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曹魏臣子

曹魏臣子 第254节

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的西凉铁骑,张辽的并州狼骑,都大放光彩。比从军中挑选百人将组建的虎豹骑,都要耀眼得多。

西凉与并州都是边地,民风彪悍,盛产悍卒。是故,曹老大就想挑选些羯人,混编入虎豹骑,提升战力。

马上就秋收了,进军河北攻袁绍已经提上日程。而冀州地势平坦,最适合骑兵作战!

也就是说,陈恒谋划了数月,最终只收了一百户羯人,其他全都给曹老大做了嫁衣

在端氏县和廖化商谈,打算从沁水进军计划的陈恒,得到杜畿传递的消息后,脸都黑了。

唉,想封个列候,真他娘的难!

陈恒很无奈的叹了声。

无羯人相助,想攻上党困难太大,他也只好启程去平阳郡的永安县。

顺带的,还调了楼异的三百骑兵归郝昭统领;又让廖化匀出一百兵卒给夏侯霸凑成一军。合文稷之兵,共计两千兵马,准备硬碰硬的和高干在西河郡打一场。

常言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曹老大扰乱了陈恒的谋略,而鲜卑却给他送来了战机。

去岁鲜卑被刘备在代郡击败,今年再次卷土重来,不过寇边的地方,却是并州的雁门郡。大军分别在剧阳、汪陶、马邑等县聚集,前部兵马更是杀到雁门关外的阴馆县。

刚刚佯攻太行山逼退张燕的高干无奈,只好一边派人去找刘备让他从代郡增援;一边增兵雁门,连太原郡的兵马都调去了不少。

而文稷驻军的平阳永安县,顺着汾水而上,只需要攻破西河郡的界休县,便可与太原郡的邬县接壤。

两县之间,不过两百余里!

第二一四章、狭路相逢勇者胜

代郡,代县郡守府。

跪坐主位之上的刘备,捏着高干派遣人送过来的书信,闭目沉吟了好久。

两侧分案而坐的分别有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等人,除了带着白马义从坐镇鲜卑降兵军营的赵云外,刘备手下重要人物都齐了。

是的,在田豫的出力下,依然愿意过戎马生活的两百多白马义从,都被赵云带回了代郡。而刘备直接将两千鲜卑降兵也扔给了赵云统帅。

毕竟他的手下,赵云的骑战本事,无人出其右。

而且去岁和赵云一起来代郡的,还有一位不修边幅的大汉,鲜于银。是原来幽州牧刘虞的部下,如今渔阳太守鲜于辅的族弟。

他的到来,虽然不是代表鲜于辅投靠刘备,却表示愿意在刘备身上下注了。

颠肺流离了大半生的刘备,早就深谙人情世故,哪能不明白这层意思。当场就大喜之下,任命为别部司马,职权与军中第一人的关羽并重。

而官渡之战的结果传到幽州后,刘备的开心日子就更多了。

阎志,阎柔一奶同胞的弟弟,年初之际也来到了代郡,接受了赵云副手的官职!

阎柔,是幽州燕国广阳人。

年少时,阎柔曾被乌桓、鲜卑俘虏,后来却闯下很大的威望,备受胡人信任,愿为之效死。公孙瓒攻杀刘虞后,他曾率领鲜卑为其报仇,斩杀公孙瓒将领邹丹于潞河之北。

如今他的官职是护乌桓校尉,引兵驻扎在上谷郡一带,手中权力可不比太守小。

将阎志扔给了刘备,打的算盘自然也是和鲜于辅一样。也就是说,公孙瓒与刘虞的旧部、半个幽州的势力,都很看好刘备。

自古成大事者,以得天时为主,以得地利为用,以得人和为基。刘备图谋幽州的野望,只差了个天时、一个契机。

而并州刺史高干的求援,就是送过来了一个契机,让他能继续潜伏静候天时。

代郡土地贫瘠,养不起太多兵马。

而且袁绍给他养兵的钱粮,是按照两千兵卒的份额拨调的。

当然,刘备不会傻到作书请袁绍多拨点。如果被袁绍知道他手下已经有了四千人马,估计就把代郡太守的职位换个人了。

反正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这种事迹,谁都不会陌生。

所以刘备筹备粮草的思虑,就打到了高干的身上。

先将赵云督领的骑兵分为两股。阎志率领一千鲜卑降兵,伪装骚扰代郡以北,赵云率领另外一千骑去抵御,制造代郡也被鲜卑寇边的假象。好让袁绍以为代郡兵事正紧,多拨点粮草。

再让关羽率领另外一千兵卒前往平舒县,越过恒山进入并州抵御鲜卑入侵。作为报答,高干肯定也会供应粮秣。

而且,刘备还给高干手书一封,激昂万分的说什么抵御鲜卑,义不容辞。哪怕是代郡战事正紧,他也不会置之不理云云。

把高干感动得一塌糊涂,特地给代郡资助了一次粮秣。

好嘛,刘备一番运作之下,兵马有人帮忙养了,还在袁军中捞到了大好名声。这不,觉得刘备一心为公的袁绍,又将牵招调去了代郡归他调遣

唉,四世三公的袁本初,还真是刘备的再生父母啊。

不过这一切暂时与陈恒无关。在前两日,他已经率兵到了平阳郡永安县与文稷会合了。

如今,他带着几十个部曲,进入了界休县的一个小山坳里,等候牛盖的到来。

牛盖三月的时候,就受命来并州拉拢贼寇为陈恒所用。只是很可惜,愿意相信他的贼寇,不过三百余人。

其中一半还是老弱妇孺。

而陈恒,就是为了这一半老弱妇孺而来的!

因为在常理中,没有任何一支军队,会将一群老弱妇孺当成威胁。陈恒坚信,至少驻守在界休县的高干军就不会。

这些老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穿着、口音、饮食习惯,都不会让人觉得是奸细。

首节 上一节 254/6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明朝大太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