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曹魏臣子

曹魏臣子 第36节

陈太公故去的消息传到了酸枣,典韦当场就哭了,辞别了赵宠奔丧回到了己吾。还从陈家乌堡里将小典满拉了出来,两父子腰上都系着麻布,一起来到半山腰上。

家里穷的时候,是陈太公让他一家过上好日子的;老父老母死的时候,是陈太公出钱厚葬的;孩子长大了,是陈太公请人教书识字的

一家三代,都恩重如山!

但陈太公的恩情,他还没来得及混个出人头地报答,就这么走了。

“典大个,起来吧,阿父当时说人过五十不称夭寿,他他老人家并没有留下遗憾。”

红着眼睛,陈恒拉起了悲伤不已的典韦。

他依然称呼他为典大个,亲切如同小时候,只是已经物是人非。

夜深了。

山里的虫豸在演奏着夏日的炎热,时不时的,还被连绵起伏的狼嚎打断。陈家私兵们燃起了不少火堆,照亮潜伏在夜色中的危险。

“典大个,你有什么打算,继续回张郡守的手下吗?”

一个火堆前,陈恒和典韦席地而坐,叙话夜半无人私语时。

小典满已经在父亲的怀抱中睡着了。典韦把手放在儿子的背上,时不时的还驱赶着蚊子,透露出与相貌不符的细腻。

“张郡守名声虽大,但碌碌无为,没有人主的决断。跟着他也没什么前途。某不想回去,但又不知道该投奔谁。子初你是知道的,某依然背负着人命案子。”

在陈恒的强制要求下,典韦也不再称呼他为少家主。他冲着陈恒裂了裂嘴,“某只有厮杀的本事,想报答陈家的恩义,也只能从军混出个人样来。”

“典大个,你莫说陈家恩义了。你也有恩于我,不然我早就被老虎吃了。”

陈恒叹了口气,又想起年少时,“阿父在世时,也曾说过小虎头是陈家的人。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了。”

唉,惭愧,我小时候粘着你,是想依仗你的武力能在乱世中留条命。陈恒在心里又默默补了一句。

夜更深了,两人不再说话,各自思索着心思。

陈恒在想将典韦留下来,和要不要推荐给曹操之间,摇摆不变。他也知道一旦自己直接决定了,重情义的典韦绝对不会有二话。

所以心里更纠结了。

留在陈家乌堡,仗着如今交好曹操的关系,一生都会衣食无忧,但也会一生碌碌无为。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他实在不想耽误了典韦青史留名的机会。

而推荐给曹操,以曹老大用人不拘一格的性格,肯定会重用,历史也正是这样的。但没过几年,在征伐宛城张绣的时候,就死了啊

一阵短吁长叹,依然没有两全的办法。

典韦看着从小就护卫长大的陈恒,心里有点温暖。他很了解眼前的人,是在为他的未来打算,所以他就直接开了口。

“子初,有何想法不妨直说。你刚也说了,小虎头是陈家的人。”

好嘛,被人原话怼回来了。

陈恒也不再纠结,直接将两种思虑都托盘而出,还特别强调了曹操如今势小,可能会很危险云云。

战死在宛城肯定不是会说的。未卜先知,那是神棍。神棍,在这个时代会被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杀了的。

正如陈恒了解的一样,典韦毫不犹豫的选择和历史一样的路。不同的是,历史上典韦是在张邈和陈宫决裂了曹操,才转投过去的。

历史微微拐了个弯,结局是不是也微微改变一下?

陈恒思索着。

应该会吧,那个时候我也应该在曹操手下混了。

第二十八章、贼寇廖化

山中无岁月。不知不觉一个月就过去了。

晨曦披在了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与红色的阳光辉映,流淌着黑、绿、红、蓝等斑斓,山与天际如同一条丝带般不断变换着颜色。

离陈太公坟茔约不远处,陈恒在和奶兄弟陈泽对练,从额头上的汗水来看,他们已经有段时间了。

旁边还有个小身影,一丝不苟的独自练习着武艺,是小虎头典满。自从他阿父回来后,一个月来他都住在了半山腰。

用典韦的话来说,小虎头既然是陈家的人,就理当为陈太公守孝。所以才八岁的典满就要披麻戴孝三年了。

更远处,一个壮硕的身影正对着典韦狂攻。

他面貌很年轻,双手握着一个巨大的铁蒺藜骨朵,带着股股阵风狠狠砸向典韦。而典韦几乎没有移动脚步,每次都用双铁戟硬碰硬,溅点光亮。

每一次对碰都发出巨大的声响,连不远处的张婉儿都忍不住捂住了耳朵。她一直死死盯着场中的两人,脸上的表情不是厌恶,而是担忧。

那是她的阿弟,已故的阿父就起了个小名叫二狗。被陈恒带回陈家医治好了以后,陈太公给起了个大名叫张仁。

嗯,陈太公起的这名很有讲究的。

呆者,憨也。憨者,仁也。

二狗今年才十二,却已经是身高七尺汉一尺大约21352375),一身怪力。但脑子有点不好使,理由是小时候发过一场高烧。好了以后就脑子里就光长肌肉了。

陈恒当年心里还愤愤不平过,为什么老天给他自己小胳膊小腿,给二狗却一身都是肌肉。后来知道原因后就平衡了,还带上点怜惜。

顺便的还让典韦教他几手武艺。读书是不可能了,耕田就浪费了这身板,还是学习点武艺当个护卫吧。

张仁脑子不好使,但身手还不错,虽然武艺套路就大开大合的几下,却仗着怪力在陈家乌堡里排上了号。

如今典韦回来了,他又缠了上去,天天发泄吃饱就睡无聊日子里的力气。

天终于亮了。

首节 上一节 36/6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攻取天下

下一篇:明朝大太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