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127节

一年多,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北辽内乱平息了,转头开始南下,准备对宋作战。

也是这样的消息,让安南筹备驱赶宋国二皇子的行动了。

“南粮北运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商贾们传来消息,郎颂、高邦一带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安南本地粮商业都停止了粮食转卖营生。”

“不过,官家未雨绸缪,在早年已经有官船从占城、蒲甘等地收购粮食,这几年也形成了另外一个海运粮食的通道。臣以为应该不影响国朝的粮食稳定。”

为这一场大战,国朝准备了多年,别说粮食运输一直就没有间断,即便是间断,以现在国朝各地常平仓的存粮,也足够支撑这次战事。

吕惠卿还是有这个底数的。不过,他倒是没怎么考虑战争启动后,市井对粮食的反应······

“市面上的粮价,多少还是有些波动的。吉甫不可掉以轻心。四子这边,继续运作苏州一带的各势力是一方面。另外,早年他有意南下,现在朕准了。”

“但是,这次南下,必须是以为国朝转运粮食为主,并且必须避开海军护航的航线,另外开辟航线,或者是另外寻找机缘!”

赵曦一直压着四皇子,就是为今天做准备的。海洋之大,海军护航毕竟有限,而官方的海商也相当局限。

要说利用四皇子的队伍作战······欺负海盗那些乌合之众还行,真要是上岸登陆,跟北辽的建制队伍作战,那就是纯粹送死。

“官家,四皇子这边的陆战队······若从苏州登陆,或许有奇兵效果。”

这不,就是内阁也有这样的妄想。

“子厚,当初苏州的乱局,北辽朝廷派兵几何?无非五千精骑而已。诸位也可以试想,四子的陆战队,能否拿下苏州?如果连苏州都无法拿下,真正的登陆作战,又能牵扯到多少北辽兵力?”

“没多大意义。袭扰可以,正规的作战就算了。四子那部分人,现在也有三万之多了吧?都是些也商也盗者,就不必真的冲锋陷阵了。”

“也可以这样: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自己,愿意建功立业者,可以在苏州等地一带活动,即便是袭扰战,朝廷也按照战功对待。愿意南下开拓海洋者,战事负责支撑国朝的粮食用度,战后受海军保护!”

四皇子的那支队伍里,鱼目混珠,但是赵曦也知道,朝臣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参与的。都以为四皇子是代表皇家的。

现在朝廷的勋章制,未必不会让那些在海上纵横的人才,产生些念头,赵曦也不能拒绝。

这是一场倾国之战,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是必须的······

应该差不多了······针对这场战争,赵曦并没有表面上那样轻松,这几年,特别是耶律乙辛叛乱开始,赵曦就没有一天轻松过。

怎样将耶律乙辛叛乱利用到极致,又如何能让国朝的损失减低到极点,最终达到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赵曦一直在完善自己脑子里的计划。

这一战输不起,甚至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都不可以!

往远的说,这是从开朝以来,就是大宋的执念。往近处讲,从朝廷拟定北伐的方略,朝廷从军备、粮草、资金、人员等等各方面,都在为这一天准备着。

所耗费的钱粮,不是简单的从战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的。

这算是大宋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战争了。

当然,对于不知情者,还以为朝廷萌生开战是从耶律乙辛叛军被歼灭之时开始的,可对于重臣,都知道这是酝酿很久的事了。

真的输不起!

可战争这种事,又怎样在开战之前就能确定全胜呢?

后世的记载证明,有太多逆转局势的战争了。天气、补给,军卒的士气、将帅的指挥作战能力等,甚至包括一些偶然的因素,都有可能直接逆转整个战争的局势。

赵曦记得,后世有那么一个记载,就因为一次炮击的偏靶,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大逆转。

甚至说,国朝的檀渊之盟也都是战争的偶然带来的。

所以,赵曦这两年,几乎都在思考并推演这次战争,他留在殿里的推演旗帜,连旗帜的颜色都没了原色。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凡有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凡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它又始终受着内部必然性的制约。这个道理赵曦懂得,所以,他一直在尽量完善计划,尽可能的避免偶然的发生。

第932章 找不到主力

“种建中部,于四月初八抵达固安南三十里。在大军推进时,有两次遭遇战,歼敌两千四百余。战车队已经扎营,番骑队在大营后方五十里处候命,并将斥候东西向放至五十里警戒。”

“初九日,王舜臣不以折损一千五百名军卒的代价,攻下了新城。歼敌三千七百人。目前大军在新城休整,拟定三日后北上。辽军在岐沟关布防大军。”

“初七日,周侗部兵临武清城下。武清为北辽的汉军郭氏防御,熟悉中原攻城方式,战斗多次来回,战况激烈。大军严格执行朝廷小代价,大收获的作战原则,集中炮火轰击武清。暂时尚未拿下武清城,战斗还在继续。”

“折可行部进攻易州。但易州位于太行山东缘,对于战车军而言,并非入平原作战那般顺畅。折克行部以每十辆战车为一个作战单位,在易州附近分撒作战,并配合骑兵对北辽游骑围剿,欲将北辽大军驱赶至易州城后发起攻城。”

“另外,四皇子率陆战队在直沽口登陆,开展了不间断的袭扰战。但是,由于直沽口的辽军不多,暂时没有战果奏报。”

从开战以来,执行每日奏报,赵曦和内阁都统一在议事厅办公。

这时候的朝堂,特别是官家和内阁,完全集中精力在战事上,朝堂的事务,全数交予各衙门自行决断。而赵曦,也将日常朝政,全权授权太子处理。

战争,才是如今大宋最为紧要的事。

“从目前来看,战略执行的很不错,基本按照既定方略进行着,都也基本上达到了目标。”

赵曦看着沙盘,对照着吏员读出来的奏报······

近卫的四大将领,赵曦是按照各自作战的特性安排进军区域的。折可行灵活而不冲动,便主攻易州这边;周侗和王舜臣善攻,就安排他二人主导突进;而种建中大局观为四人中之最,在大军推进时,需要兼顾整个战线的推进。

“官家,河东道的将领再次奏请,问何时出击。”

“没耐心呀!战有的打,这么着急干嘛?诸位,朕在想,四路大军做所有的遭遇战,还是阵地战,都让我感觉看不到北辽的主力在哪~”

主力?心思都在战略推进上,就是对于战果的奏报,诸位内阁也是听听推进的进度,没人注意到北辽主力队伍这回事。

北辽是肯定有主力军的,这一点毋容置疑。

“汇总所有战报,统计歼敌的辽军情况!速办!”

王安石也感觉到这和问题了。开战以来,一直被推进推进,歼敌歼敌充满了脑子,还真没想过去甄别歼敌详细情况。

首节 上一节 1127/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