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183节

三州叛乱,让李晔直接进账数百万贯。这让李晔都在想,要不再来一次,让其他州也反一下,就算是不如阆州,但加起来也会不少。

不过这也就想想,这三州叛乱,对于当地经济的打击不小。这种抄家相当于是竭泽而渔,还是少用为好。

因为进账这么多,扩充一个厢自然没问题。而且随着三州叛乱平定,商税也开始在整个山南西道推行下去,府库日渐充裕,扩充几千兵马算什么?

本来按照李晔的意思,短时间不打算扩建部队的。因为这会让天策军战斗力下降很快,不过李简带着几千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士兵来投,扩建一个厢并不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至于让李简担任副指挥使,裴荣也没反对。不算左右天策军的后厢,现在一共有六个厢指挥使。

其中右天策军分别是袁志青、王建和刘奎,左天策军则是欧阳靖、彭鹤。

至于这个新成立的左天策军前厢指挥使人选,李晔也在考虑是让张造,还是赵雄担任。

不过李简也是出自忠武八都,让张造去的话,有些不太合适,不利于李晔对这支部队的掌控。赵雄虽然在阆州叛乱中表现有些不好,但也有客观原因存在,而且他也应该给对方一个机会。

“恭喜殿下再收一员大将。现在殿下的威名已经打出去,假以时日,前来投奔殿下的能人相信会络绎不绝。”裴荣笑道。

“是不是大将,得在战场上证明。不过忠武八都也不是浪得虚名,希望不会让本王失望。”李晔笑着道。

说到这儿,李晔想起一个事,之前想了一番,也想听听手下人的意思,“有个事,本王一直在思考。现在藩镇割据,实在是因为节度使和刺史的权力过大,现在在山南西道,刺史的权力已经被削,但是节度使的权力依然很大。

本王也不可能什么都面面俱到,所以想增设几个副手,负责协助本王处理山南西道的事务,不知道你们觉得如何?”

“增设副手?”

郑畋、裴荣和孙烨相互看了一眼,不禁有些惊讶,谁会嫌自己的权力太小,李晔这还打算削自己的权。

不过裴荣和孙烨则不是这么想,虽然是削权,但在山南西道,没人能撼动李晔的地位。对方应该是在摸索解决藩镇割据的办法,现在就是在试验,打算把山南西道当成试验的地方。

“不知道殿下打算增加几个副手,主要是做什么?”郑畋沉声道。

相比于裴荣和孙烨,郑畋对于藩镇割据深有体会,也知道节度使的权力是有点大。若是对朝廷忠心还好,遇到有野心的节度使,那就是自立为王。

现在不少节度使都是父死子继或者兄死弟继,就跟一个割据王国没什么区别了。

“主要设立三个。行军司马不变,负责管理一道军事;设学政一名,管理各州学、县学以及科举考试;设按察使一名,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

三名副手,地位高于上州刺史,低于节度使。。。。。”

第201章 僖宗返京

李晔一说完,就看向几个手下。

唐朝前期是实行的州县两级制,中后期则是道州县三级制。不过跟因为是最开始实行三级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的出现。

李晔说的这个几个副职,除了学政这个职务是他首创外,其他的两个其实都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

行军司马就别说了,按察使则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实行了。

按察使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名称临时确定,并不固定。

中宗神龙二年(706)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云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置。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肃宗乾元元年(758)采访处置使改名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李晔说的按察使,其实就是现在的观察使,只是为了不跟朝廷的官职重名,所以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殿下是不是还考虑过设立一个副手管理民政?”郑畋不禁问道。

“你怎么知道?”李晔有些惊讶。

其实李晔最开始想过设立一个职位负责管理民政,这样民政、军队、学政、监察便一分为四,这样节度使的权力就会大幅缩小,起码不至于掌握一道军政大权。

这个制度跟明清的地方制度有些类似,节度使就成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权力虽大,但实际权力被分割,形成藩镇割据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按照殿下的设想,并不难猜。”郑畋抚着胡须笑着道,“殿下的设想倒是不错,若是增设一人管理民政,那下官觉得这个倒是可以实行。

若是能向其他各道推广,相信消除藩镇割据也不是难事。”

“郑大人有些乐观了,就算是朝廷采纳并向各道推行这种制度,也不是简单的事,那些节度使不会这么轻易的交出手中权力。”孙烨摇了摇头。

“那是自然,不过在山南西道推行却是没问题,这样日常管理也会更加方便。”郑畋显然很赞同李晔的提议。

“不过这种任命,恐怕朝廷不会承认吧?”裴荣担忧道。

“现在朝廷声望日减,而且设置这些官职,相信田令孜等人也乐于看见,应该不会反对。只要田令孜不反对,陛下那里也不会为难殿下,所以问题不大。”郑畋对于朝廷的情况,要比裴荣等人了解的更为透彻。

到了现在,各节度使没少私设官职,像什么留后、副使,多是节度使自行任命,然后朝廷只是发一道圣旨承认而已。

不过这种官职,也就在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得到承认,在其他地方,并不被承认。

之所以郑畋这么肯定田令孜不会反对,是因为这几个职位的设立,名义上是在分权。

“既然你们觉得没问题,那本王一道再设立一布政使,与按察使、行军司马、学政同级,享正三品待遇。”

“一切谨遵殿下吩咐!”

李晔设立这些官职,可没有什么几权分立的意思,必须得有一人总览大局,只不过把权力细分开,避免把权力集中于一人身上。

当然现在只是李晔的尝试,这些副职都应该由朝廷任命才是,节度使没有任命权,只有管辖权,这样才能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之所以要设立这几个副手,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解决下面各州刺史的晋升问题。

就像杨翰舟,作为李晔来山南西道投靠他最高的两个刺史之一,肖荣就已经升职,而杨翰舟却没有。

杨翰舟是上州刺史,从三品。而在之前山南西道从三品及以上的官职只有兴元府尹、行军司马,还有就是寿王傅。

虽然还有节度使和兴元府牧,但那是李晔的职位。兴元府尹是孙烨,行军司马是裴荣,一个管理兴元府,一个管理山南西道军务,自然轮不到杨翰舟。

虽然说还有观察使、节度副使、留后等,但李晔都没有设立,朝廷也没有任命。至于什么掌书记之类的官职,大多是王府的官员兼任,短时间自然没问题,长期来说却不是好事。

首节 上一节 183/104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处处开外挂

下一篇:至尊特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