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085节

若不是倾国之战,河北道的兵力算极限了。

谁曾想会是这样的战况?

“报……河北道急报……”

从开战以来,朝廷就开通了河北道至汴梁的急递通道。

是比早年的红翎急递更迅速的传递途径。

“禀报诸位阁老,唐县奏报,在离唐县北五十里处,发现北辽斥候……”

果然……

诸位内阁再一次围在沙盘前。

百里空档,对于骑兵而言,处处是通道。

河北之地受北辽统治百年,而早年北辽打草谷又时时来国朝边境袭扰。对于北辽而言,比国朝更熟悉地形。

“回撤吧!否则真有可能将二十万军卒陷入包围之中。”

“难不成北辽内乱平息了?若内乱不靖,北辽应该派不出可以围剿二十大军的兵力。”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以稳妥为善!”

“北辽还是想多了,二十万大军的火器装备,即便是陷入重围,一样可以杀回来!”

“陷入重围后的军心不可测。虽然国朝的军力提升了,可军心仍然是战斗最根本的。不可忽视……”

内阁们围着沙盘议论。

“请旨回撤吧……”

王安石倍感沮丧。这一次官家放手让内阁主导的大战,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他是真的有点不甘,可也同样不敢拿二十万大军去试验。

“可否增兵?”

“没有机动兵力增援了。要不是汴梁的驻军,要不是调集南边的驻军。”

“汴梁驻军已经是最少限度了,而调集南军北上,从抽调,再到增援河北道,至少需要一月的时间。”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好像唯有撤军是最合适的做法。

没办法,还是得请旨回撤了。

“官家,老臣在想,若有了北上作战最好的时机,朝廷该如何解决如今北辽的战术?”

这一次就这样了,诏令已经发出去了。

虽然内阁是请旨让各路大军回撤,但官家下达的诏令是,让各路大军便宜行事……

内阁虽然有疑惑,可内阁一致议定出战的事,不能算建功,也就不再有信心反驳官家了。

而对于官家便宜行事的旨意,章惇、王韶等有战事经历的内阁又赞同,便认可了。

可是,王安石想不明白,若将来国朝与北辽全面开战,北辽仍然运用这般战术,国朝又该如何应对?

百万军卒,也无法做成战车阵,整体推进。

“王相,诸位阁老,诸位以为北辽是对我大宋惧怕吗?”

“官家,这不可能。虽然国朝军力有提升,也有河东之战的大胜。若以此来断定北辽惧怕我大宋,不充分。”

对于这一点,应该是共识,整个朝堂的共识。

其实,根本上说,是国朝现在才对北辽不太惧怕了。

“朕记得在讲武堂留下的记录中提到过,当战力无法支撑大军团作战时,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是最为奏效的。”

“比如朕第一次南征对安南军,比如,朕最早期的万伊山演习使用的战术。都是在战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的。”

“之所以河北道战线出现如今的现状,说明在河北道前线对抗上,北辽认为无法与国朝的战力相抗衡。这是其一。”

“其二,北辽使用这样的战术,存在虚张声势的意图,让国朝担心大军陷入重围而撤军。”

“这所有的一切,说明的只有一点:北辽内乱的战斗如火如荼了。”

“至于说国朝最终与北辽大战……那时候北辽无意避开我大宋兵锋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便是国朝至少需要投入十万骑兵、运载兵员速度可比骑兵的小型战车,以及畅通并坚固的运输线。”

“而国朝步卒、战车、骑兵默契的协同作战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战争的时机,不仅仅是指敌方,同样也要考虑己方准备的情况。

还是筹划的有些迟了。问题是,有些事早不了。

西夏平灭,招摹番骑,训练,忠诚度思想的灌输,番骑的火器运用等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

第891章 另一种推演

前线的队伍没危险,这是赵曦敢放权让前方便宜行事的基础。

军心宜鼓不宜泄。这一趟,对于河北道的大军而言,相当于溜一圈腿。

虽然回撤的建议是前方将领提出来的,可赵曦可以确定,前方将士们肯定憋着气。

首节 上一节 1085/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