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你要支棱起来呀 第360节
让卫东还是给港商们解释了缘由:“你们送到江州的车辆,完全用于接待,你们随时过来江州都能方便出行,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不能用……你们可能不太明白,HK或者欧美需要大力显摆你是有钱人,才会有更多人相信实力,跟你做生意,内地不是这样,起码想长久点还是别招摇。”
港商顿时觉得你们痴线啊。
主要是整个江州,甚至整个沪海的街面上都看不到什么高档车,太刺眼了。
平京这方面就满地豪车,混着开个JEEP也不算啥。
但果然,风尘仆仆的让卫东立刻得了这边领导好评:“刚从工地过来?听说你们进度拉得很快,非常有战斗力,辛苦了。”
机关单位可不都得有点这种挣表现的小心思么。
让卫东还端起茶杯咕嘟嘟的喝完,把年轻虎将的气质演绎到位:“这是来自HK的港商考察团,在江州做了些生产企业、工业园的投资项目,今天到访沪海,我们先商量这能不能把我的厂区地块,一次性填满,由他们分别投资酒店、商务中心、住宅商品房小区,争取在明年全面投入使用。”
说着递上凤雏她们临时在工地才手写的建设申请书。
这会儿修新房,居然都不是问住建委、规划局之类的部门,还没完善这种设置。
分管电子产业开发区的领导认真倾听了。
上面的数据都是驾轻就熟的,二十多层的五星级酒店投入大概多少,接待量多少,入住价格,主要针对整个电子产业开发区来来往往的外商、外籍技术人员、各种外籍官员等等。
让卫东想的是这片区域未来肯定会企业密集,光一两家高级酒店都肯定不够。
对方已经点头认可了:“这个没问题,按照政策规定,必须是合资,你牵头成立就行……”
江州那几家厂也是这样,这时候国内接受外商、港澳台商投资,都必须是合资企业,而且必须是中方控股。
其实都挂在让卫东名下。
他自己再转头跟港商在HK签署一份置换协议就行,属于是象征性协助代管。
让卫东的团队跟着赚销售利润就不少赚了。
这酒店控股……让卫东又被迫拥有了家酒店,行吧,要么实际用美刀控股投资,要么又得在HK置换协议。
商务中心也是这样,不是所有来电子产业开发区的,都得是生产厂家,总有各种销售、开发、科研公司,单独修大厦之类周期长、投入高。
建设好现成的写字楼租用即可。
有些大厂家、大企业在建立自己的厂区之前,也可以暂时在商务中心落脚办公。
就连两个月前才动工的电子产业园区开发公司,不也是临时栖身在乡镇企业小楼里。
这俩对未来招商都很有帮助,算是整个电子产业园区的服务项目。
所以都点头认可,还主动扩展:“小让你南侧地块不是空着吗,在那做个规划图报上来,不要影响了你的厂区规模,市里面很看重你这个项目的带头作用。”
这点言下之意,让卫东还是听得懂,就是正儿八经的电子高精尖企业才是市里面最看重的,周边这些妖艳货色不要干扰了主题。
所以关于港商投资商品房建设销售,目前肯定触及到了禁区。
商品房都还没能在沪海正名,首发商品房销售的业绩还挂在商州这个地级市的头上,江州都没公开发售全新建设的商品房,才试探到拿些存量房来销售的地步,你在沪海就猛的要跳到港商合资建设销售商品房,会瞬间引发整个华东地区的房地产爆发。
“这个还是要谨慎点,要不小让自己独资来搞,不许用外资和港资……”
毕竟工厂、酒店、写字楼,还说得上是学习“先进经验模式”,跟外资、港资合作说得过去。
而且这些建房都是有目的功能性。
这住房有什么需要国外先进经验的,要不要突破直接到北美豪斯的那种平房大院?
把住房当成商品,这个巨大的思想门槛都在艰难普及。
差不多十年后,沪海人民都还没完全摆脱福利分房的思维呢。
让卫东一听,马上敲退堂鼓:“好好好,当我没问,在商州和江州的房地产探索都已经压力很大了,沪海这改革浪潮的中流砥柱就不用我掺和了,您几位也缓缓理解下?”
可他越是高风亮节,可不就越显得踏实可靠?
第402章 作茧自缚难自拔
就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
谁都知道房产是块大肥肉,是巨大的利益,房改会带来惊涛巨浪。
近在咫尺的HK住房怪象,还有八十年代疯狂飙升的东京房价,都彰显着这块超级大蛋糕的美味。
却在同期的内地市场几乎为零,这本来就不正常。
号称体现优越性的福利分房制度,确实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所以既有强烈防范不允许搞乱局面的,也有迫切希望用房改破局的。
本来各方就争论博弈得厉害。
连商州的老领导都得出了结论,目前整个经济困局中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房:
农村造房,把宝贵的社会资源消散到为无,单位厂矿建房分房更把财政负担压得濒临崩溃。
这玩意儿作为单价最高的商品,已经天然成为聚焦点。
让卫东这愣头青老保安,还妄想老子要当不粘锅,白帮忙都可以,绝不沾半点油腥,免得被抓了把柄。
可不就显得格外清奇。
这恰恰让他经历过的江州、商州,乃至沪海都觉得如获至宝。
难得有个值得信赖的家伙,既不用废话强调深浅,还懂得进退,更难得有推动房改的能力,那还不用?
