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018节

范子渊还前往林木采斫场,监察船匠对不同木料的使用情况。范子渊命船匠将神舟横向内部两侧的“抱梁肋骨”材料全部用樟木,船体其他木板用杉木和樟木,少数不紧要处可用松木。

在范子渊的监督和指导下,神舟海船的船体结构及外形都设计得非常严谨规整,用材高档且科学,应粗则粗、应薄则薄。船体横向边缝全部用子母口榫合法连接,然后涂抹上桐油、石灰和麻丝等制成的捻料,甚至还与工坊城沟通,特定部位尝试着添加了钢材。

神舟造好后进行浅海区域试航,期间因船工降帆不及时,船被卡在了几处礁石间。几个时辰后借着涨潮,神舟才退了出来。因木料优良、结构坚固,神舟虽经海浪和暗涌长时间拍击,但并未发现漏水现象。

为慎重起见,船工马上将神舟驶回船场做全面检查,范子渊发现船底仅是在两侧不紧要的几处底板杪木让礁石磨花了,其他构件全无损害,外板的拈缝也无裂缝漏水,于是仅在局部以钢材修补后,便继续试验它的其他航行功能。

几次试航,再无任何遗漏后,才用神舟出访高丽。

赵曦不懂造船,当初臣工们评价,神舟为当世之先。

就是这样的装备,拓海队伍却溃败了······

赵曦问温良臣,不管温良臣说什么,怎么说,四皇子都不敢参言······不管原因是什么,他都无法脱开责任。

还好,温良臣只是总结性的陈述原因,也没有太多侧重于说他决策的原因······老护卫营出身的没这个习惯,不会片面的评价一件事。

“王相,抽调兵部、都水监、工坊城、监察衙门、皇城司组成调查组,对所有拓海队伍人员问讯。问讯要将他们分开,都实行单独问讯······”

“原因需要评估,朝廷需要不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事件······”

话就是本意,赵曦也不是担心存在什么隐瞒,具体奏报会有什么偏差,而是真正的想了解这个时候海战的方式,知道国朝海船的优缺点,才能做出合适的应对。

不管怎样,事实上是国朝出海的一支队伍被击败了,往小的说是商队,往大的说可以说是丧师辱国。

从政和以来,国朝没有过这样的事,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虽然赵曦没喊什么烦我大宋者,虽远必诛,但是,不管是领海还是领地,都需要有一个说法。

朝廷这些年已经有了多部门协作调查的经验,抽调人员也能及时到位,相互配合也相对顺畅,问讯的结果也很快就出来了。

原来,东出拓海的队伍自明州出海,为避免引起高丽、扶桑以及北辽的注意,为隐藏真实的目的,拓海队伍并没有直接从登州出海。

明州是国朝最大的出海港口,航运业也是自此开始。

拓海队在明州寻得了向导······琉求并没有什么商贸易货行为,对于去琉求的海船很少,就是当地的海民也也少到琉求的。

向导是曾经遭遇海上风暴,在琉求附近躲避的幸存者。

本来都很顺利,可是出海不到三天,便遭遇了一波海盗······

国朝战船的优势很大,人员还算精良,在遭遇海盗时,倒也不吃亏,或者说相当牛掰的击退了海盗。

就在那时,向导建议回航······

第一次与海盗交手的结果,让四皇子,包括整个拓海队的所有人都有点膨胀,并没有听取向导的意见,而是继续向琉求进发。

这没什么,可时隔一天,拓海队就被密密麻麻的海盗阻击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暴露了拓海队的准备不足,或者说海战实力上的差距。

射箭、冲撞、纵火、贴舷跳帮白刃战,这是海战的基本手法,也有使用投石机的,还有用火箭的。

拓海队船只庞大,也有一定数量的护航舰队。然而,海战经验不足,军卒多是半吊子海战水平,加上陆地上训练出来的火枪射击,在颠簸的海船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跟海盗接触以后,根本没法限制海盗的发挥,不管是射箭还是贴舷跳帮,拓海队的处处落了下风。

战役没多久,护航舰队就损失大半。也是在这时候,温良臣直接下令,不计任何损失,以战船的威力,直接冲开海盗的包围圈逃了出来······

这一战,除了大海船上的人员外,护航舰队的近八百人,只逃出不足三百,也就是说,跟海盗的作战,几乎是一边倒的情况,己方损失五百余人。

赵曦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况,无数只样式各异的海船,将拓海队团团包围,不断在护航队中穿梭,在特定区域里,都形成了以多打少的局面,让护航队疲于应付,无力反击。

而拓海队的火枪手,在颠簸的海船上,不时拉栓开枪,弹药射出的方向漫无目的,与整个战事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不管是排枪,还是单独的射击,打出尔等弹药都无法发挥作用。

这战打得确实窝囊······

第829章 有了些想法

这一次拓海队东出,赵曦并没有让工坊城参与,甚至说他也没怎么重视。

赵曦的记忆里,没有这个时代海战,或者这个时代海盗的记忆,一直认为安危仅限于航海的风险,而不存在遭遇海盗。

琉求,赵曦曾记得,后世有好事者,几人驱渔船便可到达,心里也确实没把拓海当回事。

本以为,真正的困难会在立足琉求以后,想要经略高丽和扶桑是才会出现。

没想到会是出师未捷的结果。

“如何处置,或者说是否处置,内阁拿个意见吧。”

赵曦在说这话时,就表明了没有想要处置的意思。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次拓海,朝廷确实没有重视,甚至说,赵曦都当做打发四皇子的一种方式。

可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就由不得朝廷视而不见了。

不管缘由如何,在朝堂确实形成了东出拓海是为谋划北辽,朝臣有许多为博点功劳,遣子侄进入这支队伍。

朝廷这时候若继续没有反应,恐怕连二皇子那边招募人手都会很困难。关键是,赵曦不觉得招惹了大宋,朝廷就这样放手了。

“官家,臣以为此事不应处置。臣以为温良臣临机处置得当······”

“官家,臣附议······”

王安石刚提了个头,章惇就接上了。

“官家,臣为福建人,于海运事务也多有听闻。国朝海运繁荣,市舶司也因此逐年增加税入,海运易货获利颇丰,但海运风险也非陆运易货可比的。”

“臣听闻,出海易货者,受各种灾难损失者一成,遭遇海盗损失者十之二三,即便是在熟悉的航线上,迷失者也时常发生······”

首节 上一节 1018/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