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24节

好人,好臣,好先生。

庞籍很想多与太子殿下交流,从与太子的交谈中,能得到很多启发,都无法说清是谁在教授。他告诉太子的是陈例,而太子引导他的是思维的无限宽广。

可惜,政事堂才是他的主业。本来他还有意给太子物色一个经义先生,却发现朝堂上还真找不到可以教授太子的士大夫。

所以,赵曦便有了空闲,是师徒交谈的空闲。而赵曦需要利用这些空闲尽快的营地建造好。

朝堂给了东宫护卫营地,也就是从禁军营地中划拨了一块。倒也照顾了东宫,给了一处接近皇城的营地。

赵曦印象中的军营……算了,不说了。当赵曦见到这块营地时,跟他想象的截然不同,这根本就不是军营,更像是一个坊。

“军营都如此吗?”

赵曦问,实在是想不通,说好了的军营,怎么就成了居民区。

“回殿下,据小的所知,国朝军营都如此。无论禁军还是厢军,都是托家带口在军营的,也就相当于个里坊。”

赵曦皱眉,也只能皱眉了,国朝都如此……

丈量了尺寸,简单的绘制了布局图,赵曦一言不发的回去了。

王中正和李宪发现自从王爷成了太子,很明显多了一份威严,行走坐卧都让他俩也觉得与先前大不一样了。

所以,陪伴时就比原来小心多了。特别是王中正,他太知道太子殿下了,绝不是官家那种性子……

赵曦是着急,很着急。朝堂划拨了军营,却没有连带着划拨改造军营的钱粮,而在赵曦看来,这烂地方根本就跟军营不相关。

国朝都如此,也就是说,自己的护卫最后也会都托家带口的过来。这不是三五十人,是两千多官兵,是一个加强团的配置。

加上文职和后勤,本来就有近三千人,可如果再托家带口,少说也得有上万了。

如果依旧例,赵曦就没必要折腾选兵了。可现在……

“娘娘,孩儿需要些钱粮。”

赵曦不知道现在内苑到底有多少钱,反正见滔娘经常因为东宫的改造修缮讨要些钱。

他这个……好吧,分不清是公还是私。对他来说公私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一个示范。

“曦儿……”

“娘娘,朝堂将禁军一厢营地划拨与孩儿,可无相关改造钱粮,只是给了地盘,而那样的地盘在孩儿眼里根本不是军营,是里坊。”

“所以孩儿想改造,同时也得为随即而来的那些护卫的家属谋些营生……”

皇后娘娘是真不想用内苑的钱为朝堂做事,因为内苑的日常用度,朝堂从来没爽快过。可这次是曦儿的护卫营地,内苑的钱粮也都是曦儿赚下的……

钱粮的事儿商量好了……也就是赵曦懂得尊重皇后娘娘,那些钱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他个人的私房。

剩下的……

这些天赵曦带着仪仗,皇城司亲从官调拨一些护卫陪着,不断的辗转于大内和将作监,还指使刘毅按照自己所列的物品,到市面上打听……

“庞相,太子殿下课业如何?”

文彦博因平灭贝州之乱,上调西府。对太子殿下多有耳闻,如今见太子殿下的行为,颇感异常。

“课业?籍无可授,朝堂也于一人可授殿下课业。”

“殿下如今辗转将作监,可是因军营一事?”

“当如此!观殿下所定护卫遴选基本标准,可知其有练兵之法。原禁军军营……不言也罢。”

庞籍也知道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很无奈。

“营造之钱粮何来?”

就赵曦和内苑那点事,对于朝堂的相公已经成了明事,可谁也张不开嘴朝一个孩童的私房开口。

当庞籍说清了缘由,文彦博也觉得没法开口。

“如今……”

彼此相视一笑……就这德行。相公们总以为太子殿下和内苑又被他们算计了。

内苑堆积的那些钱粮,也该拿出来用用了。别朝堂老是捉襟见肘,而内苑富得流油。

没这道理!

确实没这道理。从赵曦的条陈,谁都看得出,他的选兵练兵跟国朝旧例不同,也就是在划拨军营是,相公们已经知道要花费钱粮改造。

偏偏就把这事忽略了,懂了也装作不懂。

赵曦不傻,在看到军营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不就是些钱粮吗?爷自己来,等完了咱再说。

第93章 诚实是美德

事情就是这样,赵曦自个忙碌着,而朝堂上都得意的看热闹。

就跟这军营是自己的私事儿……还真就是,抛开国朝姓赵不说,就单从东宫护卫而言,这是相当于太子亲兵的,也就是太子的私军。

而太子……是国朝的太子。来回翻腾了半天,还是没法区分太子的事跟朝堂的事是不是一回事。反正老爹经常被怼,还都是一个借口:官家无私事。

至于太子……赵曦也明白,对朝堂有利时,臣工们也一样说:国朝皇储无私事。

无所谓,有些事水不落,石难出。

“曦儿,汝购置这般物事又为何?”

首节 上一节 124/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