月?两个月?这肯定要上挖掘机啊!

  ——别说我们现在,就是解放之前三星堆考古,那些专家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花钱雇村民挖的,挖到东西了才自己上手!”

  “可是……”

  师弟小声嗫嚅着,分明还是有哪里没有转过弯来。边上,他们同门的一位师姐“切”了一声,扬声道:

  “你别跟他叨叨了,赶紧过来干活!回头分一块2米乘1米乘30公分的地给他挖,挖完了,他就知道什么叫杀人容易埋尸难!”

  这声音又脆又亮,周围几个探方猛然安静了一下,然后,轻轻的笑声四散飞扬。笑声里,师弟有点不服气地嘟囔:

  “是杀人容易抛尸难吧……”

  师弟的声音越来越小,湮没在挖掘机的轰隆声里,渐渐消失不见。

  沈乐会心一笑,和他们一起埋头苦干。这个探方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只要垂直挖下去,下面就是瓷器。

  奈何他的感应能力,并不能直接拿出来显摆,也不能指给导师看:

  “这里,这里,这里和这里是瓷窑,这里是灰坑,这里是放碎瓷片的地方,这里是窑工住的地方……”

  所以,等挖掘机干完了活儿,眼看个别地方已经有一丁点儿、一丁点儿的文化层裸露了,沈乐就卷起袖子,和师弟师妹们并肩干活。

  确切地说,是师弟师妹们各守着一块地方,努力挖掘,沈乐守着分给他的那个方块,努力假装挖掘:

  铲子下去,热流鼓荡,冲进泥土。然后,整片泥土轻轻震荡,翻卷,以一种违反牛顿三定律的方式,悄然松软,扬起。

  沈乐需要做的,就是假模假式地一扬铲子,然后弯腰,捡起一片瓷片:

  “这里有发现!”

  “这里也有!”

  “这里也有!”

  别人辛辛苦苦,又要努力刨地,又要当心铲子碰碎、碰断了文物,半蹲、半跪在地上,一会儿功夫就汗流浃背。

  沈乐轻轻松松,眼看着他负责的那个方块,一会儿就下去一层,一会儿就下去一层,不到半个小时,已经比其他人那边,深了十几厘米……

  这样的工作速度,看得一起干活的几个同学一眼一眼,不停地偷偷瞟他。老教授见不是个事儿,伸手向他招了招:

  “沈乐啊,过来。到这里来开一条沟,垂直向下——”

  沈乐飞奔过去。铲起铲落,没多久,山坡边缘,一条长三米,深达四米的深沟,就出现在师生两人面前。

  老教授满意地看着平整如削的土面,点点头,往前一指:

  “这里不同的土层,你分辨得出吗?”

  “啊这……”

  沈乐差点儿五官纠结在一起。12平方米的切面,他用尽全力,也只能看出三层:

  上面一层浅色,当中一层深色,下面又是一层浅色。但是,都不用去回顾教科书上的内容,光看老教授的脸色,沈乐也知道,这种答案肯定不及格。

  他只好硬着头皮往土层上指:

  “这上面一层黄色的,应该是自然层,是两侧山坡冲刷下来的沙土……

  这些红,呃,红褐色的,能看到夹杂的瓷片,应该是文化层,最下面应该是生土……”

  老教授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索性吹了一下哨子,把所有学生集合过来,从年资浅的到年资深的,挨个儿点名,让他们分析这里的土层。

  最后,摸出激光笔,在切面上弯弯曲曲地勾勒线条,讲给学生听:

  “你们看,这里的土层,其实应该分为七层。第二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包含物较杂乱,有少量的窑渣、红烧土块、砖块等,这是现代耕作的扰乱层……

  第三层,颜色比上面要深,是深红褐色,土质整体比较松软,这里要注意和上面一层的区别……夹杂有大量的窑渣,红烧土块和一定数量的瓷片,窑具……

  第四层,颜色、土质和上面一样,但是大家看,这里是比较纯净的瓷片和窑具堆积,这一点就和上面不同……”

  沈乐只能看出来三层的地层,他一口气讲出来八层。讲完了,声音高高扬起:

  “大家都来看一看,把区别记在心里!”

  学生们挨个儿上前,仔细看,伸手摸,掏出手机拍照,摸出笔记本画画。沈乐落在最后一个,比他们还多一个动作:

  双手按在一层层土坡上,闭上眼睛,调匀呼吸,展开精神力。用尽全部心神,去感受这些土层的呼吸,去感受它们的脉搏,去倾听它们,从远古时代传来的声音……

  “我……感觉……我有点明白了……”

  他一点点感知,一点点记忆。先前精神力散开,“看”到的瓷片、窑具、烧过的泥土、砖块,全是星星点点,全都是孤立的;

首节 上一节 758/76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混在1980

下一篇:都重生了就别结婚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