反正又不会贪。
这才是让卫东的最大卖点。
从商州起步的时候,他为了把尤启立换出来,帮商州做了几件事,都把自己摘得很干净。
反正老子靠着做生意能赚钱,这些涉及到敏感公开的事务,让利与众做个姿态,不要被人戳脊梁骨,被人抓小辫子就行了。
老领导不揪住他持续发展商州,才是对不起这几十年领导生涯的专业水准。
再到江州做卫生巾,本来也只是个锐意开拓的优质商人。
偏偏就在那次给职工买房露了馅,他对房地产很懂行!
甚至对房地产里面的陷阱、暴利环节都门儿清。
完了,就从那次开始到江州房地产开发公司挂了顾问的名儿,让卫东就算是猫儿偷糍粑,脱不到爪爪了。
商州和江州的房改几乎都在他引领下展开,最后他还不沾利益。
这沪海更十八路神仙各种鱼龙混杂,懂股票、懂房产,有人脉,有野心的啥都有。
反而才捂着摁着不敢随便启动。
让卫东又来自投罗网了。
他本来在电子产业园好好的修厂房、建办公楼,这事儿没准儿就这么过去了。
偏偏被港商撺掇着又沾上房地产的边。
其实各地主政者谁不想用这把屠龙刀呢,沪海就是在市区周边狂建生活新村的典范。
但沪海又不同,市民可有见识了。
老早就明白地段不同,这房屋价值也不同。
更能分辨弄堂、新式里弄、老洋房的品位价值区别,轻易别想糊弄。
宁愿住在旧租界的老破小,也不搬去郊区建的新房。
更别说还要花钱买这种新房了,绝对不上当。
江州让卫东推动的那套厂里赚了钱,有钱买新房改善生活的路子,在沪海能变成我为什么要买新房,拿去投资买股票赚更多钱,或者买电视冰箱录像机喝咖啡穿洋装享受生活不行吗。
所以说沪海搞房改的难度远大于江州。
不过这边也是绝:“现在沪海有比较严重的上下班交通受阻问题,我看你们电子厂就可以做出这个带头表率作用,尽量把职工安排到厂区附近生活,正好符合我们刚提出的两调方案。”
让卫东还得问什么是两调。
沪海介绍经验:“这么大的城市为什么上下班交通特别拥挤,不就是职工跨区域上班的距离太远吗,通过职工进行调动工作单位,或者进行住房的调换,让他们能够更近地上下班,这交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让卫东瞠目结舌:“我们江州是允许各单位车辆可以临时充当公交车,这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
沪海市里面也理解:“江州没沪海这么多单位,这么多车啊,我们如果允许高峰时段大家都出来充当临时公交车,可能公交车是没那么挤了,马路上就会堵成一锅粥,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做最适当的调整。”
于是让卫东这个在厂区里面修住宅的思路,确实符合沪海目前正在强调的思路,现在马上拍板,你自己修,必须修,而且同样是在旁边地块,不占用这个厂区,甚至可以把这个住宅区规模修大点,朝着电子工业园区的其他厂家、单位的职工进行销售。
算是把沪海朝着商品房探索的脚步,悄悄打开。
同时这也是佐证两调效果的重要成果么。
港商不用翻译都听出来了,让卫东你在这些市里面得到的态度,跟我们是两码事。
各方都把他们当投资者、钱袋子,欢迎很热烈、配合很积极、政策很严谨,但对你特么就是自家子弟的悉心照料啊。
出来无可奈何的还是你代持投资吧,起码这个阶段只有你能这么稳定全面的投资,我们调拨资金给你,然后获利再分。
让卫东真心实意的挠头。
怎么会又开始做房地产了呢?
但又不得不做。
这个苹果电脑代工厂,肯定需要真空电子总厂的全力配合,算是把这边电视显像管上的熟练工都调集起来做显示器显像管。
还要从食品真空机械厂,甚至音响电子元件厂这些企业里面调集各种技术工人到电脑生产线上班。
这都分布在市区好几个地方,跑西郊这个新区来工作,确实是无端增加了许多通勤压力。
以前老保安无聊时候,看过很多平京、沪海周边通勤的博主视频,每天四五个小时的通勤简直匪夷所思。
哪怕有些据说是摆拍,也让他这个一辈子吃住在大院里的家伙,感到外面的世界太恐怖了。
现在看看地图上动辄十几公里的通勤距离,确实觉得有必要。
主要是这事儿对他就是举手之劳。
不愿搬离市区老破小?
那是郊区新房的诱惑力不够。
如果电梯房,有花园有配套,有运动健身,有餐馆影院配套,有超市有医院,有浓郁的烟火气。
你看愿不愿搬过来。
那些几代同堂挤十几平米的老破小,现在那些老房子根本不值钱。
上一篇:50年代:从一枚储物戒开始
下一篇:医疗系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