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172节

几年下来,李晔也不是当初那个极度憎恨世家的人了,考虑的事情更多,有些时候他也需要世家。

而且随着孙烨和郑凝绩离开王府去外任职后,王府也缺少一些可以担当大梁的官员,让郑畋过来,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面对李晔诚恳的请求,郑畋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答应了,随后不等他上奏朝廷,就把这个事公布于众了。而对于他的这个决定,很多人都很惊讶,本来在李晔麾下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的荥阳郑氏一下变得举足轻重。

虽然李晔在尽最大努力扶持寒门和小家族出身的手下,但是在很多时候,寒门子弟的能力这些稍显不足,相当于是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在李晔麾下的大家族主要有闻喜裴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西川孙氏、西川刘氏和阆州李氏。

闻喜裴氏以裴荣为代表,虽然其这一房很多年便迁出了闻喜,但祖籍依然是闻喜,自然归为闻喜裴氏一族;

荥阳郑氏现在已郑畋为首,其子郑凝绩也身居高位;

西川李氏就是孙烨、孙辰两兄弟,外加一个在天策军中任职的孙家孟;

西川刘氏就是刘麒的家族,主要还是因为刘晨妍成为寿王妃才开始壮大;

阆州李氏就是滕王一脉的后代,代表就是担任集州刺史的李易;

陇西李氏的代表是李泌;

赵郡李氏自然是李英旭。

自从李晔的实力壮大后,这些家族便派了不少人前来李晔麾下任职,像裴荣、郑凝绩和李英旭都跟家族说过这事,然后便有一些年轻的族人投靠在李晔麾下。

除了这些大家族,还有其他一些人出自小家族或者寒门,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本身的影响力却不大。像李洪、王建、欧阳靖等这些文武官员。

短时间,李晔还改变不了这种局面,不过他会尽可能维持平衡。

消除世家,除非是战乱。不过战乱结束后,新的世家便会形成,所以消灭不了。不过李晔做的就是让新的世家取代旧的世家,削弱老牌世家的影响力,确保统治。

当然,李晔聘请郑畋担任寿王傅并不是让他来管自己,为了不让这位大拿没事做来找自己的茬,李晔便让其负责新建的书院一事。

这处书院并不是府学或者县学,而是李晔以王府的名义开设的一家书院,叫作山南书院,坐落于兴元府。

跟府学或者县学属于公办教育机构不同,兴元书院属于私人教育机构,是寿王府出资开建。

李晔这么一提,郑畋就比较感兴趣。他也知道,他若是真把自己当成寿王的老师,肯定不合适,说实话他能教导寿王的东西也不多。

而且,当李晔说出要开建山南书院的时候,不仅仅是郑畋,裴荣、孙烨、孙辰、郑凝绩等官员,以及兴元府本地的文人都抱着积极地态度,不仅没有反对,而且大力支持,并且愿意贡献家中的书籍。

对于书籍这些,自然是多多益善,有着印刷工坊的他,可以让这些书籍发扬光大,成为书院学子学习的助力。

当然,山南书院并不是实行义务教育,现在还没这个条件,或许想当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这个条件。

李晔的这个书院计划规模并不小,第一批就预计招收五百人之多,更多也没问题。书院实行自愿原则,就是把招生的消息放出去,整个山南西道的学子,都可以前来参加考试。

当然这种是针对有着一定基础的学子,对于孩童,特别是普通家庭的孩童,考试这些就有些不合适。

所以李晔又出了个规定,那就是天策军以及王府士兵的子女、兴元府辖境内的普通百姓子女,只要愿意读书者,皆可以入山南书院学习。

书院的学习,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初级免收学杂费,中级和高级则是要收取一定费用,不过并不高。而且李晔还准备在书院建立一所规模宏大的藏书楼,用于给书院学子学习所用。

第192章 商税风波(三)

书院的位置已经选好,就是位于城东外的饮马池旁的净明寺。好吧,对于佛教没好感的李晔直接强征了这处寺庙,把这里的和尚赶到了其他寺庙,或者强制还俗。

这处寺庙并不小,只要稍加改造一番就可以投入使用。

山南书院的地方,而距离山南书院不远的拜将台就是武学堂的新址。这一文一武隔着不远,也算是颇有意思。

不过山南书院和武学堂的教学内容有不少重合部分。山南书院虽然是培养读书人,但是课程里面也有骑射等强身健体的课程;同样,武学堂也有不少文化课,只要更加侧重于兵法、作战经验等内容。

按照李晔的意思,山南书院主要招收普通家庭的适龄儿童,教育也偏向于初级和中级,设立高级,只是顺带。

所以山南书院的学生,在中级学业结束后,可以报名进入武学堂学习,然后从军。

当然武学堂之事,还是裴荣在负责。

对于武学堂,郑畋虽然也有些感兴趣,不过有着书院的事情,他便很快投入到书院的筹备工作中。

书院之事,是李晔早就想推行的,只是之前时机不合适,没那条件,自然就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现在稳定下来,又有了合适的负责人,他自然就会快速推进书院的建设,然后面向社会招生。

书院,也是李晔扶持寒门、扼制世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世族门阀推行的是精英教育,这些大家族出身的子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起点就比普通家庭出身的高,所以就能走的更远。

但若是李晔的这个书院按照预定的方向推进,就能极大地削弱世族门阀对于朝局的控制。这些世家很难消亡,但只要教育的普及度更高,门阀想要一直延续下去,却是很难。

。。。。。。

兴元府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中间,北面的冷空气难以进入,不过随着秋天的到来,树叶也开始微微泛黄,秋风一吹,也让人意识到天气已经变凉。

不过对于李晔和其手下一众官员来说,不仅没感觉到凉意,反而是激情如火。而造成这一原因的就是商税的施行。

李晔喝了一口热茶,活动了一下身子,问道,“孙府尹,听说这段时间税收不错?本王见你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少。”

孙烨笑着恭声答道,“回禀殿下,商税施行后,的确效果明显。其他州,下官不是很清楚,不过仅仅是兴元府,上个月的税收收入达到4万贯。

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事,可见实行商税,乃明智之举。”

兴元府下辖南郑、褒城、西、城固四县,总共人口7万户,达20多万人,其中州治所在的南郑县人口占了将近一半。所以兴元府,虽然不如成都府,但在山南西道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加上地处蜀道必经之路,收复长安后,商贸也逐渐恢复。

仅仅是一府,上个月的商税就收了高达4万贯,这比整个山南西道一年的税收,没少多少。

有了钱,孙烨说话的底气也十足,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不少。虽然年龄不小,但是做事的动力却更足了。

当然除了商税的原因,还有就是其女儿--孙媚也怀孕了,成为李晔女人中第二个怀孕的。

兴元府的收的税并不包括税务司在蜀道设立的关卡所收的关税(其实就是过路费),关税是直接归节度使府库的。兴元府的税,主要是对四个县境内的商铺收的税,而且不同的商铺,收的税不同。

首节 上一节 172/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处处开外挂

下一篇:至尊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