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022节

没有像王安石那样激动。

王安石跟富弼最大的区别是,王安石没有富弼圆润,或者说耿直一些,眼里揉不下沙子。

在某种程度上,王安石要比富弼秉公,同样,在某种程度上,王安石没有富弼的政治智慧高。

在上一届的内阁,富弼可以做到整个内阁在明面上是一团和气,很多争端都会在内阁之间先协调好,而不是这样在官家面前争吵。

在一定意义上讲,内阁首辅在跟内阁大臣争辩是,就表示已经落了下乘。

原本的历史,王安石新政最终人离政息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王安石能力很强,治政一道,在整个国朝,纵观历代相公,他也是相当靠前的。

可王安石在为人处事方面,确实不算高明。

想来原本的王安石,不说他使用的那些人,就说他的亲近。

司马光反目成仇,吕惠卿背叛,就连他的扶养成人的兄弟,也对他的变革不予支持,更别提什么儿女亲家,所有的资源,因为他的个性,被他一个个的惹光了。

后世评论,王安石是触犯了士族或者地主阶层的利益……

事实上,王安石确实做事或许严苛,手段过于激烈。原本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的结果,不仅仅只是一个侵犯某个阶层利益那么简单。

或许,他身的性格,也应该是原因之一。

赵曦来到这个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取了历史上各种变法的教训。

变革,应该慎重考虑的便是人亡政息的问题。

赵曦的变革是采用了一种先给予的方法,并且在站队立场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缓缓改变。

王安石…~唉!

“以应该缴纳于朝廷的税负供养海盗,不仅仅使朝廷税负减少,还滋长了海盗的气焰,甚至助长了海盗的发展。”

“朝廷若对此类情况熟视无睹,既往不咎,如何正朝纲?”

赵曦愣神的这一阵,王安石还在跟章惇、吕惠卿激辩。

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海运,还是因为被原本自己提携的人剥了面子。

“王相留对,其余人散了……”

这还是陈习,总喜欢在人前争辩以显示自己的见解和能力。

就不能底下沟通好吗?就不能在台面上表现的和光同尘吗?

“王相,是否觉得朕应该支持你的建议,毕竟王相是出于公心,是为了朝廷。”

留下王安石奏对,赵曦并没有当众表态支持他的观点,这让王安石脸色不太好看。

赵曦这样说了,但王安石仍然没有缓解心中的不满。

“王相,可曾详细分析过这份奏报?”

“臣看过了。”

“不是看过,而是要详细分析。朕告诉你,若是以王相建议,整个国朝从事海运者,将无一遗漏,全部都要受到惩罚。”

“官家,既然有违朝廷法令,就该受到惩罚!”

还真是个拗相公。

“王相,朕不说朕已经说过既往不咎的话,也不说法不责众。就说这些海运商贾这样做的原因。”

“商贾纳税,是因为朝廷维护着一个相对公平的交易秩序,而朝廷收了税负,就有维护公平的义务。”

“这些海商呢?朝廷做了什么?朝廷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又如何能要求商贾尽纳税的义务?”

第833章 首相的威信需要维护

首相需要有威信,这些话,赵曦并没有当着内阁大臣来说,而是留下王安石单独讲明白。

赵曦的说辞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不过,针对于现在,没有什么关税说法,国家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应该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王相,在政和以前,国朝税负来源有三成源自海运以及相关产业。”

“国朝的瓷器、丝绸、茶叶出海,增加了就业,让相关产业工匠受益。”

“同时,番货入国朝交易,不仅仅国朝有市舶司的收入,所有该有的税负都有……”

“在某种程度上,海商对于朝廷税入的贡献是无法抹杀了。而海商的风险却被他们自行承担了,就连海航的通道安全,也是由他们自行解决了。”

“在这样的境况下,朝廷有何面目去收取那部分海商保命的钱财?”

赵曦见王安石似有意动,就继续胡扯着去说服他。

这种观点若搁后世,估计会被人骂死。

因为后世有个说法叫走私……

王安石总觉得官家的说法有些牵强,可自己实在找不出可以反驳的说辞来。只能是盯着官家,就这样听着。

“王相,朕以为,此事的争论,还需要内阁协调,必须有个统一意见呈报于朕。”

“朕以为,未来国朝组建海军后,由海商适当承担朝廷海军的给养,或者海军护航收取一定的费用或许是个中和之道……”

首节 上一节 1022/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